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入夏,儿童因蚊虫叮咬引发的皮肤损害就开始在门诊集中「登场」。红斑、水肿、丘疹、抓痕、感染…… 面对哭闹不安的小患者和焦急的家长,儿科医生不仅要判断是单纯虫咬,还是合并感染、过敏等复杂情况。

为了帮助大家快速识别和正确处理,我们整理了儿童常见蚊虫叮咬性皮炎的典型皮损图谱,覆盖不同的损害形态及相关处理建议,适合作为夏季门诊的「速查图卡」,也希望对大家的临床诊疗带来帮助。

虫咬皮炎的最常见皮损表现

昆虫叮咬引发的反应中,丘疹性荨麻疹最为常见。皮疹常初起时是微微泛红的小丘疹,随后逐渐发展为绿豆至花生米大小、略带纺锤形状的红色风团样损害。部分皮损带有伪足,顶端还会出现小水疱;有些会产生紧张性水疱、大疱。

皮损常 7~10 天后逐渐消退, 留下暂时性的色素沉着。新疹与旧疹往往同时存在,瘙痒明显,一般不伴现发热等全身症状。有时搔抓过度,可继发感染[1]

图 1. 作者拍摄的丘疹性荨麻疹

不同昆虫叮咬后的皮损、处理

蚊叮咬

人体对蚊叮咬的反应存在个体差异。皮损一般为红斑、丘疹、风团、水疱等,反应较重者可出现红肿性斑块或瘀斑。皮损中心可见针尖大小的红色瘀点。病程为 1 周左右,继发感染者可迁延较久,可伴局部淋巴结肿大。

处理:局部外搽止痒剂如糠酸莫米松乳膏等,瘙痒严重者可口服抗组胺药,避免搔抓, 以防继发感染。

图 2. 作者拍摄的蚊叮咬

螨叮咬

螨虫是节肢动物门蛛形纲蜱螨目中的一个大类群,包括疥螨、恙螨、粉螨等,凉席、床垫、布艺沙发、毛绒玩具是螨虫的是重灾区。螨虫叮咬多见于小腿、内衣边缘的皮肤、生殖器薄嫩部位。皮疹表现多样,包括丘疹、丘疱疹、大疱、红斑等,常伴瘙痒,常成簇出现,其中疥螨叮咬后的隧道可在皮肤镜下寻找以帮助明确诊断。

处理:一旦怀疑所处环境存在螨虫,需及时进行彻底环境消杀。局部可外用糖皮质激素或口服抗组胺对症处理。

图 3. 疥螨叮咬引起的婴儿疥疮,由作者拍摄提供

图 4. 疥疮皮损皮肤镜下蛇行隧道(黄箭头)和隧道顶端「三角滑翔翼」改变(白色箭头)[2]

隐翅虫皮炎

隐翅虫皮炎是因皮肤接触隐翅虫体内毒液而产生的炎症反应。皮肤会突然出现点状、斑片状或条索状的水肿性红斑,上面密布丘疹、水疱甚至脓疱,甚至出现糜烂、结痂、坏死等症状。患者常自觉有灼热、灼痛或瘙痒感。病情严重者,还会伴随发热、头痛、头晕、恶心以及淋巴结肿大等全身症状。病程一般持续 1~2 周,待干燥脱痂后逐渐愈合,会留有暂时性色素沉着。

处理:切忌直接在躯体上拍打隐翅虫,接触后应尽快使用肥皂水清洗接触部位。对于无糜烂、渗出的皮损,可外涂炉甘石洗剂或局部可外用糖皮质激素;若红肿明显或存在糜烂面,则湿敷 0.1% 依沙吖啶溶液。

图 5. 隐翅虫皮炎 A:第 1 天皮损;B:前胸部散在淡红斑;C:眼睑红斑、肿胀;D:第 4 天皮损;E:第 5 天皮损;F:现场采集的隐翅虫[3]

蜱虫叮咬

蜱虫侵入人体后,用喙器刺入皮肤吸食血液。叮咬 1~2 日后,局部会出现红斑、丘疹、水疱、结节甚至溃疡,常伴疼痛、瘙痒。典型的蜱咬伤会出现周围环绕红斑的小硬块

蜱虫是鼠疫、出血热、脑炎、斑疹伤寒等疾病的传播媒介。值得一提的是蜱叮咬后可将唾液中能麻痹神经的毒素注人宿主体内,引起「蜱瘫痪症」,表现为上行性麻痹,引起呼吸中枢受侵而死亡,多见于儿童。

虫咬皮炎怎么分辨?7 种儿童典型皮损,门诊快查靠这篇!

处理:以局部消炎、止痒、止痛等对症处理为主。发现蜱虫叮咬,切不可强行拔除,以免撕伤皮肤或使口器折断在皮内。可使用乙醚、松节油等涂抹在蜱虫头部,促使其自行脱离。去除蜱虫后,务必对伤口进行消毒; 若口器断于皮内,需通过手术取出。皮疹处的治疗方法与其他昆虫叮咬类似,一旦出现蜱瘫痪或蜱咬热,必须及时进行抢救。

图 6. 蜱叮咬[4]

蚁蛰伤

蚁蛰伤由蚂蚁刺伤或咬伤皮肤并释放毒液所致。蛰伤后,局部会产生刺痒和灼痛感,出现红斑、丘疹、风团,中央可见瘀点、水疱,周围伴有水肿性红斑。火蚁及大黑蚁蛰伤后,局部疼痛更为剧烈,严重者甚至会出现过敏性休克、横纹肌溶解、脏器功能衰竭等危及生命的全身症状。

处理:立即用肥皂水冲洗,也可用 5%~10% 碳酸氢钠溶液湿敷。根据病情酌情口服抗组胺药及糖皮质激素,外涂消炎、止痒药物。若局部红肿压痛明显,可在损伤周围注射 2% 普鲁卡因。一旦出现严重全身症状,必须立即进行抢救。

图 7. 蚁蛰伤[4]

臭虫叮咬

臭虫叮咬的典型皮损为瘙痒性、红色水肿性丘疹,有时可见中央出血斑,且常发生于暴露部位。三个皮损排成一串,如同「早餐、午餐和晚餐」,这是臭虫叮咬的标志性特征。

处理:根除臭虫通常需要联合使用杀虫剂以及加热、蒸汽等非化学方法。皮疹处的治疗方法与其他昆虫叮咬类似,可外用局部糖皮质激素等进行处理。

图 8. 臭虫叮咬 A:右手臭虫叮咬皮损;B:左手皮损;C:手臂和背部皮损[5]

毛虫皮炎

毛虫的毒毛或毒刺进入皮肤后,其毒液会引发瘙痒、炎症性皮肤病。皮肤接触毒毛后几分钟至十几分钟内,出现绿豆到黄豆大小的水肿性红斑、斑丘可弥漫全身。若毒毛不慎揉进眼内,会引发结膜炎、角膜炎,甚至有致盲风险。

处理:发病后应尽快去除毒毛,可使用胶布或透明胶带反复黏贴皮损部位。及时用肥皂水或碱性水溶液冲洗局部,以中和毒素,可局部外用糖皮质激素。若皮损泛发且瘙痒剧烈,可口服抗组胺药物;病情严重者,需系统使用糖皮质激素。

图 9. 毛虫皮炎[6]

特别说明 | 本文仅供医疗卫生等专业人士参考

作者 | 树袋熊

投稿 | zhangxinyu2@dxy.cn

题图 | 站酷海洛

参考文献(上下滑动查看)

[1]桂永浩,王天有,马琳.儿童皮肤病诊疗规范[M].人民卫生出版社,2023:255-257.

[2]刘洁,邹先标.实用皮肤镜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21:208.

[3] Kalkman LC, Sesay OM, Grobusch MP. Paederus dermatitis. Infection. 2024 Aug;52(4):1647- 1649.

[4] https:///fire-ant-bites/

[5] TammaroA, Adebanjo GAR, Magri F, Parisella FR, De Marco G. Cutaneous reactions to bedbug bites. Int J Dermatol. 2022 Feb;61(2):e58-e59.

[6] Jadoo AS, Treat JR. Caterpillar dermatitis: A brief report. Pediatr Dermatol. 2020 May;37(3):570-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