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鹃花开,这一个春天就将谢幕了。
  这是我第二次在南京的古林公园看杜鹃花。
  上次去看杜鹃,是2019年谷雨节气当日,牡丹谢了,杜鹃也开到了尾声。但赏到了好几种花色的杜鹃,便也心满意足。今年,气温高,这次去看杜鹃时,虽距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谷雨还有时日,春花开已经开到尾声了。
  知道杜鹃,既是花名也是鸟名,是我读大学的时候。知道杜鹃花还有那么多的别名,则是在认识了杜鹃花之后十多年。
  四年前,读白居易的诗集,第一次在一首题为“山石榴寄元九”的诗中读到“山石榴,一名山踯躅,一名杜鹃花,杜鹃啼时花扑扑。”这才知道杜鹃花还有那么多的别名。
  杜鹃花是送春归去的花。她引起人们的普遍注意,并被列为重要的观赏花木,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神农《本草经》中提到了羊踯躅(闹羊花);南北朝齐、梁时,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又对羊踯躅得名的由来和它的特性,作了进一步的阐述。“羊食其叶,踯躅而死,故名”。
  杜鹃花由山丘进入庭园、寺观之中,由野生种通过人工裁培逐步演化为栽培种,也有很长的历史。南唐沈汾的通俗故事集《续仙传》中有杜鹃花的记载。
  有意思的是,唐宋两代,杜鹃、芍药这两种送春归去的花,分别在长江中下游的两个对岸城市镇江、扬州有名。
  芍药,在宋代扬州出名(见《芍药珍品“金带围”与人文佳话“四相簪花”》);杜鹃则是在唐代,就已经在曾名为润州的镇江出名了。
  《续仙传》载:“鹤林寺在润州,有杜鹃花高丈余,每至春月烂漫。相传云:“贞元中,有僧自天台移栽之。”而且还具体说到,花是用钵盂移栽过来的。贞元,是唐代第十位皇帝德宗李适(公元765~804年)的年号。这是有案可稽的最早栽培杜鹃花的记录。
  在此之前,诗仙李白的诗中就写到过杜鹃花。“杜鹃花开春已阑,归向陵阳钓鱼晚。”是李白《泾溪东亭寄郑少府谔》的结尾两句。泾溪,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宣城见杜鹃花

唐·李白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诗仙在诗中是将名为“杜鹃”的鸟和花放在一道来写的。《全唐诗》中咏杜鹃的诗作,也常是将杜鹃鸟与杜鹃花放在一起来歌咏的。
  后来,白居易(公元772~846年)等,留下了多首有关杜鹃花的诗篇。

山石榴寄元九

唐·白居易

山石榴,一名山踯躅,一名杜鹃花,杜鹃啼时花扑扑。

九江三月杜鹃来,一声催得一枝开。

江城上佐闲无事,山下斫得厅前栽。

……

杜鹃花开春已阑
  这是他写给好朋友元稹的诗。初读前几句,简直不以为是诗句,而是对这“山石榴”的注解。
  唐代的诗人,歌咏杜鹃所写的诗句总有些伤感。

  “惟有此花随越鸟,一声啼处满山红。”——唐·李绅《杜鹃楼》

  “杜鹃花时夭艳然,所恨帝城人不识。”——唐·施肩吾《杜鹃花词》

  “莫怪行人频怅望,杜鹃不是故乡花。”——唐·司空图《漫书五首(其二)》

  今天的人们,杜鹃只用来造景,让人赏花。赏花人驻足花前也不会古代诗人那样多情伤感了。
  这几年,写过几篇杜鹃花的小文。昨天,有风雨来袭,朋友圈里看到大学同学黄君拍的雨中杜鹃,还是让我想说一说杜鹃。“风雨送春归”嘛。
  我喜欢黄君拍的这张雨中的杜鹃花。

  相关文章:

似花,其实非花

识花故事|木香:很有夏天的感觉

又是杜鹃烂漫开放时

杜甫已经知道杜鹃鸟是懒汉了

杜鹃花,对春天说再见的花

品茗图文|杜鹃花里说杜鹃

芍药珍品“金带围”与人文佳话“四相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