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皇渡路与曹家渡

万航渡路旧称极司菲尔路,据说取自当时工部局总董约翰·麦克格雷戈妻子的名字。它始筑于19世纪60年代,南起愚园路,北至曹家渡折向西,最终至长宁路,衔接娄山关路,1943年更名梵皇渡路(梵皇渡)原为苏州河边渡口,1964年改称万航渡路至今。

万航渡路与曹家渡有密切关系,曹家渡地区泛指由万航渡路、万航渡后路、长寿路、长宁路、长宁支路五条道路交汇后所辐射开来的区域,曾是沪西烟火万家、商业闹市所在,也是上海另一处被称为“五角场”的地标。

曾经的“陆地小岛”钟周围尽显商业的繁华,四周全部开着各式各样的商铺,热闹非凡,人流如织。

梵皇渡路与曹家渡

什么抗美百货商店、万红绒线商店、战斗文具用品商店、沪光钟表商店、伟康洗衣店、时来服装商店、长宁饭店、沪西电影院、状元楼、邮局、新华书店、明声无线电商店、三民浴室、绸布店、药店、理发店、建材店、陶瓷店、华光剧场……

各路交通车终点站都设在曹家渡(13、16、44、45、54)94路是经过站。

曹家渡原为吴淞江(苏州河)畔的一片荒地,明代隆庆万历年间时因曹姓族人在此捐资造船、义渡行人而得名。

19世纪末至20世纪10年代,随着周边道路辟筑、电车开通运营、梵皇渡车站设立,曹家渡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得以加快。据《法华乡志》记载,“光绪十八年(1892年),有人购地建筑油车(榨油坊),是为城市之始。继而西段开办缫丝厂,东段开办面粉厂,招募男女工作,衣于斯,食于斯,聚集于斯者不下数千人。由是马路两旁造房开店,百工居肆而市成矣……

中外富商巨贾莫不挟其资设厂经商。除缀丝面粉厂外,若洋纱厂、织布厂、鸡毛厂、牛皮厂、榨油厂、电灯厂不数年间相继成立……”

因而曹家渡就有了“沪西小上海”的美誉。

与工商业日新月异同时而来的,还有人文气息的日益浓厚。位于如今万航渡路与华阳路交汇处的苏州河畔,曾有一座名为“小万柳堂”的私家花园(建筑已不存),原是无锡名士廉泉与其妻吴芝瑛在上海的住所,因廉泉祖上元代名臣廉希宪在元大都(现北京)建有“万柳堂”,故袭其堂名冠以“小”字。廉、吴夫妇在此居住期间,以书画、诗词闻名,中外访客络绎不绝,其中就有“鉴湖女侠”秋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