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丝路明珠上的千年艺术宝库
【摘要】敦煌莫高窟,坐落于中国甘肃省敦煌市鸣沙山东麓,始凿于公元366年(前秦建元二年),历经北朝、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余个朝代、千年营造,形成现存735个洞窟(其中492个艺术洞窟)、4.5万平方米壁画和2415身彩塑的宏伟规模。作为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明交汇的结晶,其修建初衷源于佛教传播需求、丝路商旅祈福及历代政权支持。建造面临砾岩地质疏松、干旱风沙等巨大技术挑战,工匠们创新采用“石胎泥塑”技法。
莫高窟艺术成就卓绝,集建筑、彩塑、壁画于一体。彩塑展现了从西域风格到本土化的演变,壁画题材涵盖佛像、佛经故事(经变画)、世俗生活、装饰图案等,是研究中古社会、艺术、宗教、文化交流的“墙壁上的图书馆”。其中4000余身飞天形象,灵动飘逸,成为中华艺术瑰宝。1900年藏经洞(第17窟)的发现(内藏5万余件4-11世纪文物)催生了国际显学“敦煌学”,虽历经文物外流之痛,但其价值举世公认。
莫高窟深刻影响了后世艺术、宗教研究及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如今,通过崖体加固、壁画修复、环境监测及“数字敦煌”工程(高精度采集、虚拟展示)等现代科技手段,结合文化创意传播,这座千年艺术宝库正得到有效保护并向世界展示其永恒魅力,是人类文明的共同瑰宝。
敦煌莫高窟九层楼
1 沙漠圣殿:地理位置与环境背景
在甘肃省敦煌市东南约25公里处,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坐落着人类文明史上最壮观的佛教艺术宝库——莫高窟。此处地势高于敦煌绿洲近百米,背靠鸣沙山,前临大泉河,形成天然屏障。在干燥的西北气候中,这片由砾岩构成的崖壁成为保存艺术的理想场所。从地理格局看,敦煌正处在丝绸之路的咽喉位置,是北、中、南三条路线的交汇点,自古便是“华戎所交,一大都会”。
远望莫高窟错落有致的敦煌洞窟(局部)
敦煌莫高窟九层楼全景
敦煌莫高窟全景
莫高窟位于敦煌市东南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坐西朝东,面向三危山。
敦煌大漠,莫高窟对面这些群山危崖就是——三危山
鸣沙山在古代又称“漠高山”,山下有漠高乡,莫高窟因此得名(“漠”与“莫”古汉语通用)。另一种解释源于佛教理念:“莫高”寓意“没有比修建佛窟更高的修为”。当乐僔和尚于公元366年在此开凿第一个洞窟时,他或许未曾想到,这一举动开启了一场跨越十个朝代、持续千余年的艺术创作,最终形成了南北延伸约1600米,现存735个洞窟(其中492个编号洞窟)的庞大石窟群。
“在甘肃省敦煌市鸣沙山东麓的崖壁上,长长的栈道将大大小小的石窟曲折相连,洞窟的四壁尽是与佛教有关的壁画和彩塑,肃穆端庄的佛影,飘舞灵动的飞天……庄严神秘,令人屏声敛息。这里,便是世界最大的佛教艺术宝库--莫高窟。”
2 千年斧凿:开凿时间与历史分期
2.1 历史脉络
莫高窟的营造史跨越千年,历经多个朝代的兴衰更迭:
-
初创时期(十六国北朝):公元366年,乐僔和尚“行止此山,忽见金光,状有千佛”,遂开凿第一窟。法良禅师等继之,称“漠高窟”。北魏、西魏、北周时期,在统治者支持下发展较快,现存30余窟,清晰展示佛教中国化之路。
莫高窟第428窟-洞窟形制-北周
-
鼎盛时期(隋唐):隋代虽仅存37年,却开凿70余窟,艺术风格承前启后。唐代尤其是705年后的盛唐时期,达到艺术巅峰——现存80余盛唐窟,壁画占总数六分之一。此时丝绸之路空前繁荣,敦煌成为国际文化交流枢纽,洞窟数量达千余,故有“千佛洞”之称。
-
地方政权时期(中唐-宋):781年吐蕃统治时期开窟48个;晚唐归义军时期开71窟;五代曹氏政权设画院系统,开凿41窟并重修248窟,形成独特风格。
-
尾声时期(西夏-元):西夏近200年统治中,以重修为主,艺术上兼容显密两宗;元代虽仅建十余窟,但融合汉藏风格,技艺精湛。元以后停止开窟,渐被遗忘。
有“千佛洞”之称的莫高窟,崖面上洞窟密布
2.2 莫高窟建造历史分期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匠心天成:修建过程与技术挑战
莫高窟的建造是人力与自然的持久对话,面临多重挑战:
-
地质条件的制约:鸣沙山崖体为砾岩结构,疏松易碎,不宜雕刻。古代工匠创新采用“石胎泥塑”技法:先凿出粗坯,再以草泥敷塑,最后彩绘。仅有少数大佛采用石胎,绝大多数造像为纯泥塑。这种材质特性也导致后世保护困难,唐朝以前的泥塑在其他地区极少留存,使莫高窟彩塑更显珍贵。
敦煌雅丹地貌
敦煌雅丹地貌
-
沙漠环境的挑战:地处戈壁边缘,干旱缺水,风沙侵蚀严重。工匠需从远处运水调泥,冬季严寒、夏季酷暑都影响施工。窟檐和栈道的建造既要考虑攀登功能,又要防沙护窟。现存5座唐宋木构窟檐,见证古代建筑智慧。
河仓城遗址
河仓城遗址
-
艺术创作的艰辛:大型洞窟开凿往往耗时数十年。以第96窟“九层楼”为例,内供35.5米高弥勒佛,开凿于初唐,工程之巨可想而知。壁画创作更为精细:先以赭红线条打稿,再敷矿物颜料,金箔贴饰,最后勾勒定型。所用颜料如青金石(蓝)、朱砂(红)、绿铜矿(绿)多来自丝绸之路贸易,成本高昂。
敦煌莫高窟第96号窟(即大佛殿),俗称九层楼
九层楼,敦煌莫高窟的标志
敦煌九层楼里的弥勒大佛,即建于唐朝的第96窟“北大像”。华尔纳 1924年拍摄
敦煌九层楼里35.5米高的弥勒大佛(局部)
嵌在山崖中的九层楼(侧面)
第96窟,又被称作是九层楼
“第156窟的张议潮出行图和宋国夫人出行图…在横幅长卷式壁画上,仪仗、音乐、舞蹈、随从护卫等人物分段布满画面,组成浩浩荡荡的出行行列”,此类巨幅壁画需数十画师协作数年完成。
鸣沙山月牙泉
鸣沙山月牙泉
4 佛光初现:建造初衷与宗教文化动因
莫高窟的诞生与繁荣,根植于深厚的历史文化土壤:
-
佛教东传的载体:乐僔“金光见佛”的传说,反映佛教寻求传播载体的需求。石窟既是禅修场所,又是视觉佛经,通过形象艺术向信众传达教义。十六国时期北方战乱频繁,民众寻求精神寄托,统治者亦借佛教巩固政权。
-
丝路贸易的馈赠:敦煌作为“丝路咽喉”,聚集东西商旅。商贾捐资开窟,祈求平安获利,如隋代第420窟商人供养像。经济繁荣为耗资巨大的石窟工程提供物质基础,壁画中可见商队往来、市场交易场景。
隋-420窟窟内景(三龛殿堂窟)(吴健摄影,2003年
此窟的塑像,体形结实,形象端庄,菩萨像肩宽腰细,比例匀称,面部造形轮廓分明。楣棱、鼻棱、颐棱转折清晰,整体感强,衣饰塑造手法简练,青绿装饰与壁画土黄基调成对比,装饰效果显著,裙上所饰联珠纹构成的圆环形中又有狩猎纹图案,这种狩猎联珠纹图案具有波斯艺术风格。它的出现,与隋王朝经营河西,打通丝绸之路,中西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发展有着密切关系。西壁龛外南侧手持柳枝的观音菩萨,是室内塑像中的佳作。
漫漫丝路,经过敦煌
-
政治力量的扶持:北魏皇室崇佛,莫高窟发展加速;隋文帝诏令全国建寺造像;武则天借助佛教称帝,莫高窟出现大量“弥勒下生”题材。地方长官如元荣、于义等更是直接主持开窟。
“佛家有言,修建佛洞功德无量,莫者,不可能、没有也,莫高窟的意思,就是说没有比修建佛窟更高的修为了。” 这一解释深刻揭示了信仰力量如何驱动千年不断的营造活动。
5 艺术巅峰:艺术特点与表现形式
莫高窟是建筑、雕塑、壁画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其成就令人叹为观止:
5.1 建筑形制多样
-
禅窟(如第285窟):供僧人禅修,主室两侧开小室
敦煌“宝藏”洞窟大赏:莫高窟第285窟
-
中心塔柱窟(北魏典型):源于印度支提窟,柱身四面开龛,供信徒绕行礼拜
-
覆斗顶窟(盛唐流行):顶似倒斗,中央藻井彩绘,空间开阔如殿堂
第45号窟是莫高窟的特窟,保存了盛唐时期的彩塑和壁画,一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塑像是莫高窟现存最精美的唐代塑像
第45号窟(局部)
-
大像窟(第96、130窟):高逾30米,内置巨型弥勒佛
莫高窟第130窟,南大像(盛唐)
5.2 彩塑技艺精湛
-
圆塑:主体独立塑像,从十余厘米小菩萨到35米大佛
-
浮塑:局部贴壁成型,如飞天、龙首
-
影塑:模制粘贴的小型造像,多用于千佛
-
善业泥塑:晚期小型模压泥像
莫高窟第148窟-窟内景-盛唐
唐代彩塑代表最高水平:第45窟菩萨像呈S形站立,衣纹流畅;第158窟涅槃佛长15米,宁静超然。写实与神性完美结合,阿难的天真、迦叶的沧桑、天王的威严,各具性格。
第158窟 中唐 涅槃窟
第158窟 中唐 佛像头部特写

5.3 壁画成就辉煌
4.5万平方米壁画构成“墙壁上的图书馆”,题材丰富:
-
尊像画:佛、菩萨、天王等神祇体系
-
经变画(隋唐创新):综合表现整部佛经,如《西方净土变》展现极乐世界
-
佛传故事画:以连环画形式讲述释迦牟尼生平
-
供养人像:记录开窟者容貌服饰,如第156窟张议潮出行图
敦編第156窟
-
装饰图案:藻井纹样、边饰等,融汇波斯联珠纹、希腊莨苕纹等元素
“敦煌唐代艺术代表了中国佛教艺术最璨烂的时代,外来的艺术与中国的民族艺术水乳交融…那雄伟浑厚高达十几米的巨大佛像;灵巧精致仅有十余厘米的小菩萨;场面宏大、人物繁密的巨幅经变;形象生动、性格鲜明的单幅人物画无不使人印象深刻。”
5.4 莫高窟艺术成就统计
|
|
|
---|---|---|
|
|
|
|
|
|
|
|
|
|
|
|
|
|
|
|
|
|
6 壁上乾坤:文化内涵与历史记忆
莫高窟不仅是佛教圣殿,更是中古社会的全景画卷:
6.1 佛教中国化的见证
-
早期:壁画人物高鼻深目,衣饰厚重,带有犍陀罗风格(希腊-佛教艺术)
-
西魏:出现“秀骨清像”,衣袂飘逸,体现中原审美
-
唐代:佛国世界与人世宫廷交融,菩萨如贵妇,天王似武将
-
元代:藏传佛教影响,出现密宗曼荼罗
飞天形象的演变尤为典型:从印度笨重的“乾达婆”,演变为无翼无云,仅靠飘带飞舞的灵动仙子。唐代飞天达到艺术巅峰,如第320窟四飞天追逐嬉戏,线条如吴带当风。
莫高窟第320窟 盛唐
6.2 世俗生活的镜像
壁画详尽记录4-14世纪的社会万象:
-
生产活动:耕作、狩猎、冶铁、酿酒
-
社会生活:婚丧嫁娶、歌舞百戏、医卜商旅
-
中外交流:商队遇盗、使节交会(第323窟张骞出使西域图)
莫高窟第323窟:张骞出使西域图
-
服饰演变:吐蕃装、回鹄装、唐装并行
“在莫高窟各个时代的壁画中,有反映当时的一些生产劳动场面、社会生活场景、衣冠服饰制度、古代建筑造型以及音乐、舞蹈、杂技的画面,也记录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事实,为研究4世纪到14世纪的中国古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6.3 古代建筑的图典
壁画中的建筑画填补实物空白:
-
宫殿城池:第217窟盛唐长安城
-
寺院楼阁:第61窟五台山寺院群
莫高窟第61窟 《五台山图》描绘五代百态
-
桥梁水榭:第454窟宋代拱桥
-
民居家具:屏风、绳床等细节
现存唐宋木构窟檐为建筑史提供珍贵实例,其斗栱、鸱尾做法可与《营造法式》互证。
6.4 音乐舞蹈的宝库
半数洞窟有音乐图像:
-
乐器:6000余件,如失传的箜篌、花边阮
-
乐队:第220窟唐代乐舞图,胡汉乐工合奏
敦煌莫高窟第220窟壁画
-
舞姿:胡旋舞、霓裳羽衣舞
这些图像成为现代复原古乐的基础,敦煌研究院正联合音乐家“复活”壁画乐器。
7 文明之殇:藏经洞与敦煌学的诞生
7.1 惊世发现与民族之痛
1900年6月22日,道士王圆箓清理流沙时发现藏经洞(第17窟),内藏4-11世纪写本、绢画等5万余件,包括:
-
宗教文献:佛经、道经、景教文书
-
社会文书:契约、账簿、医方
-
语言文字:汉文、吐蕃文、回鹘文、粟特文等
-
艺术珍品:绢本佛画、刺绣
然而在晚清动荡中,这批国宝惨遭劫掠:
-
1907-1914:斯坦因(英)掠走万余件
-
1908:伯希和(法)精选5000件
-
1911-1914:橘瑞超(日)、鄂登堡(俄)相继劫掠
-
1924:华尔纳(美)盗割壁画26块
“造成中国文化史上的空前浩劫”,如今敦煌文献散藏于十多个国家,中国仅存残卷。
7.2 敦煌学的兴起与发展
藏经洞发现催生国际显学——敦煌学:
-
文献研究:解读书仪、变文等新文本
-
艺术分析:确立中国绘画史新坐标
-
历史重构:利用社会经济文书重写中古史
-
科技史:研究天文历法、医药文本
中国学者在逆境中奋起:1944年成立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敦煌研究院前身),常书鸿等先驱扎根大漠,在废墟中开启保护研究事业。
8 永恒敦煌:现代保护与数字传承
面对自然侵蚀与旅游压力,莫高窟保护进入科技与人文结合的新阶段:
8.1 物理保护工程
-
固沙治本:1960年代起建防沙林、设沙障
-
崖体加固:1963-1966年周恩来特批经费,用锚索灌浆稳定岩体
-
壁画修复:研发特殊黏合剂治理起甲、酥碱病害,第55窟修复耗时3年
修复师殷志宏的日常:“把细如针尖的瓶嘴从侧面插进起甲的壁画后面,小心地注入黏合剂,再用修复刀垫着棉纸把这块指甲盖大小的壁画回贴压实。”
8.2 环境监测与预防性保护
-
监测系统:实时监控洞窟温湿度、CO₂浓度
-
限流措施:预约制参观,数字展示中心分流
-
多场耦合实验室:2020年启用,模拟风雨日照,预演病害发展
苏伯民院长指出:“文物保护永远在路上…莫高窟再延续1600年完全没有问题。”
8.3 “数字敦煌”工程
1980年代樊锦诗提出构想,至今成果丰硕:
-
高精度采集:完成290个洞窟数字化,分辨率高达600dpi
-
虚拟展示:“数字敦煌”资源库开放全球共享,访问量超500万次
-
沉浸体验:球幕影院重现洞窟全景,VR项目“寻境敦煌”让观众与“雷公”共舞
“数据采集只是’数字敦煌’的第一步…挖掘之后的利用,才是’数字敦煌’的生命所在。”
8.4 文化创意与传播
-
学术大众化:“敦煌岁时节令”等新媒体产品阅读量超10亿
-
艺术再生:舞剧《丝路花雨》、动画《舍身饲虎》获国际赞誉
-
跨界合作:与腾讯、QQ音乐开发文创、复活古乐谱
“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将匠心延续下去,走出今天的数字之路。”(陈海涛) 正是这种精神,让窟霸“乐乐”巡山犬成网红,菩萨色系口红受热捧,古谱新创音乐会登台——古老文化在现代生活中重获新生。
9 结语:千年延续的文化启示
从乐僔开窟的斧凿声,到今日数字采集器的快门声,莫高窟走过了1659个春秋。作为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延续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它超越了宗教范畴,成为全人类的文化遗产。
莫高窟的伟大,在于其无与伦比的艺术成就——4.5万平方米壁画、2415身彩塑构成“东方卢浮宫”;在于其跨越千年的历史记忆——从十六国到元朝,十个朝代的艺术风格层累积淀;更在于其文明交融的开放胸怀——希腊的线条、印度的色彩、中亚的纹样与中华美学在此水乳交融。
如今,“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正由新一代守护者传承。他们手持修复刀,也握鼠标;研究古颜料成分,也编写VR程序;解读梵文写卷,也策划网红展览。在科技赋能下,这座沙漠美术馆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拥抱世界,实现樊锦诗先生的夙愿——“让敦煌永存,让更多人看见”。
当我们在九层楼前仰望弥勒大佛,或在屏幕前细观“数字敦煌”时,看到的不仅是佛国圣境,更是人类对美的永恒追求,以及文明在交流互鉴中焕发的璀璨光芒。正如敦煌研究院首任院长常书鸿所言:“敦煌艺术是中国的传统,也是世界的未来。”
阳关遗址
玉门关遗址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