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有言:“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
冬至,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重要节点,在这一天,北半球经历着一年中最短的白昼和最长的黑夜。
虽然过了冬至,白昼会一天天变长,阳气开始萌发,但从冬至到小寒的这半个月,却恰恰是一年中阴气最重的时期。
从医院的就诊数据来看,这段时间里,中老年患者的就诊比例明显上升。
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显著增高,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更是容易出现病情反复。
这背后既与寒冷的天气有关,也与人体需要适应阴阳转换的特殊时节密不可分。
很多人都知道“冬至一阳生,三九补一冬”的养生之道,但在急于补养的同时,却常常忽视了一些关键的注意事项。
在这个特殊的时节,中老年人作为健康的“易感人群”,究竟有哪些事情需要特别注意?

01

慎用抗生素,保护免疫力

在这个特殊的时节,不少中老年人一感冒发烧就习惯性地自行服用抗生素,希望能够速战速决。

然而,这种看似简单的自我治疗方式,实则暗藏危机。抗生素虽然是对抗细菌感染的利器,但其“双刃剑”特性往往被人忽视。

滥用抗生素不仅会打破人体内的菌群平衡,导致有益菌被误杀,更会促使病菌产生耐药性。

更为关键的是,频繁使用抗生素会削弱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正如《黄帝内经》所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只有保护好身体的正气,才能真正抵御外邪。

建议在出现感冒症状时,首选休息、补充水分等自然调养方式。若症状持续或加重,应及时就医,遵医嘱用药,切勿擅自服用抗生素。

02

严控盐分,呵护血管

冬日里,很多家庭餐桌上少不了腌菜、腊肉等咸味重的传统美食。然而,过量的盐分摄入对中老年人的心血管健康造成的威胁不容忽视。

中医认为:“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这不仅是生活经验的总结,更是对健康的预警。

医学研究表明,高盐饮食会直接导致血压升高,长期累积更会加重心血管负担。过量的盐分会促使体内钠离子浓度升高,引发水钠潴留,导致血管压力增大。

特别是在这个阴气较重的时节,血管本就处于收缩状态,更要格外注意减少盐分摄入。

建议选择新鲜食材替代腌制食品,烹饪时可用香草、柠檬等天然调味品提升风味,既能保证口感,又能避免过量摄入盐分。

03

冬至到小寒,阴气最重的半个月!提醒中老年人:最忌讳4件事,别大意

远离刺激性影视剧,保持情绪稳定

在漫长的冬夜,看电视成为很多中老年人的日常休闲方式。然而,那些情节跌宕起伏的刺激性影视剧,可能会对身心健康造成意想不到的影响。

中医认为:“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在阴气较重的时节,情绪波动更容易影响气血运行。

对于本就机能衰退的中老年人来说,剧烈的情绪起伏可能会加重身体负担。

建议选择轻松愉快的文艺片,或听些舒缓的音乐。同时,保持规律的运动和充足的睡眠,也是调节情绪的有效方式。

04

谨防眼部感染,科学护眼

冬季风大,眼睛极易受到刺激而流泪。此时,很多人会下意识用手揉眼,这个看似普通的动作却潜藏着感染风险。手上的细菌和病毒很可能会趁机侵入眼部,引发结膜炎等眼部疾病。

古语云:“目者,五脏六腑之精也。”眼睛的健康与全身状况密切相关。在这个阴气较重的时节,人体抵抗力相对较弱,更要注意眼睛的防护。

建议外出时佩戴防风镜,避免用手直接接触眼睛,如有不适可用干净的纸巾轻轻擦拭。同时要养成勤洗手的习惯,定期进行眼科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就医。

这些看似简单的生活细节,却是守护健康的重要屏障。在这个特殊的时节,与其过度进补,不如遵循自然规律,从点滴做起。

调整生活习惯,避开这些养生误区,我们就能为身体穿上一件坚实的“防护衣”,安然度过寒冬,静待春来。

END

#artContent img{max-width:656px;} #artContent h1{font-size:16px;font-weight: 400;}#artContent p img{float:none !important;}#artContent table{width:100% !import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