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第1480篇章 | 王丽莎:致敬群星闪耀的年代《审计月刊》杂志发表
20天前
致敬群星闪耀的年代
——读《我在西南联大的日子》有感
文/王丽莎
它是中国最穷的大学,却被称为“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仅存续了八年,却汇聚了当时中国最一流的教授,培养了大批蜚声中外的杰出人材。“讲台上,人人是大师,讲台下,都是未来的大师”——这就是西南联大,历史上最群星闪耀的大学,是多少读书人心目中的丰碑,也是我心之神往的地方。
《我在西南联大的日子》是汪曾祺先生记录自己1939年到1946年在西南联大求学生活的真实记录。我翻开书卷,跟随着汪老温暖治愈、乐观洒脱的文字,仿佛看到了一扇历史的大门在我面前缓缓打开:兵荒马乱的背景之下,昆明依然充满了烟火气息。穿过明爽安静的翠湖,街道两旁是林立的店铺与茶馆,风华正茂的联大师生出入其中,泡茶馆、做学问、听曲艺、跑警报…… 在汪老笔下,离乱熬成酒,困顿煮成茶,艰苦岁月也在他积极通达的胸怀里,荡涤成了人间烟火的盎然意趣。
汪老曾说过:“联大师生破衣烂衫,却每天孜孜不倦地做学问,真是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种精神,天人可感。” 确实如此。近年来,每每读到或者看到有关西南联大的作品,我都会被这种蓬勃向上的精神感动着,温暖着,也深切感受到了一种灵魂深处的光芒与力量。
这本书中记录了很多充满意趣的往事与轶闻。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书中对西南联大教授们的描述。清华校长梅贻琦曾有一句名言:“真正的好大学,不在有大楼,而在有大师”。若说大师是历史长河里璀璨的星辰,而西南联大,则是一片光芒万丈的星河。这里有陈寅恪、沈从文、朱自清、闻一多、吴宓、金岳霖……这些学贯中西的大师,群贤云集,浩篇充栋,形成了西南联大无以伦比的顶级师资阵容,至今仍令求学者渴慕不已。汪老在文章中提到,他当时报考西南联大中文系,就和读了《沈从文小说选》有关,当时其他学生也大都是慕名而来。让我不得慨叹,当年的学子们虽然遭遇乱世,但在治学这件事情上,也确是生逢其时、相得益彰了。
联大的学风倡导“民主、自由、开放”,各位教授们更是率性自然,风格迥异,名师风采跃然纸上:闻一多先生长髯垂胸,双目炯炯,讲课时“图文并茂”,他用整张的毛边纸墨画出伏羲、女娲的各种画像,用按钉钉在黑板上,口讲指画,有声有色,条理严密,文采斐然,高低抑扬,引人入胜;朱自清先生扎扎实实,上课都带着卡片,讲解很系统,要求很严格;沈从文先生讲课大都就着学生的文章随意而谈,思维跳跃,带着浓重的湘西凤凰口音,不太好懂……
在习作中,对我颇有帮助的是《我的老师沈从文》一章,沈从文先生经常讲:“要贴到人物来写。”通篇的写景、叙事、语言都不能和人物游离。先生会在每一位学生的习作后面写长篇的评语,由作品说开去,再谈到创作上某个问题,见解独到,文笔也很讲究。他还会介绍学生看一些与这个作品写法相近似的中外名家的作品,对比借鉴,提高会很快。因此他每次上课,走进教室里时总要夹着一大摞书。甚至,那时有些小说史资料不易得,沈先生就自己用毛笔小行书抄录在昆明所产的竹纸上,分给学生去看。如此深厚的学养和崇高的师德,令人景仰。时至今日,虽然我们无法去现场聆听大师的教诲,却可以在效仿书中的方法,培养自己的写作能力,学以致用,坚持不懈,也会有长足的进步。
《我在西南联大的日子》不仅是汪曾祺先生的回忆录,更是一段历史的回声,一个时代的印记,一份中国知识分子的真实写照。联大师生潜心治学、刚毅坚卓;他们春风化雨,建设家国;他们既是大师,也是率真可爱的普通人;他们用孱弱的身躯延续了国家的文脉,用青春和生命书写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与风貌。 “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正是他们的杰出贡献和奋斗精神,我们的国家才能浴火重生,更加光芒万丈;我们的民族才能生生不息,更加繁荣富强。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了解这段群星闪耀的年代,传承联大的精神,铭记大师的教诲,坚定文化自信,开创新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