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帝陵的分布!
公元291年,西晋因皇室内乱爆发了长达十六年之久的八王之乱,导致朝廷动荡国力大衰,随后大批游牧民族趁乱纷纷入侵中原,又开启了五胡乱华这一混乱局面,西晋皇室成员琅琊王司马睿于公元307年率领大批汉人百姓渡过长江逃往了相对安定的中国南方,在晋愍帝被匈奴人杀害后,为了延续晋朝国祚,琅琊王司马睿在氏族王导等人的拥立下于公元318年在江南建康正式称帝,建立了东晋,而中国北方也陷入长达300年的动荡时期。
东晋,自公元318年,司马睿建康称帝,至公元420年,刘裕篡晋,存续103年,历经11位皇帝。
唐代许嵩所撰《建康实录》中,有着这样的记载:晋十一帝,有十陵,元、明、成、哀四陵在鸡笼山之阳,阴葬不起坟。康、简文、武、安、恭五陵在钟山之阳,亦不起坟。惟孝宗一陵在幕府山,起坟也。

除废帝司马奕葬于吴县之外其余10帝均葬建康(南京),分布于3个陵区。聚族而葬,依据血缘关系的亲疏尊卑,东晋帝陵实行分区埋葬的制度。

南京鸡笼山(即今南京鸡鸣寺山及北极阁以西的鼓楼岗一带。)所在的西陵陵区,这个陵区一共葬有四个皇帝,即元帝司马睿(建平陵)、明帝司马绍(武平陵)、成帝司马衍(兴平陵)、哀帝司马丕(安平陵),四人以“中兴正统”的嫡长子身份入葬,身份最为尊贵。
1972年,南京大学考古系在鼓楼岗南麓西段的南大北园发掘了一座东晋早期大墓,从墓葬所在位置、墓葬形制及出土遗物等分析,可能是东晋开国皇帝-晋元帝的建平陵。这是一个两墓室的砖室墓,主室面积17平方米左右。

钟山之阳(即南京市紫金山南麓、富贵山一带)所在的东陵,在此陵区葬有五位皇帝,即康帝司马岳(崇平陵)、简文帝司马昱(高平陵)、孝武帝司马曜(隆平陵)、安帝司马德宗(休平陵)、恭帝司马德文(冲平陵)五人均以旁支身份承继大统,地位亚于鸡笼山陵区。

幕府山之阳(即幕府山南麓)所在的北陵最为特殊,独葬穆帝一人,且平地起坟,推测与其在位时期的礼制改革有关。1981年,在南京汽轮电机厂内发掘了一座东晋中期大型墓葬,这座墓葬的平面形状呈凸字形,券顶砖室墓,总长9.05米,总宽8米。墓葬分为甬道、墓室和封土墙三部分。经过考古学家的研究,这座墓葬是晋穆帝司马聃的永平陵。
总的来说,晋朝帝陵遵循先祖司马懿“不封不树,不建寝殿,不设神道”的祖训,规模较小,但基本都已被盗掘一空,还有几座陵墓的位置还无法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