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三 章 人口和计划生育
一 人 口
(一)人口规模
1、人口数量
解放前人民群众生活十分贫困,医疗条件极差,1948年全村人口882人,到解放后的1951年全村246户951人。51年以后,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条件的改善,1960年人口增至1661人。从1961年至1976年的15年间是本村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1976年底人口已达2601人,净增人口940人。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执行和群众觉悟的提高,人口增长的速度不断下降,从1975—1984年的十年只增加了312人。1984年—2007年人口的增长进一步趋于合理,23年的时间除外村迁入本村585人外净增379人,到2007年底人口总数3871人。
2、人口分布
孙家湾村人口居住相对集中。解放初期本村只包括现在的一至
十组和六里坪的下坪组冯家院。因11—14组属马家岗管辖,所以当时全村只有951人,其分布是:老白公路两侧的牛路嘴75人,老街375人,范家庄81人,白果树(七、八组)151人,新街(九、十组)279人,冯家院 141 人。1952年范家沟、彭家湾、窑沟和火星庙沟划归孙家湾管辖后人口增加,总数为1286人。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人口的数量和人口密度相对提高。到80年底全村人口达2765人,其中范家沟295人,白果树386人,窑沟和火星庙沟76人,彭家湾269人,老街765人,新街576人,牛路咀196人,范家庄202人。人口密度由解放初每平方公里317人,提高到每平方公里391人。至2007年底各自然村人口稳定增长,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提高到553人。
(二)人口变动
1、人口迁移
孙家湾村人口曾经有两次大的变动,第一次是由于地方行政区
的更动产生人口增加,第二次是改革开放后产生人口增加。第一次是1952年原由马家岗管辖的范家沟、窑沟和火星庙沟、彭家湾共计103户335人划归孙家湾村管辖,人口由原来的951人增加到1286人。
第二次迁入本村人口较多的时期是2001年—2007年的6年间。原因是由于国家政策的进一步改革开放,小康生活步伐逐步加快,加上孙家湾村交通方便,土地肥沃,就业门路宽广。区位优势、地理条件得天独厚,上连十堰,下接丹江、老营,给开创小康生活,优先奠定了基础。所以从外乡镇、村共迁入585人。
由于孙家湾村地理条件优越,文化历史悠久,平地面积比其它村广大,盛产稻谷、小麦和蜜桔,群众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一般情况下迁出人口小于迁入人口,如1950—1960年迁如384人,迁出436人;1975—1979年间共迁入215人,迁出205人,而这两批迁出人口中多数是招工、提干。
2自然变动
晚清和国民党统治时期,由于战乱造成民不聊生的局面。有病无
处看和有病看不起,人口出生率很低,死亡率却很高,导致自然增长率缓慢。
解放后,由于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医疗卫生条件明
显改善,人口数量增加较快。1950年—1960年人口出生率达到15%。,死亡率降至6%。,以下,自然增长率提高到9%。,十年间增加人口975人。
早在1957年,国家就提倡计划生育和优生优育,但宣传不力,抓的不紧,所以群众对计划生育和优生优育认识淡薄,因而从1961年—1970年出生率高达45%o,死亡率11%o,自然增长率提高到34%o,到76年底全村人口已达2601人。
1977年以后,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落实,村委会根据政策结合本村实际情况,又制订了相应的措施,有效地控制了人口过快增长,人口增长的数量逐渐稳定。例如:从1985年—1994年出生率16.1%o,死亡率8.0%o,自然增长率7.9%o,总人口由2907人增长到3097人,这十年增加人口190人。从1995年至2007年期间人口持续稳定增长,自然增长率并有下降,到2007年的12年增加189人,人口及增长率达到了国家政策规定的标准。
(三)人口构成
1民族构成
孙家湾村是一个没有少数民族,纯汉族的自然村。
2性别状况
建国初期,由于人们长期受封建思想意识的束缚,重男轻女的思
想倾向十分严重,造成男女数量比例失调。解放初,全村951人中,男性540人,女性411人,男女比为130:100,由马家岗村划归孙家湾村的335人中男性184人,女性151人,这时全村1286人中,男性704人,女性582人,男女性别比为121:100.
60年代群众觉悟不断提高,重男轻女的思想倾向有了转变,男
女人口数量比例失调被遏止。1961年全村人口1661人,其中男性901人,女性760人,男女比为119:100.
自1977年以后,计划生育政策进一布具体落实,生男生女都一
样的宣传教育深入人心,人们的思想观念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但人口的自然出生率大幅下降,男女性别的差距进一步缩小。例如1975年—1984年的十年,根据年报累计男性出生13809人,女性13730人,男性比女性多79人,其中1976年和1981年男性比女性分别少7人和58人。
表3–1
1975年至1984年人口总数和性别情况表
| 1975 | 1976 | 1977 | 1978 | 1979 | 1980 | 1981 | 1982 | 1983 | 1984 | |||||
总人口 | 2580 | 2601 | 2626 | 2732 | 2760 | 2765 | 2814 | 2863 | 2896 | 2902 | |||||
其中 | 男 | 1278 | 1297 | 1312 | 1353 | 1367 | 1422 | 1378 | 1449 | 1475 | 1478 | ||||
女 | 1302 | 1304 | 1314 | 1379 | 1393 | 1343 | 1436 | 1414 | 1421 | 1424 |
到2007年底男性和女性人口数量基本持平,全村3871人中男性1948人,女性1919人,男性比女性多29人。
3年龄构成
全村人口年龄的构成大致分为五个年龄段,即14岁以下,15—
59岁,60—70岁,71—80岁,81—90岁,90岁以上的。
建国初期,14岁以下儿童395人,占总人口的30%,其中男性201人,女性194人。15—59岁的680人,占60.5%,60—70岁的28人,占总人口的2.1%,其中男性14人,女性14人。71—80岁的18人,占总人口的1.4%。81—90岁的2人,占总人口的0.15%,男女各1人。90岁以上1人,是女性。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条件的不断改善,儿童数量的比例增大,老年人的寿命逐渐增高,儿童、中年人、老年人之间的结构不断变化。1977年全村2626人中,14岁以下儿童919人,占总人口的35%;15——59岁1151人,占58.7%,60—70岁的105人,占总人口的4%,其中男性55人,女性50人;71—80岁85人,其中男性45人,女性40人,占总人口的3%;81—90岁的48人,占总人口的1.83%,其中男性21人,女性27人。
到2007年,群众生活水平和卫生保健意识空前提高,加之新的合作医疗制度全面推行,最大限度的减少了非正常死亡,人的寿命普遍提高,老年化社会明显凸现,60岁以上人口占8.7%,这标志着我村人口也已进入老龄化。据统计,至2007年底,14岁以下儿童435人,占人口的11.23%;60—70岁201人,其中男性108人,女性93人;71—80岁135人,占总人口的52%o,其中男性65人,女性70人;81—90岁64人,占总人口的16.5%o;90岁以上4人,其中男性1人,女性3人。
4文化状况
①解放前文化状况
建国前本村文化相对落后,不说大学文化程度的人有多少,就连
认字的人也比较少。据统计,当时识字的人只占总人口的13%,虽然也办过官学私学,由于落后的经济状况能上学读书的人很少。调查证明,民国十七年(1928年),本村办过洋学堂(当时称官学),教学班两个,30多人,不知何故,办了两年就停办了。1934年,由教师王德富、李万川又办起了一个班的官学,学生40人,后来又停办了。再后来的十几年,罗书堂在山陕庙、邓清祥家办私学,陈公先在仙鹤楼办学,彭六先在彭家湾办学,万帮治在江家祠堂办学,这些私人办学撑起了当时孙家湾村的教育事业。
1948年六里坪开办了官学,孙家湾村到六里坪上小学的24人在
襄阳郧阳上高中、初中的11人。至1949年小学文化程度的人110人,占总人口的13.7%,有初中文化程度的18人,高中文化程度的10人,分别占总人口的2.1%和1.25%。
②建国后文化状况
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教育。1950年孙家湾村福音堂办起了第一所小学,学生20多人。1952年学生人数发展到48人。1953年办了两个教学班,学生72人,教师由50年的1人增加到3人。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学生人数快速增加。1980年本村设初中班两个,学生52人,小学11个班,学生417人,教职工28人。这时总计有大学文化程度的12人,是1949年12倍;高中文化程度的是1949年的55倍,占总人口的8%;初中文化程度的525人,占总人口的19%,是1949年的87.5倍;小学文化程度的829人,是1949年的7.5倍,占总人口的60%。下面是部分年份本村学校教育发展情况。
表3–2
孙家湾村部分年份学校教育发展情况表
| 初中 | 小学 | 教师 | 高中 | |||||||||
班数 | 人数 | 班数 | 人数 | 班数 | 人数 | ||||||||
1971 | 4 | 132 | 7 | 296 | 21 |
|
| ||||||
1972 | 3 | 106 | 9 | 354 | 19 |
|
| ||||||
1973 | 3 | 85 | 10 | 396 | 21 |
|
| ||||||
1974 |
|
| 11 | 430 | 17 |
|
| ||||||
1975 |
|
| 11 | 418 | 18 |
|
| ||||||
1976 | 4 | 147 | 11 | 439 | 22 | 1 | 32 | ||||||
1977 | 4 | 167 | 11 | 402 | 24 |
|
| ||||||
1978 | 4 | 182 | 10 | 474 | 20 |
|
| ||||||
1979 | 4 | 171 | 11 | 347 | 27 |
|
| ||||||
1980 | 2 | 52 | 11 | 417 | 30 |
|
|
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国民经济快速稳步发展,党和政府对教育十分重视,在农村进行九年义务教育,免除了学生学杂费和书本费,生活上扶助贫困学生就学,教育事业焕然一新,人们的文化结构进一步优化。至2007年孙家湾村有大学文化程度的55人,高中文化程度的304人,初中文化程度的1774人,分别占总人口的1.39%、8%和47%。
③从业人口职业构成
解放前百姓为了活命,为了生存,从儿童到七旬老人绝大部分都是从事农业劳动,以农业劳动维持生活的占总从业人口的75%,当时也有部分手工业者,如纺线的、织布的,木匠、砌匠、铁匠,还有一种商业性质的长途运输,如到四川挑盐,到房县挑火纸,到河南赊店挑白酒,到均县城挑百货,获取一定运费报酬养活一家大小,老街还有开商店的,这些各行各业劳动者占总从业人口的25%。
二十世纪50年代人民开始当家作主,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合理安排劳动分工。儿童大部分上学了,从业人口略有下降,但农业人口较大,孙家湾商业中心转移到花栗树街,但织布、纺线和少数手工业者仍然存在。这时孙家湾村农业从业人口比例增大,占总从业人口的89%,从事第二、三产业的人仅占从业人口的11%。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政策,在全国迅速贯彻落实。单纯的农业生产转变为农、林、牧、付、渔全面发展。村民的就业结构开始发生了变化,从事农业劳动的比例逐渐缩小,从事工业、林业、牧业、渔业的比例加大,占总从业人口的29%,从事农业人口占总从业人口的71%。
从二十世纪80年代起,改革开放政策进一步深入,农民的从业观念产生了变化,从业结构进一步复杂。早在1977年本村开发了300亩蜜桔基地,85年前后,农民自垦蜜桔地560亩。82年办了预制板厂,84年办了砖厂和麻绒厂,87年又办了编织厂。这个时期,从业人口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仍然是主导地位的农业从业人口,占总从业人口的59%,第二类是从事蜜桔生产人口,占总从业人口的31%,第三类是乡镇企业和村办企业工人,占从业人口的10%。
90年代以后,本村种植蜜桔面积迅速扩大。据统计,2007年全村蜜桔林面积达到2800亩,其中村林场300亩。村砖厂、预制板厂就业215人。因国家建设的需要,全村有250人外出打工,有搞工业、搞建筑、搞采矿,也有在外地经商、办厂等。由于产业结构的变化,就业结构相应发生了变化,所以从事农业人口只占25%,从事蜜桔生产的26.1%,在外务工和乡镇从业人口占48.1%。
二 计划生育
1机构
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是国家的基本国策。
1966年孙家湾村成立了“新法接生小组”,杨泽英、魏太荣为新法接生员。1974年成立“计划生育领导小组”,书记丰文炳任组长,由妇女主任彭治兰负责、陈富荣协助结扎、引产的教育宣传,并采取措施,按政策解决具体问题。
1994年设立孙家湾村计划生育服务岗,计生主任李玉华,医生徐保群,成员:周敏、刘小梅、刘凤。1995年又成立了村初级卫生保健领导小组,由组长彭治和(村主任),副组长李顺广(副书记)、范洪运(文书)、李玉华(妇女主任)、徐保群(村卫生室负责人)、赵明华(儿保医生)、刘小梅(妇保医生)、陈家炎(小学校长)组成。有步骤有计划地宣传贯彻执行计划生育、优生优育和妇幼保健等政策,使人口自然增长率严格控制在国家规定的人口增长范围之内。
2贯彻计划生育政策
二十世纪50年代初,国家处于经济恢复时期,一直到60年代初,人口出生完全是无政府状态,自然出生率一直在30%以上。1962年成立均县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和计划生育办公室,开始对人口增长加以控制。
1974年本村在上级计划生育政策的指导下,对晚婚晚育、优生优育做了具体规定,尤其对独生子女家庭制定了上学、抚养奖励优待政策,并颁发“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
多年来,两委会把执行国家计划生育政策放在自己的工作议事日程,使计划生育工作顺利进行,把60年代至70年代以前的高生育、高增长率降为80年代的低生育、低增长率的趋势。
2002年村两委会认真学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并组织党员、干部学习讨论,对本村计划生育工作实施村民自治、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打击违反计划生育行为,坚决杜绝计划外生育。
2003年湖北省人民政府又制定了《湖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本村根据湖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精神,加强计划生育工作综合管理,提供优质服务,建立健全奖励和社会保障制度,坚持宣传教育为主,控制人口数量。对超生对象,除按国家政策规定,征收相应的社会抚养费外,还对超生夫妇按上年度人平纯收入的2—3倍征收基础设施建设费。
2007年,为了保障我村人口健康和谐发展,立足国情放眼全局,进一步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结合本村人口多、流动性大的特点,制订了“孙家湾村计划生育管理实施办法”。
由于我村长期坚持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和《湖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人口的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逐步趋于合理,所以村计划生育工作多次受到镇以上领导的表扬和奖励。
3优生优育
优生是婴儿出生的健康保证。二十世纪50年代初,由于医疗条件极差,很少新法接生,婴儿的成活率只有80%。1957年春天,孙家湾村成立了合作性质的卫生所,卫生所医生温桂兰经过培训对产妇进行新法接生。1958年新生婴儿41人,新法接生35人,新法接生占85.3%。1966年8月大队派杨泽英、魏太荣二人到六里坪卫生院接受新法接生培训。1975年出生婴儿86人,新法接生82人,新法接生率为95%,1989年出生婴儿58人,新法接生100%.
1994年本村成立了“计划生育服务岗”和“孙家湾村保健合作医疗领导小组”,对产妇、孕妇进行宣传教育服务,避孕期服务,新婚期服务,孕产期服务,哺育期服务,提高了产妇、孕妇自我保健的意识,促进了优生优育工作的健康发展。
几年来,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尤其是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执行,人们逐步重视幼儿教育,并进行一系列的优育措施。
1968年我村办了第一期学前教育,即育红班,幼儿43人,由懂得幼儿保健的李春梅担任教师。1981年在村支部的支持下,办了一个学前班,学生45人,教师一人。
1986年学前教育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不但办了一个学前班,还办了一个3—5岁的幼儿班,适龄幼儿33人。由于全面认真地办好了学前教育,早期开发幼儿智力,使幼儿智育、心身健康全面发展,为高素质的人口夯实了基础。
4保健
长期以来,孙家湾村计划生育服务和优生优育工作全面落实,对
幼儿的成长发育,实施了各项保健措施:
一是对30多名儿童每年一次接种乙脑和流脑疫苗。
二是给0—7岁儿童检查身体,了解儿童的身体状况,是否患有乙肝和其它疾病,并做了详细登记、报告。
三是向适龄儿童发放驱蛔虫药丸,每年发放驱蛔虫药丸200多人次。
四是一年三次向幼儿发放脊髓灰质药丸,两岁以后加强一次。
此外,孙家湾村初级卫生保健合作医疗室,发给孕产妇“保健手册”人手一份,还发给“儿童预防接种证”,进行计划免疫,既保证了孕产妇安全,又能使儿童消除疾病,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