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天对两个版本课标进行了通读,做出了结构图和大纲,通读时已经有意识地做了一些比较,今天对整体结构的变化进行一下简单梳理。
一、前言
2011年版将“前言”作为其中的“第一部分”,包括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三个方面内容,只针对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学科。2022年版的“前言”是义务教育课程修订的总体情况,包括指导思想、修订原则、主要变化,与《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的前言是完全一致的。
“前言”不再仅是本学科课程标准的“前言”,而是整套义务教育课程修订文件的“前言”。
二、课程性质和课程理念
2011年版,“课程性质”在前言中,2022年版,单独将“课程性质”拿出来,作为第一部分。
2011年版,“课程基本理念”在前言中,2022年版,去年“基本”二字,将“课程理念”作为第二部分。
将两部分独立,以更明确地显示“课程性质”和“课程理念”的重要性,准确认识它们,是实施课程的前提和基础。
三、课程目标和内容
2011年版,“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未分开,没有切分“目标”与“内容”作为课标的第二部分,分为“总体目标与内容”和“学段目标与内容”。“总体目标与内容”中,先指出“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并点明三者关系与目标设计的着眼点,然后分条列出总体目标与内容。“学段目标与内容”中,四个学段分别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习作/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来规定。
(2011年版)
2022年版,将“课程目标”作为第三部分,分为“核心素养内涵”“总目标”“学段要求”三个方面。先对核心素养的内涵进行了具体阐释,再分条列出课程总目标,“学段要求”中每个学段分别从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四个方面来规定。
(2022年版)
课程目标由三维目标变为核心素养,两版课标中分别对它们的内涵、各方面的关系进行了阐释。总目标都是分条列出。“学段目标与内容”变为“学段要求”,对原来的五个方面进行整合,其中“梳理”是2011年版课标未明确提出的。
2022年版,“课程内容”分为“主题与载体形式”“内容组织与呈现形式”两个方面,其中“内容组织与呈现形式”分为三个类型八个具体的学习任务群。这是2011年版课标中没有的。
(2022年版)
四、学业质量
“学业质量”是2022年版课标的新增内容,分为“学业质量内涵”和“学业质量描述”两个方面,“学业质量描述”分学段进行。“学业质量”是第五部分,“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依次解决“是什么”“为什么教(学)”“教(学)什么”的问题,“学业质量”解决“教到什么程度”的问题,后面的“课程实施”解决“怎么教(学)”的问题,把“课程实施”放在后面,是因为明确了前面的内容,才能去考虑“课程实施”,这是有先后顺序的。
(2022年版)
五、课程实施
2011年版,“课程实施”分为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四个部分。
(2011年版)
2022年版,新增了“教研与教师培训”这一部分,把它作为“课程实施”的一部分,因为“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是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途径,作为“教学实施”主体之一的教师,其专业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语文课程的实施情况。
(2022年版)
教学建议部分,2011年版,先提出四条基本建议,再从识字写字与汉语拼音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综合性学习、语法修辞知识六个方面提出具体建议。2022年版,教学建议部分只提出四条建议,没有具体到某一方面的具体建议。大概因为在“课程内容”中,每个任务群后都有“教学提示”,那就是“具体建议”。
评价建议部分,2011年版,先提出四条基本建议,再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提出具体建议。2022年版,从过程性评价和学业水平考试两方面提出建议。其中“过程性评价”部分,先提出原则,再从课堂教学、作业评价、阶段性评价方面提出建议,“学业水平考试”分为命题原则、命题规划、命题要求三个方面。2022年版“评价建议”部分更清晰,且增加了“学业水平考试”的相关内容。
六、附录
2022年版将2011年版中的“语法修辞知识要点”改为“关于语法修辞知识的说明”,提出了教学建议,增加了“常用标点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