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敦煌,一日一画【114/200】| 耕获 3个月前 原创 章鱼东渡 章鱼东渡 2024年10月09日 21:00 河南 ▲《耕获》 中唐 榆林第25窟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劳作,是农耕社会的必要活动,身体的疲惫换来的是丰收的食物。画工将耕作和收获绘于同一画面,既将耕作的辛劳表现出来,又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哲理蕴含其中,观者亦可感受到古人丰收的喜悦。 图源《敦煌日历》2024 CC说: 中唐-榆林窟25窟北壁-弥勒经变(左上)2【gif动图】耕地、播种、打场(敦煌研究院制作) 一男子正在扬场,扬起的谷子迎风而落,他用的是六齿权;一妇女持一把长长的扫帚在粮堆上掠扫,扫帚是将岌岌草用铁丝箍扎在一层木柄上做成的。 下部为农耕,画面中一男子头戴斗笠,身穿长袍,双手扶犁,正在犁地,一黑一黄两头健壮的耕牛正在拉动着插入土地的木犁前行。这就是中国传统的所谓“二牛抬扛”的农作方式,并用牛环、牛髻导牛,一妇女在后面持篓撒种,旁坐一僧二俗。 莫高窟第445窟-一种七收图-盛唐 段文杰先生认为此铺耕获图与第445窟不同,不是地主庄园,而是一幅寺院收获图,在成堆的粮食面前,寺主之类的人物,结枷坐于胡床上,下有“营田”之类的人物胡跪享报收获情况,反映了此时期寺院经济的情况。 此图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再现了唐代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的劳动生活。 莫高窟第23窟-雨中耕作图-盛唐 《耕获图》是为迎合经典中“一种七收”的内容所作,佛经中说,在弥勒世界,人们生活很幸福,农民一种七收,用力甚少,收获颇多。 假如我是画匠,该如何描绘“自然出香稻,美味皆充足”的美妙幻景呢? 我想到的是“袁隆平先生在稻田里!” 我们再看当时唐朝的画匠描绘的一种七收的场景,并不是坐享其成,而是:农民辛劳地在小块土地上耕作、播种,头顶烈日弯腰收割、捆田,手持笨重的连枷打场,他们并不奢望凭空获得充足的粮食,而是用勤劳的汗水换来粮食,只希望表达丰收的喜悦。 所以,艺术来源于生活,也没离谱的脱离生活,而是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生活。 榆林窟第20窟 割麦扬场 五代 唐朝时,敦煌粮食不但自给,还成为拓边军粮的储备基地。天宝年间在河西收购的粮食达三十七万一千余石,约占全国和朵总数的三分之一左右,沙州就是其中之一,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敦煌壁画中出现了大量的农作图。 莫高窟第321窟 山间耕牧 初唐田间小憩 唐五代弥勒经变农作图中出现了大量的农业生产工具,“一些比较先进的工具被广泛应用在耕田整地、播种、中耕除草、收割及脱粒加工等方面”如耕犁、褛犁、锄、镰刀、连枷、权、木锨、簸箕、扫帚、牛车等。不仅如实反映了历代农业生产工具的应用情况,更重要的是反映了当时农具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 莫高窟第61窟 扬场 五代山间耕牧 相关链接: 大美敦煌,一日一画【15/200】| 雨中耕作 大美敦煌,一日一画【53/200】| 树下观耕 悠远敦煌,一眼千年 一日一图 专家解读 体悟 传统文化之美 用文物讲故事,让历史更鲜活 标签:章鱼耕获 已赞 (0) 微信扫一扫:分享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上一篇文章大美敦煌,一日一画【106/200】| 敦煌古乐,千年流传 下一篇文章大美敦煌,一日一画【120/200】| 提净瓶胁侍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