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耳不听,心不烦。”可有些人哪怕捂住耳朵,世界依旧嘈杂,像是有群蚊子在脑子里开派对,嗡嗡作响,赶都赶不走。这种“自带BGM”的体验,说的正是耳鸣。
很多人觉得耳鸣不过是小事,忍一忍就过去了,甚至有人还当成“特异功能”,觉得自己是不是能听到别人听不到的“宇宙之音”。
但真相是,耳鸣往往是身体在拉响警报,背后可能藏着不容忽视的健康隐患。今天,我们就来掰开揉碎,把耳鸣的真相讲清楚,常常耳鸣的人,真的要当回事,尤其是这三种病,一定要查。
耳鸣,说白了就是耳朵里凭空出现声音,明明周围很安静,自己却能听到嗡嗡声、嘶嘶声,甚至是钟表滴答的声音。医学上这叫“主观性耳鸣”,是因为听觉系统出了问题,大脑误以为有声音存在。
还有一种更少见的情况,叫“客观性耳鸣”,这是真的有声音,比如血管异常,血流声太大,耳朵“偷听”到了自己的血液流动。这种情况往往和血管疾病有关,得警惕。
耳鸣不只是“听觉上的小烦恼”,它可能是一种信号,提示你的耳朵、大脑、血管,甚至是全身健康出了问题。长期耳鸣不管,可能会影响睡眠、情绪,甚至加速听力损伤,让耳朵提前“退休”。
一位45岁的男性患者,最近半年总觉得耳朵里有“蝉鸣声”,一开始以为是太累了,没当回事。后来声音越来越响,甚至影响了睡眠,他才勉强去医院检查。
结果发现,他的血压高得吓人,已经到了高血压危象的边缘,耳鸣正是血管在“抗议”。如果再拖下去,可能会引发更严重的心脑血管问题。
这就是耳鸣的可怕之处,看似只是耳朵的问题,实则可能是全身健康的警讯。那究竟哪些疾病容易引起耳鸣呢?以下这三种,是医生最担心的。
第一种:突发性耳聋,耳鸣是“前奏”
有人可能经历过,某天起床,发现一只耳朵突然听不清了,甚至伴有耳鸣。这很可能是突发性耳聋,简称“突聋”。
为什么会突聋?
简单来说,这是一种“耳朵中风”。内耳的血管非常细小,一旦供血不足,听觉神经细胞就会罢工,导致听力急剧下降。常见诱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熬夜、压力过大等。
耳鸣的警示
突聋的前兆往往是持续的耳鸣,就像电器快“烧坏”前的嗡嗡声。如果耳鸣突然加重,甚至伴随听力下降,一定要立刻就医。突聋是医疗急症,越早治疗,恢复的希望越大,拖延可能导致永久性听力损失。
第二种:美尼尔病,耳鸣+眩晕,双重折磨
如果耳鸣的同时还伴有头晕,那就要警惕美尼尔病了。这个病的典型症状是“三重奏”:耳鸣、眩晕、听力下降。
美尼尔病的本质是什么?

耳鸣的信号
美尼尔病的耳鸣往往是低沉的“嗡嗡声”,像是发动机在远处运转。这种耳鸣通常伴随眩晕,严重时甚至会恶心呕吐,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如何缓解?
美尼尔病和压力、饮食密切相关。高盐饮食会加重症状,所以患者要控制盐分摄入,减少咖啡因和酒精,多休息,避免熬夜。
第三种:高血压、动脉硬化,耳鸣可能是血管在“报警”
血管问题也可能导致耳鸣,尤其是高血压和动脉硬化。很多高血压患者都有耳鸣,特别是睡觉时更明显,像是听到了自己的脉搏声。
为什么高血压会引起耳鸣?
血压高时,血管壁承受的压力增加,可能导致内耳供血不足,听觉神经变得“焦躁”,从而产生耳鸣。动脉硬化的人,血管弹性变差,血流变得不稳定,耳朵就像是“偷听”到了血管里的涡流声。
耳鸣的警示
如果耳鸣呈现“脉搏性”,即随着心跳“嗡嗡”作响,尤其是伴随头晕、头痛,就要警惕心脑血管疾病了。这不是普通的耳鸣,而是身体在提醒你,血管可能正在变窄或堵塞。
如何预防?
控制血压是关键。少盐、少油、少熬夜,戒烟限酒,保持运动,定期监测血压。如果耳鸣持续且伴随头晕、胸闷,一定要尽早检查,别等到出现严重并发症才后悔。
耳鸣不是小事,尤其是持续性的耳鸣,往往是身体在发出求救信号。很多人因为忽视耳鸣,错过了早期治疗机会,等到问题严重了才后悔莫及。医生的建议很简单:
- 突发耳鸣+听力下降,赶紧去耳鼻喉科,排查突发性耳聋
- 耳鸣+眩晕,警惕美尼尔病,调整饮食,减少压力
- 耳鸣+血压高,检查心血管,预防高血压并发症
健康,这一无比珍贵的财富,从来都不是凭空等待就能拥有的,而是需要我们自身全力以赴去守护。
就拿我们的耳朵来说,如果它一直在“叨叨”,比如频繁出现耳鸣、耳痛或者听力下降等状况,千万不能再选择无视。要知道,这极有可能是身体在向我们发出紧急的求救信号,提醒我们应当及时前往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
参考文献
中国医师协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 《中国耳鸣诊疗指南》
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耳鸣与听力健康的报告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关于突发性耳聋的最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