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周,字宾王,唐博州茌平人,唐朝宰相,政治家。马周精于吏道,注重行政效率,后世称“经世名臣。
他多次向唐太宗谏言,为贞观之治”的形成和延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马周善写诗文,著有《陈时政疏》《凌朝浮江旅思》等。
01、幼年孤苦,勤奋好学,郁郁不得志
601年马周出生于贫穷的农民家庭,他幼年失去父母,家境贫寒却爱学习,尤其精通《诗经》《左传》,他天资聪颖,在他不到二十岁的时候就已经满腹经纶了。
马周嗜酒如命,常常因酒而狂放不羁,甚至在邻家喜宴上酒后失态,因此被乡邻们戏称为“捞酒篱”。
618年-,马周补授博州助教,他的主要工作是负责教学,有时抄写文稿,甚至还要负责端茶倒水,这使得马周的才华得不到充分发挥。
他每天都饮酒,不把教学当回事。博州刺史达奚恕多次批评他,马周便扬长而去,在激愤之下奔赴长安。
02、受店主帮助,在寡妇处住宿
他住在新丰的旅店中,店主只是热情接待那些商贩而不理睬马周,马周就叫人拿来一斗八升酒,一个人悠然自得地喝起来,店主深感惊异。
店主王公看出马周并非普通人,认为马周将来会大有出息,便对他颇有关照,还免了房租和饭钱。
店主知道他要去长安,就介绍马周去外甥女家落脚,临走时,还给马周一两白银,当做路费。马周说:“他日寸进,决不相忘。”
马周来到长安投奔旅店主人的外甥女,她叫王媪,丈夫早逝,一个人在长安万寿街家开了家烧饼店,王媪长得非常漂亮。
当时会相面的李淳风、袁天纲曾经遇到过她,他们俩都很奇怪,说王媪是大富大贵之人。
中郎将常何相信袁天纲的话就经常到王媪店中跟她闲聊,劝她嫁给自己。王媪只是笑着应付,却不答应。
马周在王媪烧饼店住了一段时间后,为避免周围邻居孤男寡女的闲言碎语,王媪把他引荐到常何府上做事。
03、替常何写文章,被太宗欣赏
公元631年,天下大旱,唐太宗要求五品以上的官员上交一篇关于时政得失的文章,这可苦了马周的主人常何。
常何是个武将,平日里就大字不识几个,最不喜欢写东西了,更何况这写出来的东西还要交给皇帝看,他就更头疼了。
回到家中的常何心情十分郁闷,恰巧被门客马周看见。马周询问原因后,立刻准备好笔墨,坐下来开始写作。
没过多久,桌上的宣纸上便满是洋洋洒洒的进言,字数达到了几千字,他写了二十条建议。
第二天,常何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把马周写的策论交给李世民。李世民阅读这封上表时,发现文字优雅流畅,内容一气呵成。
更为重要的是,里面的建议合情合理,分析得当,且均是在朝廷能够落实的范围之内。
唐太宗看了大为吃惊,他知道这绝不是常何写的,就问他到底是不是本人所写。常何老实交代,是他的门客马周所写,太宗便要召见马周。
唐太宗派了一个人去请马周进宫觐见,可等了好久,回来的报信的人却说马周不肯来。太宗又接连派了三人去请,才将马周请出来。
在常何的引荐下,马周躬身施礼,唐太宗连忙叫他平身。李世民谦逊地向马周请教国家的一些难题。
而马周则深入浅出地逐一解答,每句话都切中要害。李世民深感马周才华横溢,立刻将他任命为门下省的机要官员。
04、与寡妇成亲,白头偕老
马周来到常何家,感谢他的举荐之德。由于马周当官了,常何不敢留宿他,打算送他去王媪家里。
马周告诉常何,王媪不是他的亲戚,只是在她家借住。知道马周没有成亲后,常何便有意撮合二人。
他说:“袁天纲相士曾说,王媪有一品夫人之相。你们萍水相逢,便是天缘。御史大人如果不嫌弃,下官可前去说媒。”
马周觉得王媪热情周到,也有这个想法。常何告诉王媪实情,王媪想到自己做的梦,如今已经灵验。她觉得这是天赐姻缘,便答应了。
后来,两人选了个黄道吉日成亲。马周仕途顺畅,不到三年,就做到吏部尚书,妻子王媪被封作一品夫人。马周一生富贵,与王媪白头偕老。
05、任监察御史,上疏劝谏
632年,马周被任命为监察御史,马周升任监察御史后不久就上疏进谏,劝说太宗履行孝道。
马周劝谏太宗消除和李渊之间的芥蒂,这样才能拉拢原来追随李渊的一些元老重臣,以巩固已趋稳定的政局。太宗采纳了他的意见。
637年,马周上了一道奏折,这就是著名的《陈时政疏》。里面讲了几个观点:一是节俭治国,力戒奢侈。二是关心百姓苦乐,宽徭减赋,不可横征暴敛。
三是重视刺史、县令等地方官的选拔任用,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四是以隋亡为鉴,重视历史经验教训。
他坚决反对分封制,引用东汉光武帝之例,谏言太宗防患于未然,避免功臣坐大。太宗采纳其议,废除了子弟及功臣世袭之制,使朝政愈发明朗。
马周论事辩理,引经据典,以古证今,抓住要领,避开枝蔓,字句精练,道理确切,一字不可加,一言不可减,听来文理并茂,令人不知疲倦。

06、规定官服颜色,整顿京城秩序
马周在任期间,提出了多项改革建议。他规定三品官穿紫色官服,四品五品穿红色,六品七品穿绿色,八品九品穿青色。
马周在任侍御史期间,积极参与整顿京城秩序。他改革城门进出规则,规定左边进、右边出;设立快马从驿道传达警报急务的制度。
实行宿卫大小轮流值班的制度。截短驿马的尾巴以防止逃逸;以及将城门、卫舍、守捉士每月分散安置到各县,以预防过失等。
07、设置咚咚鼓
先前,京城各街每到早晨黄昏,都会派人传呼以警戒众人。马周认为这种方式不便民。
636年,任侍御史的马周奏请“诸街置鼓,每击以警众”,唐太宗采纳。于是在直通城门的六条大街上设有街鼓。
每当晨曦五更之时,随着承天门上晓鼓响,六街擂鼓三千声,各宫门城门及坊市门,才准开启。
每当日暮黄昏来临,随着承天门上暮鼓动,六街鼓承而振之,擂八百每当日暮黄昏来临。
随着承天门上暮鼓动,六街鼓承而振之,擂八百声,各宫门城门坊市门应声关闭,街上禁断人行。
这一改革措施被民间称为“冬冬鼓”,当时人们感到十分方便,太宗也因此更加赏识和慰劳马周。
08、重视人才选拔和地方官员遴选
马周十分重视地方官的遴选,马周通过总结古代选官政策的经验,提出三条建议,首先是在选拔地方官员时需重视对方的品德。
其次对于遴选出的官员需要设置试用期,通过实践考察其才干;最后,宰相作为中央官员需要从有突出政绩的地方长官中选拔。
唐太宗采纳了马周的建议,决定刺史由自己亲自选拔,县令则命朝官以上官员每人举荐一人进行选拔。
这一系列远见卓识,为大唐官场带来了清新之风,使贤能之士得以施展才华,共同书写大唐盛世。
09、平步青云,深受器重
638年,马周转任中书舍人。641年,马周升任治书侍御史,兼任谏议大夫,又兼检校晋王府长史。
晋王被立为皇太子时,他被任命为中书侍郎,兼任太子右庶子。
643年,唐太宗命马周与黄门侍郎刘洎、中书侍郎岑文本、太子宾客褚遂良,隔一天前往东宫一次,与太子李治一起游览参观,研究学问。
644年四月九日,唐太宗前往太平宫,对侍从的官员说:“臣属听话的多,直言冒犯的少,我打算听一听我有什么过失,各位实话实说,不要隐瞒。”
马周说:“陛下最近所做的赏罚有点儿以自己喜怒作标准的倾向,除此之外看不到其他过失。”唐太宗接受了他的建议。
八月二十六日,马周升任中书令,依旧兼任太子右庶子。
同年,唐太宗亲唐太宗亲征高丽,命皇太子在定州担任监军,命马周和高士廉、刘洎留下辅佐皇太子。
645年,唐太宗返回后,马周以中书令的身份代理吏部尚书。
马周身兼皇宫、东宫两处职务后,处理政务精细周密,获得了人们的赞誉。
10、英年早逝,身后哀荣
647年,加封马周银青光禄大夫。 同年,马周患上了消渴病,整整一年不见好转。
唐太宗临幸翠微宫,命令寻找风景秀丽的地方,为马周修建宅第。派去诊病探望的名医中使,络绎不绝。
唐太宗常常令人送御膳给他,亲自为他调药,他还命皇太子李治亲自前去探病。
马周临去世前,要回了他的一大帙书函陈事表章,亲手烧掉,感慨地说:“管仲、晏婴披露国君的过失,追求死后留名后世,我不做这种事。”
648年,马周去世,终年四十八岁。唐太宗为他举哀,追赠幽州都督,陪葬昭陵。
11、文学成就卓著
马周为人极谨慎,其为文也有相应的特征。虽“援引事实,扬榷古今”,却非纵横驰骋,激昂慷慨。
637年,所写的《陈时政疏》不举尧禹三代之事,而以汉之文景为例;不要求唐太宗做到尧禹那样恶衣菲食,只希望他勿效汉武帝那样穷奢极侈。
马周存世作品有《上太宗疏》、《陈时政疏》、《请劝赏疏》、《谏公主昼婚疏》和《请简择县令疏》五篇文章。
他擅长写诗还有《句》和《凌朝浮江旅思》两篇诗作。其中《凌朝浮江旅思》是他第一次到长安路上所作:
太清上初日,春水送孤舟。
山远疑无树,潮平似不流。
岸花开且落,江鸟没还浮。
羁望伤千里,长歌遣四愁。
马周自幼父母双亡,他刻苦好学,才华横溢,但一开始不被重用,后来替常何写奏章,被唐太宗欣赏,平步青云,官至宰相。
他多次上疏向唐太宗提出很多合理的建议,他规定官服颜色,积极参与长安整顿秩序,设置咚咚鼓,为唐朝作出重要贡献,可惜英年早逝,让人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