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腹部点穴法(八法),
(一)升漳法
病人仰卧。左手食指和中指按住左梁门穴位往下按‘:同时右手食指和中指,插向背后左倾的倒数第二、三肋骨间,托住、往上搬托。 病入感觉舌根微有凉意,津液即能上达。
(二)放水法
第一式 病人仰卧。用左手食指和中指,按住左梁门。
第二式 同时右手食指和中指顺左肋骨边, 插入背后软肋尽头三尖骨的空隙处(与左手食指和中指所按处,上下相对), 向顶抖三、五次。 这时,如系停止,胃中即作水响,
第三式 接上式, 顶抖毕, 右手各指由背后肋骨边,顺势往前面斜推,送至少腹为止。 这样反复操作,不超过三次。 但用此式时,必须先将阑门、 章门、 左梁门、 才能使用。 否则,往往有呕吐现象。
如暴饮暴食,胃中食物积滞,胀饱不能忍,放阑门等穴亦不能导下时,可用第二式顶抖法催吐(不可用第三式斜推法)。
附:升津法及放水法手式图
(三)放腋下法
第一式病人仰卧。先用左手握病人的手腕,右手大指端分拨合谷部位的筋。放左腋下,拨左手合谷;放右腋下,拨右手合谷。
第二式放右腋下法用左手食指和中指握病人右手脉门、将右臂扬起。用右手大指按住腋下的筋,拨按。俟左手食指和中指感到脉门跳动为止。
放左腋下法,与放右腋式同。用左手反握病人左手脉门,右手按拨左腋下的筋。
附:放腋下法手式图
(四)带脉与三阴交齐放法
手式病人仰队。用左手大指扣住右边的带脉,往里搬;食指和中指按住阑门,往下按(参阅带脉与三阴交齐放法手式 图1),同时右手大指端,按住右腿三阴交部位的筋(参阅带脉与 三阴交齐放法手式图2),左手食指和中指感觉阑门部位跳动,或指下如有流水感,即止。
右三阴交放通后,用左手食指和中指,扣住左边带脉往里搬,大指扣住阑门往下按,同时右下大指端,分拨左三阴交部位的筋。左手大指感觉阑门部位跳动,或指下如有流水感,即止。
附;带脉与三阴交齐放法手式图一、二、
(五)引气归无去
手式;左手捏住建里部位,右手捏住气海部位,同时提起。 病人即感到呼吸舒畅。
冶完任脉各穴后,用此式操作一次为宜
附:引气归元法手式图
(六)彧中与阴陵泉齐放法
第一式 病入仰卧。用左手大指和中指,扣住两彧中穴。先用右手食指和中指,由巨阙部位向下直推,至阑门穴,速续三次;仍用右手大指,将左阴陵泉部位的筋按住,拨开;再将右阴陵泉部位的筋按住,拨开。这时,病人可能感觉胸部轻松。
附’’彧中与阴陵泉 齐放法手式图一
第二式 · 左手大指和中指仍扣住两彧中, 右手大指、 食指和中指, 扣按彧中以下两旁肋骨缝间, 自彧中穴下方, 一手一手地按至腹部肋边的尽处。 连续操作三、五次。
第三式 接上式。 再用左手掌侧,按右石关部位;右手食指和中指托背后左肋下,与幽门、梁门相对处,同时动作。 左掌向右旋转,托送至左幽凹、梁们部位;右手食指和中指顶托向前,推送至章凹部位, 恰与左手同时相交。 遂即两手向下,同推至气海部位为止。
附.彧中与阴陵泉齐放法手式图二
(七)治痰厥气闭法
手式;病入盘膝坐。医师蹲、立(拘腰)均可。用右手无名指的指端,扣住天突穴向下微按;并用该指中节,微微拨弄咽喉。病入出现瞪眼摆头,或闭目等现象时,无名指扣拨不停止, 俟将痰吐出,即愈。如拨弄一分钟,病人的头不摆动,可能气已断绝。至二分钟,仍不见头部摆动,可判定气已断绝,不能挽救
(八)涌泉,大敦穴的治法
涌泉穴的治法手式:病人仰卧,医师对面立,将病人的脚托起,用左手食指和中指托住脚跟,右手食指和中指抚按脚面,大指端顶住涌泉穴(左右两足同)。
大敦、公孙,金门、足三里四穴的治法手式:病人的姿式,或坐、或卧、或屈膝或将腿戳起不拘,均可按穴位施治。
内容仅供参考
“道家脏腑点穴导引术”它的特点主要是辩症认症、简单、易学,无需中医知识基础,根据病人的病症情况,而使用其点穴和手法,使病人康复。它是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从“整体观”、“运动观”出发,以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气血运行规律等作为辨证施治的指导思想,以特殊的配穴方法为手段,调理脏腑气分(气分指脏腑功能),从而达到气血和顺,使人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目的。在恢复和增强脏腑功能方面,具有特殊的效果。
脏腑点穴既不用针又不用药,而是用双手或指作用于患者的经络穴位,运用“调、补、泄、搬、扣、推、按、放”等手法,调理脏腑气分,损其有余,补其不足,以求中道,平衡阴阳,从而恢复和增强脏腑功能,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目的。此法无创伤,无痛苦,无任何副作用,具有医疗保健价值,能在几分钟以内快速提升病患的阳气,使得病患浑身舒泰,如沐春风,并能迅速改善患者病痛情况。
临床作用:调理脏腑气分、肝肾与筋骨并重兼调、标本兼治预防复发。
手法特色:以调气为目的、平衡理论为原则、气通即止。
手法功能:通过调整人体的脊柱、点通督任二脉及十二经脉,达到疏通经络,行气活血,调和营卫使人体五脏六腑恢复自我。
手法原理:“寒就用热、热就用寒、虚就用补、实就用泻”;“沉病奇疾、应手而愈”。
手法依据:通过调整人体的脾胃,振兴人体的阳气,调整十二经脉的气血和点通督任二脉,使人体的精、气神得以正常运转,升降自然,阴阳平衡,保证河车的正常运转,恢复人体的自治能力,达到使百病自愈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