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艺术的长河中,色彩是最具生命力的语言。绿色,这个从青铜器锈迹中走来,在文人画卷里点缀的色彩,历经千年沉淀,终于在清代宫廷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
高度:22.5 cm | 2025 德国纳高拍卖6月
来源:
-
原荷兰私人古旧收藏,据称1920年代购于北京
-
德国科隆伦佩茨(Lempertz)拍卖行,2004年11月19日,Lot 180
-
德国纳高(Nagel)拍卖行,2011年11月9日,Lot 58
-
现为德国南部重要私人收藏,购于上述拍卖
估价:€150,000 – 250,000
当德国纳高拍卖行即将在 6 月 6 日的亚洲艺术专场推出清雍正绿釉胆瓶时,一场跨越时空的美学对话也将拉开帷幕。
这件承载着历史、工艺与文化的珍宝,不仅是中国古代制瓷技艺的巅峰之作,更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鲜活见证。
一、绿釉的千年蜕变:从边缘到主流的审美革命
绿釉在中国陶瓷史上的发展,是一部跌宕起伏的逆袭史。
早在东汉时期,铅绿釉便已出现,但在漫长的岁月里,它始终徘徊在主流审美之外。直到明清时期,随着烧制技术的不断突破,绿釉才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时代。
康熙年间,郎窑绿的横空出世,打破了传统色彩的桎梏。
这种以铜红釉窑变而成的绿色,烧制难度极高,成功率不足十之一二,却因其稀缺性与独特的美感,成为宫廷中的宠儿。
据《陶雅》记载,郎窑绿 “比红釉贵十倍” ,就连《纽约时报》也曾报道恭亲王旧藏的苹果绿釉大罐以天价成交,足见其在当时的震撼力。
清康熙 苹果绿釉罐
2015年纽约佳士得 | 成交价:9,375美元
康熙朝的绿釉,是对传统的大胆挑战,也是对美的不懈追求。
到了雍正时期,绿釉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雍正皇帝以其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对瓷器制作的严格要求,将绿釉推向了艺术的巅峰。
他摒弃了康熙朝绿釉的浓艳,转而追求一种 “月白风清” 的意境。松石绿如雨后苔痕,秋葵绿似初绽新芽,而此次纳高拍卖的淡绿釉胆瓶,更似融雪后的青玉,在冰裂纹中藏着 “大道至简” 的哲学。
高度:22.5 cm | 2025 德国纳高拍卖 6月
据造办处档案记载,雍正曾七次亲审绿釉配方,要求 “色贵淡而不寡,釉贵薄而能坚”。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使得雍正绿釉在色调、质感和工艺上都达到了无可挑剔的境界,成就了 “绿釉以雍正为最” 的千古定评。
二、胆瓶之美:极简主义的东方诠释
此次纳高拍卖的清雍正绿釉胆瓶,不仅釉色绝美,其造型同样堪称经典。
胆瓶这一器型,自宋代定型以来,便以 “颈如修竹、腹似垂露” 的优雅姿态,成为文人雅士案头的 “花之容器”。宋徽宗赵佶在《瑞鹤图》中绘过它的身影,米芾在《砚史》中赞过它的雅韵。
雍正皇帝对宋代美学情有独钟,他复刻胆瓶形制时,刻意拉长颈部比例,收窄圈足弧度,使整体轮廓更接近书法中的 “瘦金体”—— 纤细而不失骨力,简约却蕴含张力。

这种对宋代美学的 “提纯”,恰如他在政治上追求的 “清肃简练”,体现了雍正皇帝独特的审美品味和治国理念。
再观其釉色,淡绿釉的妙处,在于 “似有还无” 的朦胧感。迎光细观,釉面的冰裂纹如冬塘初裂,细纹间透出珍珠般的蛤蜊光;侧光而视,薄釉下的胎体若隐若现,似玉璧之 “肉好比例”,暗合《周礼》“以玉作六器” 的礼制精神。
这种 “含而不露” 的美学,与徽宗梦中 “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做将来” 形成互文,共同构筑了 “此时无声胜有声” 的东方美学范式。
三、跨越国界的珍藏:从宫廷到花园的文化漂流
这只绿釉胆瓶的传奇,不仅在于其艺术价值,更在于它跨越国界的流转历程。20 世纪初,它被荷兰藏家购于北京,从此开启了在西方世界的旅程。此后,它又先后现身科隆伦佩茨拍卖会和纳高拍卖会,最终成为德国南部重要私人收藏。
当这件雍正胆瓶陈列于日本花园的 “中国馆” 时,它完成了一次奇妙的身份转换 —— 从紫禁城的案头清供,变身为莱茵河畔的东方图腾。
杜伊斯堡或许不懂 “绿釉贵淡” 的宫廷美学,却本能地将其与枯山水、石灯笼并置,在松竹影中发现了 “侘寂” 与 “雅致” 的共通性。
这种跨越语言的美学共鸣,恰如莫奈在吉维尼花园中用睡莲呼应浮世绘,本质上都是对 “自然之诗” 的终极追寻。
四、拍场回响:艺术价值的时代重估
高度:22.5 cm | 2025 德国纳高拍卖6月
来源:
-
原荷兰私人古旧收藏,据称1920年代购于北京
-
德国科隆伦佩茨(Lempertz)拍卖行,2004年11月19日,Lot 180
-
德国纳高(Nagel)拍卖行,2011年11月9日,Lot 58
-
现为德国南部重要私人收藏,购于上述拍卖
估价:€150,000 – 250,000
如今,这只清雍正绿釉胆瓶即将再次登上纳高拍卖行的舞台,估价€150,000 – 250,000。这个价格,不仅是对其艺术价值的认可,更是对其历史文化价值的尊重。
它的每一次流转,都是文明对话的切片,见证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在技术层面,它是中国制瓷术征服色彩的里程碑,见证了铜元素从 “桀骜不驯” 到 “温润如玉” 的千年驯化;在审美层面,它让单色釉的 “高级感” 跨越东西方,证明了极简主义是人类共同的美学密码;在历史层面,从北京琉璃厂到勒沃库森花园,从帝王掌心到藏家柜中,它承载着无数的故事与情感。
正如杜伊斯堡在花园日记中所写:“美,终将跨越国界,在懂得凝视的人眼中相遇。” 6 月 6 日,当纳高拍卖的槌音落下,这只绿釉胆瓶的传奇仍将继续,它将带着千年的东方雅韵,在新时代续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清康熙 苹果绿釉梅瓶
2011年11月伦敦佳士得,成交价:32,450英镑
这件器物很有可能就是从恭亲王府流出,自日本辗转来到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