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探讨八路军游击战术和战例时,曾有一位新读者留言提问:“游击战怎么玩都行,正面战场不抗该怎么办?”这个问题让人有些困惑,因为:
首先,游击战并非是随便打就行的,它要持续下去,难度非常大,想要取得效果更是极具挑战。并非只是带着两把枪在山里乱跑这么简单;
其次,讨论敌后战场的战例与正面战场是否抗击敌人之间到底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呢?敌后战场战斗得好,难道正面战场就无法继续打下去了吗?这种逻辑完全不成立。
其实,从这位读者的提问中,我们可以理解他的意思,虽然看似不太清晰,但也能大致揣测。只是,观点的形成需要建立在真实的客观事实基础上,而不是通过匆忙浏览一些不严谨的内容后,随便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的观点并不可靠。
首先,让我们谈谈“游击战怎么玩都行”的问题。游击战,是敌后作战的一种形式,那么什么是敌后战场呢?对于许多年轻人或者年长的朋友来说,可能连“敌后战场”这个词都不太理解。敌后,顾名思义,就是敌人背后的区域。既然是在敌人背后,就意味着没有危险了吗?
其实,很多人错误地认为,正面战场比敌后战场更为困难,理由是正面战场是直接面对敌人,而敌后战场则是在敌人的背后。然而,敌后战场,实际上就是敌人占领区域的后方。敌人并不是一个个体,不存在正面和背面的简单区分。在敌人占领的区域内,他们同样会集中大量兵力。
正面战场的战斗是正面迎敌,而敌后战场的作战则是层层包围敌人,八面受敌。从地理位置上看,正面战场有后方支持,但敌后战场就没有这么简单,后方在哪里?看看抗日时期的地图,大部分的抗日根据地都被敌人层层包围。
如果正面战场真的打得好,敌后战场为何会有这么大的面积呢?如果正面战场没有沦陷,那么这些地区怎会成为敌后的根据地?许多人谈战争时,往往热衷于描述所谓的“大场面”,比如几万人的大会战,几百万士兵如何如何。然而,战争的核心不是场面有多大,而是胜负,输掉的代价非常沉重,几百万国民被敌人控制,这其中的痛苦和损失,绝非简单的“壮观”可言。
这些“大场面”背后,正是战斗的失败,意味着大片国土的沦丧,意味着无数的生命和资源的牺牲。因此,正面战场的作战表现并不理想,已经是历史事实。这个问题需要深入分析,而这些事实,甚至连国军自身总结的资料也有很多。
但是,许多网友却对此充满情绪,认为批评国军就是在“抹黑”,这显然有失公允。即使国军自身都觉得作战不力,为什么这些网友不能在情绪之外,认真查阅一些历史资料,了解更多的事实?
我的观点始终是:如果能稍微阅读一些国军的正规历史资料,就能避免成为“情绪化”的一员,而能更理性地分析历史。这不代表否定抗日战争中无数英雄将士的牺牲,也不代表否定张自忠将军、戴安澜将军等优秀的抗日将领。尽管网络上有一些对李天霞将军的嘲笑,但我们承认他在抗战中的杰出战绩。

另一方面,一些网友则夸大或虚构了战功,甚至将整个第74军的功劳归于张灵甫身上,这种做法显然不符合史实。张灵甫确实有战功,但必须尊重历史,不可随意编造。
讨论抗战历史时,我们要避免先有情绪,后有观点的思维方式。我们应该以事实为依据,通过对真实历史的了解,理性地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情绪。
再谈正面战场的压力问题,很多人认为正面战场艰难,因为正面面对敌人主力,但在抗战相持阶段时,国军动用了数百万军队对抗几十万的日军正规军。虽然日军并不频繁发动大规模战役,但国军也能调动充足的资源和外援进行作战。
而在敌后战场,八路军和新四军以及根据地民众长期对抗的,是敌人数十万的正规军和百万伪军。我们没有充足的后方供应,武器装备和弹药都是从敌人那里夺取的。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游击战术稍有不慎就可能全军覆没。
在今天,若你有心回顾河北、山西、山东、江苏等八路军、新四军战斗过的地方,几乎每个村庄都能找到抗战烈士的身影。而这些曾经牺牲的战士,很多甚至没有名字。很多战斗以全体牺牲为结局,结果只能留下无名的烈士。
所以,战斗的艰难和历史的辉煌,需要我们深刻理解。在战争中,国军和我军各自以不同的资源,打出了各自的战果,这一切都是客观事实。如果我们依据历史资料和事实,得出的结论不会偏离太远。
最核心的理念就是:事实是什么,就是什么。我们在阐明这些观点时,应该依靠事实和逻辑,而不是空洞的猜测和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