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海南解放75周年。5月1日,正是海南解放的纪念日。

75年前的四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以排山倒海之势,跨越琼州海峡,一举解放海南。美丽的海南从此掀开了崭新的篇章。

今年又是海南自由贸易港封关运作、扩大开放之年。为了重温解放海南的壮丽史诗,传承海南革命文化、赓续琼崖红色血脉,海南有关部门组织纪念海南解放75周年系列活动。

有关部门希望我提供父亲的相片与笔迹等,为此我撰写了《怀念父亲李独清》,以慰父母亲的在天之灵并纪念海南解放75周年。希望通过回顾一位琼崖纵队老战士的成长历程,宣传琼崖纵队可歌可泣的丰功伟绩,弘扬革命先辈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传承琼崖革命的红色基因。

感谢大家分享和欢迎各位赐教。
李如芳

父亲1912年9月5日出生在海南澄迈县罗驿村。自幼好学,经私塾、初小至高中,1934年秋在广州教师进修班结业,谨遵父命重返故里担任乡村教师。不久,被推荐继任县二小学校长(战前父亲有五年的教书生涯)。

1938年秋,广州失守,海南告急。父亲在一个风雨之夜,留下“从此挥戈驱虎豹,楼兰不斩不还家”的字条,向年近古稀的老父亲告别,投笔从戎,踏上了抗日征途。

在1940年冬,澄迈地方党组织和民主政权遭到了严重破坏。面对日伪的白色恐怖,根据以冯白驹同志为首的中共琼崖特委的指示,1941年6月,我父亲李独清从琼崖抗日独立总队(琼崖纵队前)第二支队调去澄迈县接任县委书记。父亲临危受命,努力恢复和发展澄迈县的各项工作。在琼崖特委的领导下,紧紧依靠当地干部群众,经过两年苦斗,恢复了严重破坏的党组织,建立了县政权,发展了抗日武装,健全了县、区、乡三级武装队伍,创建了以六芹山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迎接琼崖特委重返澄迈,向五指山区挺进,领导全岛斗争。

六芹山革命根据地初建于1942年2月,至6月初具规模。1943年春,发展扩大至旺商乡和西坡、藤南、林加等乡边界地区,成为琼崖六大革命中心根据地之一。该根据地方圆200平方公里,中心腹地面积30余平方公里,虽然面积不太大、山也不高,但是连接五指山区,南渡江从山下流过,丘陵起伏、沟坎纵横、丛林密布,与敌人周旋起来极为有利。

六芹山革命根据地是在琼崖抗日战争最残酷、最困难的时期建立起来的。它的成功创建为巩固和发展琼崖革命奠定了牢固基础。对当时的琼崖抗日战争和随后的解放战争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发挥了重要作用。

1943年,白沙起义受挫后,黎族领袖、白沙起义总指挥王国兴四处寻找共产党领导的队伍,几经周折,1944年12月,终于在六芹山革命根据地如愿以偿与冯白驹司令歃血结盟。“六芹山结盟”在琼崖革命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开启了海南民族团结的大门。在新中国初期,毛泽东主席给予了王国兴高度评价:“中国少数民族自发起义,主动寻找共产党,建立革命根据地,王国兴是个很有代表性的一人。”

在1943年至1950年期间,六芹山先后三次成为中共琼崖特委机关的驻地。琼崖特委“三进三出”六芹山,书写了琼西南地区的红色传奇。六芹山根据地多次粉碎敌人的围剿,沉重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保护了琼崖特委的安全。

由此可见,六芹山革命根据地在琼崖革命史上占据着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并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1943年11月,父亲当选为海南澄迈县抗日民主政府第一任县长。

1947年5月,琼崖特委在五指山召开第五次代表大会,对澄迈县委坚持斗争的卓著成绩予以表扬,父亲当选为琼崖区党委候补委员(后任委员),仍任县委书记兼县长。

1948年父亲代表琼崖区党委,北上向党中央汇报琼崖坚持斗争情况。其间途经马来西亚、新加坡、香港等地,历尽艰辛到达党中央所在地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在等待汇报期间,父亲还撰写了《我们在军事上是怎样粉碎敌人的“清剿”的》《琼崖的民众运动》和《政权建设》等几篇情况报告,向党中央做了书面汇报。

1949年1月,父亲在西柏坡受到周恩来副主席接见,他当面汇报了海南的斗争情况及澄迈县是如何坚持党的一元化领导和民主集中制的。并聆听了周副主席对海南工作的重要指示,以及给予海南“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的高度评价。

1949年9月,父亲被推选为华南解放区代表团代表,在怀仁堂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代表会议,并于10月1日登上天安门城楼与党和国家领导人一起参加开国大典。此时此刻,父亲心潮澎湃,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华南解放区和华南人民解放军代表合影。

1949年10月1日,父亲与琼崖纵队副司令员马白山、黎族领袖王国兴等代表琼崖地区参加了开国大典。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周年,父亲当时赋诗一首:

踏莎行·忆首届政协暨开国大典

海内腾欢,

怀仁盛会,

共商治国安邦计。

【传承红色基因 凝聚奋进力量】怀念父亲李独清——为纪念海南解放75周年而作
英明领导集群贤,

达成纲领尊民意。

礼炮轰隆,

红旗升起,

庄严肃穆开新纪。

春风杨柳万千条,

骄阳普照神州地。

1949年11月,马白山、王国兴和父亲等,从北京南下抵达广州,1950年初春,马白山和父亲被派到徐闻四十军前线,协助部队进行渡海作战的准备工作。3月初,四十军以一个加强营的兵力在儋县登陆成功;3月26日晚,四十军又组织以一个加强团的兵力第二次强行登陆,原定在临高角一带登陆,但次日凌晨抵达琼州海峡时,风向突变,马白山副司令员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果敢建议改在玉包港强行登陆并获得成功。为后来大批部队登陆作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1950年5月,海南岛宣告解放,父亲参加军事管制工作。海南财委成立时,担任副主任,并负责土改试点工作。

1953年3月,父亲调任海南行政区公署副主任、党组代书记(正厅职)。

1955~1958年,父亲担任广东省工业厅副厅长。

母亲陈慕容1921年10月15日出生在海南省琼山县红旗镇道崇村委会边城村。

母亲自1936年起就在故乡跟随其父亲参加革命工作。1939年初,日寇侵占海口,身为烈士遗孤的她毅然离开家乡,参加琼崖抗日独立总队第三大队。

1941年7月,跟随丈夫李独清调到澄迈县工作,1959年1月调暨南大学附属小学,任附小主任。1960年夏,调入华南工学院,任教务处副科长。

1952年初的家庭合影,当时母亲还怀孕在身。

1958年冬,父亲由省政府调往华南工学院任党委书记、副院长。主管学院行政和人事、组织等工作。1960年华南工学院被评为全国先进单位和直属重点院校。

华南工学院冯秉铨教授主持研制我国华南地区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这是我国第一台自动俄汉文翻译机,是在新中国成立10周年前夕,也就是1959年9月30日早晨7时30分试验成功的,是该校当时在科学研究工作上取得的巨大成就!

1959年10月7日,该研制项目组相关工作人员和校领导在华工湖滨路留影。在这张照片的第三排,右三是张进,右四是李独清,右五是冯秉铨。

1974年5月6日,冯白驹夫人曾惠予阿姨在杭州家门前与我母亲合影留念。

冯白驹将军领导海南人民坚持长期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创造了“孤岛奋战,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的光辉范例。为海南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在海南受到广泛尊敬和爱戴,被誉为“琼崖人民的一面旗帜”。

在琼崖革命岁月里,我的父母与冯白驹夫妇也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虽经“反地方主义”以及“十年浩劫”,两家仍然保持联系。

1974年5月,母亲希望在有生之年再探望一下老战友,她不顾自己体弱多病,由女儿陪同,专程从广州前往杭州探望冯白驹夫人曾惠予阿姨并在她家小住六天。

父亲1979年调任广东省民委副主任、党组副书记(其间曾兼任广东民族学院代院长,主持学院党政工作),认真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为培养粤琼民族干部,改变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落后面貌,为发展中国的民族事业尽心尽力,直至1983年离休。

1981年,父亲在广东省民委任职期间,广东民族学院(现名: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由通什迁往广州市,他兼任代院长,主持党政工作。通过建立党委,加强领导,调整机构,延聘师资,扩大本科专业,设置预科班和恢复民族干部轮训班,为发展全省民族教育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1982年10月,父亲在广东省连山县(左2为李独清)。

父亲参加广东省民族贸易经济研究会理事会暨第三次理论研讨会(后排右3为李独清)。

父亲与马白山将军合影。

马白山将军是父亲幼年时的同学,少年时的偶像,青年时的革命引路人,参加革命后的首长、良师、益友。

1981年,父亲与部分琼纵老战友在广州市永红新村相聚并合影留念。

父亲于1983年离休,享受副省级待遇。曾任广州地区老战士联谊会琼纵分会名誉会长、广东振兴海南联谊会副会长、名誉会长等职。并参加岭南诗社活动,喜写旧体诗词,抨击黑暗,歌颂光明,著有《晚霞诗草》等诗词200多首。其代表作入选《岭南千家诗集》《岭南诗词选》《中华诗魂》《当代三百家诗词选》《中华诗词五百家》及《百年经典诗词选》, 传入《中华人物大典》《中国当代诗词家辞典》等。

1986年夏,父亲特意重返澄迈县,与当年一起开辟六芹山根据地的部分老战友相聚并合影留念。

1988年6月7日,父亲专门赴海口参加纪念冯白驹诞辰85周年暨冯白驹将军雕像落成揭幕仪式,并赋诗一首纪念冯白驹将军。

冯白驹将军像赞

李独清1988年6月7日于海口

久历艰辛意志坚,

红旗接力廿三年。

频遭险阻抒良策,

力挽狂澜负重肩。

粤海蒙冤欣洗雪,

珠崖改制慰长眠。

一生功过凭公论,

赢得英名薄海传。

在我儿子十周岁生日时,父亲作为外公还亲笔书写赠言:“专心致志,勤学苦练,打好基础,展翅高翔。”这赠言一直摆放在我儿子的书橱里,他以此激励自己,努力学习,不断成长。

1995年5月1日,父亲参加了琼崖纵队在粤老战士庆祝海南解放45周年活动并合影留念(前排右起第8人为李独清)。

2002年9月,广东省海南联谊会澄迈分会在广州市海南城江湾分店,为父亲举办90岁寿宴时合影。

广东省海南联谊会澄迈分会在广州为父亲举办90岁寿宴时,父亲即兴发言。

九十抒怀

李独清写于壬午之秋


风雨一生苦亦甜,

两番受命历艰辛。

六芹开辟通途畅,

五指回春气象鲜。

绕道晋京承雨露,

随师渡海庆团圆。

怀仁会上情奔放,

浩劫牢中意坦然。

桃李留香飘粤海,

夕阳余热照南天。

喜“三代表”孚民望,

赢得悠闲度晚年。
注:“两番受命”,一指1941年“美合事”后,澄迈县委遭受破坏,书记遇害,组织瘫痪,特委调我去接任县委书记,力求打开西路通道,以便挺进五指山区。次是1948年,区党委派李明副书记和我经马、新赴港,旋又派我北上中央,汇报琼崖斗争情况。

2002年10月,父亲以91岁的高龄,应邀参加了他为之倾注心血的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原广东民族学)更名挂牌庆典仪式。

父亲获得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军委中央向全国所有健在的抗战老战士、老同志及抗日将领或其遗属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

2005年4月16日父亲因病逝世,享年93岁。南方日报、广州日报、羊城晚报及海南日报等刊登了讣告及纪念文章。

李独清同志逝世

党共中员、原广东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兼广东民族学院代院长(正厅级、享受副省级待),离休干部李独清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5年4月16日在广州逝世,享年93岁。

李独清同志1912年生于海南省澄迈县罗驿村,1938年9月参加革命,193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任中共澄迈县委书记(后兼县长),1947年当选为琼崖区党委候补委员(后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海南行政公署副主任、党组代书记兼统战部长、广东省工业厅副厅长、省人委工业办公室副主任、华南工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广东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兼广东民族学院代院长等 职。1949年9月被选为华南解放区代表团代表,出席中国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和参加开国大典。


广东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二〇〇五年四月十八日

2021年4月24日,当我们重返澄迈县罗驿村父亲祖居时,看到政府有关部门已拨款修缮父亲的祖居,其主要房屋恢复原貌,并供游人参观。

备注:

1.本文作者李如芳为华南师范大学正处级退休干部。

2.附件是两篇有代表性的读后感,供参考。

附件一:

非常感谢谢福林老师发来感人肺腑的佳作,特在此分享。

《铁血丹心映琼崖——读李独清前辈事迹有感》

读完李独清前辈的革命人生,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一位心怀家国、矢志不渝的革命者形象在我眼前巍然矗立。他用毕生的奋斗,诠释了信仰与忠诚的力量,为我们留下了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

1938年,面对国土沦丧的危局,已是教师的李独清毅然投笔从戎。“从此挥戈驱虎豹,楼兰不斩不还家”的豪言,展现出他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在澄迈党组织遭受重创时,他临危受命,深入群众,重建党组织,发展抗日武装,创建六芹山革命根据地。六芹山见证了他与战友们的智慧与勇气,也见证了黎族领袖王国兴与冯白驹司令的歃血结盟,这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民族团结的伟大篇章。

李独清的革命征程波澜壮阔。他北上西柏坡汇报工作,在全国政协会议上共商国是,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开国大典,每一步都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新中国成立后,无论在地方建设,还是教育、民族工作岗位,他始终兢兢业业,离休后更以诗词为笔,继续为时代发声。

他的一生,从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到百废待兴的建设时期,始终坚守初心。在他身上,我看到了坚定的理想信念、无私的奉献精神和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如今的和平与繁荣,正是无数像李独清这样的先辈用热血和生命换来的。作为新时代的我们,应当铭记历史,传承他们的精神,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李独清前辈虽已远去,但他的精神之光,将永远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感悟赋诗如下:

七律

烽火当年别故园,

弃文赴难志如磐。

六芹山上红旗展,

五指云间热血丹。

北上披肝陈战策,

南归沥胆护乡关。

晚霞诗草千秋韵,

长照琼州天地宽。

七绝

其一(新韵)

投笔从戎胆气豪,

烽烟踏破战旗飘。

六芹山上开新貌,

铁血丹心映九霄。


其二

北上京华历苦辛,

披肝沥胆为人民。

天安门上观盛典,

笑看山河万象新。

其三(新韵)

解甲犹存赤子心,

诗章字字见情真。

晚霞熠熠留青史,

风范留昭励后人。


作者谢福林为华南师范大学研究员

附件二

非常感谢华南师大2001届昵称为“差小生”同学公开发表的诗作。

我阅后非常感动!“差小生”激情澎湃的佳作表达了对革命前辈的尊重与赞誉,不过称我为恩师,则让我感到受之有愧。虽然他毕业近25年啦,一直没有再见面(他曾希望来看望我,都被我婉拒啦。我主要觉得他,一来工作忙,二来路途远,三来通讯发达,随时可联系)。

有句歌词写的好,无论你在哪里,仿佛就在我的身旁……时隔多年,“差小生”熟悉的笑容,调皮的神情仍在我脑海中浮现……

对于教师而言,金杯银杯不如学生的口碑!学生对我的认可也是我幸福的源泉,衷心感谢可爱的学生们,因为有了你们,我的生命更加绚丽多彩。

附:

五一逢值海南解放七十五周年,拜读恩师《怀念父亲李独清》一文有感:

万顷碧波千里沙,

身安此境思琼崖。

若非前辈浴鲜血,

热土何开遍地花?

作者为华南师范大学2001届学生

END

#artContent h1{font-size:16px;font-weight: 400;}#artContent p img{float:none !important;}#artContent table{width:100% !import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