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文是《二战航空枪炮盘点——英国篇》的第二个扩展部分,点心吃完,再来一杯餐后饮品才算是完整的一餐。依然建议与正篇配套食用。(顺便吐槽一下欧洲点心那个致死量的糖,某骨头这个甜食派已经被干掉两次了

—————===【正文】===—————

某骨头在正文中不止一次的提到RP-3这种火箭弹。英国皇家空军对大口径航炮逐渐失去了兴趣,一方面是在载机能承受的范围内,机炮确实已经性能不足,不能成为有效的对地攻击武器了。而另一方面,就是航空火箭弹这种新式武器的崛起。

来自RP-3火箭弹的热烈欢迎。右上角比房子还高的烟柱是之前右翼火箭弹4发齐射的效果,几秒之后这样的烟柱还要再来一个

那么,RP-3这种二战中皇家空军使用最多,甚至抢了大口径航炮饭碗的武器长啥样,又有什么神通让英国佬为之着迷呢?某骨头就稍微讲一讲,大家也就能看出为啥说航炮过时了。

早在1941年4月,随着北非战线的开打,英国人就已经开始觉得情况不太好了。德军的坦克装甲厚度使得击毁的难度增加,需要更强的武器才行。因此,英国人就拉了个群……呃,当时叫“成立了一个专家组”,开始讨论下一步该怎么办。往飞机上装维克斯S炮就是这波人讨论出来的结果之一,起码先救了个急。

但是,这个专家组里的人毕竟都是各个领域的大佬,脑子还是清醒的,对于在飞机上搞火炮口径加码并不是很看好。尤其是较小的单引擎战斗轰炸机,能承受的极限更是低。后来飓风Mk IID的作战表现也证明他们的考虑是对的。

苏联人的“飞行坦克”IL-2虽然已经有了强力的23mm VYa-23机炮,但还是装备了火箭弹挂架。照片里这架挂载了4枚82mm口径的RS-82火箭弹。

于是,专家组的主席艾弗·鲍恩(Ivor Bowen)决定换个赛道,朝火箭武器的方向进行研究。而苏联人在对抗德军巴巴罗萨计划的进攻时,使用RS-82和RS-132火箭弹攻击德军地面部队的消息又在英国人背上推了一把。

到1941年9月,英国人初步把设计方向定在了直径2英寸(51mm)和3英寸(76mm)的两种火箭弹上,前者安装重23磅(10.4kg)的高爆弹头,而后者安装重20磅(9.1kg)的实心穿甲弹头。这个计划称为“无自旋射弹”(Unrotated Projectiles,简称UP)。

但很快英国人就意识到,这个2英寸火箭太小了,效果会连维克斯S炮都不如,就干脆的扔进了垃圾桶,全力开发更大的3英寸版本。由此诞生的就是“3英寸火箭弹”RP-3(Rocket Projectile 3-inch)系列。

右边是RP-3的火箭部分,左边是组装好的火箭弹,中间是25磅半穿甲弹头和穿甲弹头

这个系列的动力部分是一枚圆柱形火箭,头部有螺纹用于连接弹头,尾部有4片方形的弹翼,看起来非常简单。火箭的主体就是一根钢管,直径3.25英寸(83mm),内部装有科岱发射药(Cordite,就是英国步枪弹里用的那种)作为推进剂,下端有多孔隔板把燃烧室分隔开。Mk I型火箭使用管状的科岱发射药,装填量为12.6磅(5.7kg)。Mk II和Mk III型火箭换成了十字形截面的,燃烧速度更快,因此发射药量减少到了11.3磅(5.1kg)。发射药会在1.5秒内燃尽,但经常不够不彻底,飞行过程中一直拖着尾烟和火苗也很正常。

RP-3火箭的内部结构图,电点火线从尾部一直连到最前端。这样就不需要在弹体上钻孔,生产和组装都更省事,密封性也好。

火箭发动机采用电点火。电点火装置的电线从火箭尾端一直通到最前端,插头平时塞在喷嘴里。由于又短又卷曲的外形,这个插头被戏称为“猪尾巴”。在喷嘴内部还有一包密封防潮的硅胶粒塞在里面,发射时就会与尾挡板、点火线等各种零零散散的东西一起朝后喷出去。

尾翼部分就更简单了,只是4片5英寸宽的薄钢板而已。运输时这些尾翼片是可以拆下来的,比较省地方。从上图可以看出尾翼的插销片和火箭尾部的插孔。

完整状态的火箭部分长55.19英寸(1.4m),重35.1磅(15.9kg)。

正在把弹头和弹体组装起来的地勤人员。这活儿倒是不难,几分钟就能弄好

弹头是与火箭分开的一个独立部分,两者之间靠弹头尾部的外螺纹和火箭前端的内螺纹拧在一起。既然是拿来反装甲嘛,那么自然就要装个穿甲弹咯~

慢着,穿甲弹!?那种实心铁疙瘩的穿甲弹?哎,你还别说,这帮子死脑筋的英国佬一开始装的真就是这种弹头:25磅实心穿甲弹Mk I(Shot, 25 lb, A.P., Mk I)。这个大铁疙瘩直径3.44英寸(87.4mm),长12.4英寸(315mm),重达25磅(11.4kg),在火箭的推动下最高飞行速度可达480m/s……

左右翼下各4枚RP-3火箭的飓风,比挂S炮轻松多了

飞行速度如此低,再加上它是尾翼稳定的,精度自然就远不能与正经火炮相比。按英国人自己的测试,对305m外的目标射击,散布就可达4.1m,这明显超过了一般车辆的尺寸。而在实战环境下,由于瞄准误差、发射距离更远等,散布还会变得更加糟糕。因此,在靶场上对坦克大小的目标5%的命中率,放在实战里大概还得打个一折——也就是200发1中。

如果只是难命中那也就罢了。某骨头在正篇里就说了,穿甲弹这玩意儿的穿透力就看动能,动能要靠速度,而这种按弹头重命名的“25磅火箭”(25 lb Rocket)那点速度低的没法看。拿去北非,给改装了火箭弹挂架的飓风Mk IIE试用以后,发现打卡车或者轻型坦克还行,打老虎依然啃不动。这就不行了啊,打老虎那是刚需啊刚需,啃不动怎么行?

一架布里斯托“英俊战士”正在安装穿甲弹头的RP-3火箭,某骨头对这个“动能穿甲火箭”的思路佩服不已,真的是怎么效率低怎么来啊

这时候,地面炮兵的战斗记录显示,拿25磅甚至更大口径的火炮(英国经常拿弹头重来标火炮,这个25磅炮口径是87.6mm),直接用高爆榴弹打老虎颇有战果。这倒也不奇怪,25磅的榴弹里面得有差不多1kg的炸药,加上外面10kg的铁壳子先砸再炸,就算装甲不被击穿,冲击力也够里面的成员受的。所以,为什么不给火箭弹装个高爆弹头呢?

大号彩珠筒败给了巨型窜天猴——英国RP-3航空火箭弹

第一代高爆破片型弹头(右)和第二代半穿甲高爆型弹头(左),后者个头大了可不是一点点。另外高爆破片弹头前端的螺纹是用来安装头部引信的,图中未安装。

给RP-3火箭用的第一代高爆弹头(Shell, H.E., 60 lb, F., No.1 Mk I),其实也是凑合的。这种弹头就是拿现成的4.5英寸(114mm)榴弹炮的炮弹为基础,把头部引信换成适合火箭弹的,再在尾部增加用于连接火箭的一小截螺纹塞而已。弹头全重46磅14盎司(约21.3kg)(为啥不到47磅重却标着60磅弹头?某骨头也不懂英国人这是啥逻辑),内装TNT或者RDX/TNT混合炸药3磅14盎司(约1.8kg)。这装药量直接命中的话,可就够各种装甲车辆喝一壶的了。

在国外网站上卖的大号窜天猴,RP-3第二代的“大头”跟这东西都已经不能说是“有点像”了对吧

但很显然,这种装头部触发引信的厚壳高爆弹头炸步兵不错,却并不很适合拿来对付重装甲车辆和坚固工事之类的硬目标,因此又开发了大幅加码的第二代半穿甲高爆弹头(Shell, H.E., 60 lb, S.A.P., No.2 Mk I)。这种全新设计的弹头主体部分是一个直径6英寸(152mm)的圆柱体,钢制外壳较薄以尽量增大炸药装填量,尾部收细安装弹底引信和连接火箭弹的螺纹塞。在弹体前端,则是一个加厚的,由硬质钢制成的半穿甲头锥,整体结构相当简单。人见人爱的超大号窜天猴就此诞生。

苏军手册里描绘的不同口径炮弹造成的弹坑大小,高爆弹口径大一级就是压死人。而RP-3的这个60磅半穿甲弹头的装药量跟152mm榴弹炮差不多,要是砸个正着,那不得青 (dōng) 一 (yī) 块 (kuài) 紫 (xī) 一 (yī) 块 (kuài)的

重点在于,这个“大头”是实打实的60磅(27.2kg),里面塞了12磅(5.4kg)的TNT或者阿马托炸药(Amatol,硝铵:TNT=6:4的混合炸药,威力比TNT稍弱那么一丁点,但是便宜一大截子,在英军的大装药量弹头里很常见),这个装药量已经妥妥的达到了大口径榴弹炮的水平。被这个量级的炸药贴脸炸一下,就是现代主战坦克也不敢说没事。

被英军火箭弹蒙中的倒霉老虎,再厚的装甲也扛不住超大装药量的大力出奇迹

在测试中,装了这个60磅半穿甲高爆弹的RP-3能把直接命中的坦克炮塔掀了,威力十分令人满意。就算没打中落在地上,那也是一发一个陨石坑,拆什么都好使。虽然弹头大幅加重使得原本就不高的初速变得更难看了,但一砸一个不吭声的破坏力足够让人不太去在意低下的命中率。这还不算这种毁灭性的威力对敌方士气的打击。因此,就算依然是200发1中,没中那199发也会对敌方阵地造成严重破坏,也就不算是浪费掉了。

地勤正在给挂好的火箭弹接线,右边两枚的电点火线插头还在外面垂着,确实像个小尾巴

所以,从1943年起,RP-3火箭在皇家空军的战斗轰炸机上就越来越常见了。一架单引擎战轰通常能在翼下挂载8枚RP-3,就算带上挂架,总重也就跟挂两门维克斯S炮差不多少。而且火箭弹没有后坐力,需要时还能一口气来个8发齐射打一波覆盖,打完以后的轻载状态不管是继续扫射还是对抗敌机都比挂着累赘的S炮强的多,所以也非常受飞行员欢迎。

正在攻击一艘U艇的蚊式战轰型,翼下挂架是上下双层的二联装,4个挂架依然是8枚火箭。除了挨上就没好儿的火箭弹,这些战轰型还有4门20mm西斯帕诺机炮和4挺.303勃朗宁机枪,被它找到对U艇来说可是倒了大霉。

而那个打坦克被嫌弃的实心穿甲弹头,也在另一个用途上获得了好评:打潜艇。某骨头在正篇里说过,打潜艇其实只要能在耐压壳体上凿几个窟窿,它就死定了。而潜艇外壳远没有坦克装甲结实,老虎的脸皮太厚啃不动,还啃不动海狼么?而且潜艇这目标可比坦克大多了,随便在哪凿个洞都没差,命中难度随之骤减。

向蚊式的机翼挂架上安装第二代穿甲弹头的RP-3火箭弹。这架蚊式装的是8个单发挂架。

于是,海岸防卫队那些出去飞反潜任务的飞机也开始大量挂载穿甲弹头的RP-3火箭了,甚至还为此专门设计了一个第二代穿甲弹头(Shot, 25 lb, A.P., Mk II),主要改进项目就是入水时及入水后的稳定性,能更好的在U艇上打孔了。

穿甲弹头Mk I和Mk II的外形和内部结构都有明显差异,后者就是专门为了戳潜艇设计的

这样一来,甚至不需要出动大炮蚊子,只要一队普通的战轰型蚊子(甚至“剑鱼”之类的单引擎飞机也行)挂上火箭弹出门就可以了。这样不单攻击效果更好(一堆火箭弹齐射下去,潜艇连紧急下潜的时间都没有,真的就是死从天降的感觉),自保能力还更强,不需要额外派护航了。

谢尔曼坦克炮塔侧面加装的RP-3火箭发射导轨,看着很简陋,但能用

由于RP-3火箭真的是简单便宜效果又好,不单皇家空军十分喜欢,陆军也喜欢。比如他们就在谢尔曼坦克炮塔两侧各加装一个简易的发射架,挂上两枚60磅半穿甲弹头的RP-3,当作额外的重火力使用。经过这种改装的坦克被称为“郁金香”(Tulip)——细长的RP-3火箭加上那个60磅大头还真有点像郁金香来着,落地开花哦

除了谢尔曼-郁金香,还有这种更离谱的克伦威尔-郁金香,4枚60磅火箭拆楼都可以了

由于没有飞行时的气流吹过尾翼提供基础的稳定性,从地面发射的RP-3精度比空射时更加糟糕。但是士兵根本不在意这个,几乎毫无代价的增加几发随时可用的超重量级榴弹,有啥可抱怨的?哪怕打偏了吓吓对手也好啊。

英军的火箭支援登陆艇,发射时的画面相当震撼,落地的画面估计就没法看了。在诺曼底登陆期间,英国人做的前期准备比美国人认真细致得多了,上岸时遇到的麻烦也就少得多了。

而另一个大用户来自皇家海军。他们把坦克登陆艇改装成了火箭支援登陆艇(Landing Craft Tank(Rocket),缩写为LCT(R)),密密麻麻的装上1000个发射架,一轮齐射过去就能把目标区域炸成月球表面(还记得152mm榴弹的坑多大不?来一千个呢?)。诺曼底登陆时,英军拿这东西对自家负责的滩头进行了相当充分的火力准备。这种不讲武德的感觉就是这么令人着迷。

这么简单好用的武器当然还有更加离谱的用法。比如照片里这个地面发射用的简易支架,四条腿都能折叠,有背带和提手,甚至还有颇为正经的表尺照门和准星用来瞄准。这种“便携式152mm重炮”让人都不知该作何评价。

各种弹头的RP-3火箭,从左到右是60磅高爆弹头,60磅半穿甲高爆弹头,水泥做的训练弹头,60磅高爆破片弹头,25磅穿甲弹头Mk I,25磅穿甲弹头Mk II

综上,RP-3这种火箭弹除了准头不太好,对点目标命中率堪忧以外,其它方面都远优于传统身管火炮。而精度低的缺点可以由破坏力强劲部分弥补,简单易用带来的可用数量优势就更不用说了。因此随着战争的进展,火箭弹越来越多,大口径身管火炮越来越少,各式巨型窜天猴最终统治了战场,也就不足为奇了。

—————===【完】===—————

#artContent img{max-width:656px;} #artContent h1{font-size:16px;font-weight: 400;}#artContent p img{float:none !important;}#artContent table{width:100% !import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