——每天在这里,发现艺术生活的美好——

  

方增先的画笔下,牛从来不是冰冷的物象,而是带着泥土温度的乡土精灵。他用皴擦有致的笔墨,将江南水乡的晨昏暮色揉进牛的筋骨,让每一头牛都踩着田埂的韵律,在宣纸上生长出带着稻穗香的故事。

方增先画牛,乡土气息浓厚~

看那幅《牧归图》,老水牛的脊背被夕阳染成琥珀色,牛背上的牧童正把脚丫晃进晚风里。方增先用浓淡相间的墨色勾勒牛腹的褶皱,笔锋掠过处,仿佛能看见牛毛上沾着的草屑与露水。最妙的是牛尾的处理 —— 几笔飞白扫出蓬松质感,尾尖却轻轻勾住牧童的裤脚,那份相依相伴的温情,让田埂上的暮色都柔成了絮语。远处的竹篱笆用枯笔皴擦,与牛蹄下湿润的泥土形成质感对比,整个画面散发着刚割过的青草气息。

他画春耕图时,总爱让牛蹄陷进半湿的泥田。牛肩的肌肉用颤笔写出,仿佛能看见它们拉动犁铧时起伏的肌理;牛角的弧度里藏着农耕文明的坚韧,那对弯曲的犄角不是武器,而是丈量土地的标尺。有幅《闹春》里,几头花牛在油菜花田里撒欢,方增先大胆用朱砂点染牛鼻上的绳结,艳色在大片的藤黄与花青间跳跃,让春日的蓬勃生机顺着牛蹄印漫进观者心里。牛眼中的瞳仁用焦墨点厾,看似随意却透着憨直的灵性,那是庄稼人最熟悉的伙伴眼神。

在方增先的画里,牛永远与乡土场景共生。石碾旁反刍的老牛、溪涧边饮水的牛犊、晒谷场上甩尾的犍牛,每一个姿态都扎根于农耕生活的土壤。他不用华丽的设色,却用墨色的浓淡变化写出牛毛在不同光线下的质感,用中锋勾勒的牛腿骨骼,透着农耕文明里最质朴的力量感。当我们凝视这些画作,仿佛能听见牛铃在稻田间摇曳的声响,闻到牛棚里干草混合着泥土的气息 —— 那是方增先用笔墨为我们保存的乡土记忆,让每一头牛都成为站在田垄上的乡愁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