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的北京寒风如刀,割裂着行人匆忙的衣角。我攥着返乡的高铁票,在站台白雾中踏上归途。列车碾过华北平原的冻土,驶入关中腹地时,窗外的黄土塬裹着薄雪,层峦叠嶂间依稀可见灞河蜿蜒如银带。四个多小时后,我站在茂盛餐饮集团大楼前,仰头望着玻璃幕墙上跃动的巨型面碗图案,仿佛听见了段均彦当年在县城摆摊时悠长的吆喝声:吃啊来——长的短的,宽的窄的,细的粗的,咸的淡的,辣的酸的……热乎臊子面嘞!

灞水河畔——

揉进月光的千年味道

“可算把你盼回来了!走,先尝尝咱的油泼面!循声,段均彦正站在旋转门旁,藏青唐装裹着不算高大的身影,但身体结实,稳健端正,干净利索。开口说话,白皙的脸上眼角笑出的褶子里盛满暖意。他张开布满老茧的手给我一个熊抱。电梯上升时,他袖口滑落,露出指节粗大的手——这是一双不同一般人的手,又大又粗,骨节超出正常人,那是被面团和岁月反复打磨的勋章,纹路里仿佛还嵌着灞河的砂砾与灶台的星火。就是这双手,见证了他从蹬三轮车摆摊到建起一个商业帝国的酸甜苦辣,打造出了一个全县六万多人就业的美食大产业,成就了一个辉煌的传奇人生,铸就了美食非遗文化品牌。

此刻,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段均彦就坐在我的对面。一壶茯茶正煮着,沸腾的热气茶香弥漫了整个房间。

简洁雅致的会客室里,紫砂壶咕嘟冒着热气,茶香混着面香在暖黄的灯光里流淌。段均彦摩挲着茶案缺口处的红布条,开口:这疤是1998年劈柴灶留下的,当时穷得请不起工人,啥都得自己上。他的声音带着蓝田方言特有的沙哑,像灞河的浪花漫过公王岭的青石,瞬间将我拽回千年文脉浸润的关中大地。

蓝田,这片古猿人文化的发祥地孕育了华夏民族。灞河与辋川在此交汇,山多水多田地少,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说。这里自古以来山水如画,人杰地灵。但人口繁衍越来越多,逐渐凸显出生存困难的问题。一百多年来,人们吃饱肚子成为一种梦想和奢望。人们为了生存吃饱,帮厨做饭成了蓝田人普遍从事的行当,也使这里的美味佳肴远近闻名。于是,一代代进城做饭是蓝田人的首选,也使蓝田厨艺名声在外。这里的人们由做小工到主刀大厨,成就了蓝田“勺勺客”,也成就了全国厨师之乡的美誉。

与此同时,这里也是文人雅士一方乐土,滋养出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音韵,王维诗中的辋川烟雨,白鹿原的深沉故事,孕育了世代相传的面食智慧。六岁的段均彦总爱蹲在小寨村的灶台边,看祖父变魔法。老人龟裂的手扎进面粉堆,面团像驯服的烈马在指缝间翻涌。面要吃得稳,人也要站得直。祖父喊着号子,面团化作银丝划破月光。那时的他还不懂,这简单的口诀,正是蓝田人传承千年的生存哲学。

父亲传承了祖父的手艺,也是走街串巷的勺勺客。三根擀面杖在枣木案板上敲出节奏,那声音与灞河的涛声、公王岭的山风交织成歌。段均彦踮着脚往臊子汤撒葱花,看食客蹲在土墙根吸溜面条,辣子油染红的嘴角漾着满足。这些画面,像辋川壁画上的颜料,深深渗进他的生命底色。

贫困是一条绳索, 勒在贫困人们的脖子上。变故来得猝不及防。母亲的药罐日夜不熄,变卖了家里能卖的所有资产,负担还是越来越重。段均彦攥着退学申请书站在灞河冰面。河风卷着碎冰碴子打在脸上,他摸到怀中祖父留下的铜面杖,持勺守心四个字硌得生疼。远处公王岭的轮廓在暮色中若隐若现,仿佛在诉说着蓝田人骨子里的坚韧。面团能被揉千百遍,人也能。少年对着结冰的河面发誓,转身时脚印在雪地上踩出倔强的弧度,那是向命运宣战的轨迹。继承祖业,他打定了主意。

到县城去,学到真正的大厨技能。他对老板说,我给你干活,不要一分钱工资,就想学手艺。老板接纳了这个有志的年轻人。县城后厨那三年,我身上的疤比面馆的菜单还多。段均彦卷起袖子,小臂上的烫伤痕迹与掌心的老茧相互交错,宛如一幅岁月雕刻的地图。凌晨三点的面馆,他的手指冻得发紫,仍要把百斤面粉揉成三光。夏天后背被汗水腌出盐霜,冬天虎口的冻疮裂得见骨,这些伤痛却让他愈发懂得,蓝田人的勤劳与智慧,正是在苦难中磨砺出来的。最难忘那个暴雨夜,他守着冷灶练颠勺。

铁锅碰撞声混着雨声在空荡荡的后厨回荡,当他把焦黑的土豆丝端给师傅,换来的是菜被狠狠扣进泔水桶的声响。那晚我蹲在灶台后面哭,不是因为委屈,是突然懂了——手艺这东西,容不得半点侥幸。” 此后一段日子,他成了边角料疯子。把胡萝卜切成能穿针的细丝,在油灯下练刀工到手指抽筋。掌心的水泡破了又结,最终长成厚厚的茧子。这些老茧,是灶台给的毕业证,更是蓝田匠人精神的传承印记。

面馆逆袭——

用体温焐热千年技艺

抻出一根面,就是一段人生传奇

一口大铁锅,一个柴火炭炉子,几个小木凳,油盐酱醋摆了一桌子,老段的第一次创业就是面摊,在县城汽车站附近开张了。“吃啊来,长的短的,宽的细的,干的汤的,甜的咸的,辣的酸的……”的却,段均彦扯出的一根面可宽如裤带,也可细如发丝,可硬可软,全看个人喜好。乡党来坐,来的都是客,段均彦的独特的吆喝声加上他的厚道,让小摊生意出了名。周围摆摊的没有一个能比过他。尝到甜头的他琢磨,西安城那么大,我不能一辈子就守着这个摊摊混饭吃,要带着自己的手艺走进古城西安。

1990年的西安城墙根,段均彦的三轮车吱呀声划破夜色。凌晨两点的出租屋漏着雨,老鼠在面粉袋上啃出窟窿,他却盯着面团喃喃自语:今天这臊子,得熬出妈妈的味道。四点出门时,寒风像刀子刮着冻疮,他把面团裹得比自己还严实。灞河的水汽混着面香,在城墙下弥漫开来。

吃啊来——长的短的,细的粗的,宽的窄的,咸的淡的嘞——他的吆喝声带着蓝田人的豪迈,成了城墙下的活招牌。老西安人闭着眼都能听出:这娃的面,准没错!最惨的冬夜,城管突袭让他摔翻汤锅,滚烫的臊子浇在腿上。他蜷在墙角看着散落的碗筷,泪水砸在结冰的路面上。可第二天,缠着纱布的腿又蹬起了三轮车。灞河的冰面下,河水依然在奔涌,正如他心中不灭的希望。

陕西是面食的故乡,面食对于陕西人来说视同生命。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陕人怒吼秦腔,一碗油泼面喜气洋洋,没有辣椒嘟嘟囔囔。调料是陕西面的灵魂。为了研制独家调料,他骑着破自行车跑遍回民街。被拒之门外是常事,他就厚着脸皮帮人打下手。在出租屋熬辣椒油,呛得邻居拍门抗议,他赔着笑脸递上面条:叔,您尝尝,提提意见?终于有一天,自制的三椒酱让摊位前排起了长队。这份坚持,恰似灞河历经九曲十八弯,终将汇入黄河的执着。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积累了不少经验,也积累了一些资金。他要办个大餐馆。1998年,茂盛餐馆正式开业,没想到,开张就遇冷。面硬得能砸核桃!个别顾客的抱怨和挑剔像重锤砸在心上。段均彦把自己关在后厨三天三夜,月光下反复称量面粉与水的比例。做最好吃的面。有天抱着面团打盹,醒来发现体温刚好合适。他突然顿悟,从此用胸口感受面团的温度。这看似笨拙的方法,实则是对蓝田传统面食智慧的深刻理解——就像灞河的水,顺应四季变化,方能滋养万物。

诚信为本,生意兴隆,面馆有规模了,对资金的要求高了。没想到,因为他的饭馆熟客多,签字吃饭拖欠款让他出现了资金链断裂,咋办呢,妻子默默摘下金戒指:换面粉吧,日子能过。段均彦啃着冷馒头,账本上赊账的名字密密麻麻。房东来催租,他端出热气腾腾的面:婶,您尝尝,好吃就抵半个月房租?这份执着,终于等来了转机。他用行动诠释着蓝田人代代相传的信念:只要心怀希望,脚踏实地,就没有过不去的坎。

匠心坚守——

与机器对抗的文明传承

历史进入21世纪,现代科技的车轮碾压着传统的作坊作业。当压面机席卷餐饮界,段均彦却挂出手工扯面,概不外卖的木牌。机器能做出形状,做不出灵魂。他随手将面团抛向空中,银丝面条划出的弧线让质疑声戛然而止。他要坚守陕西面的特色,採、揉、和、醒、擀等工序全过程人工。真正懂面的人吃的就是这一口。2016年他的面获得西安市非遗产品认证,在发布现场,他颤抖着接过证书: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荣誉,是所有守手艺人的胜利!” 那一刻,他不仅守护了一碗面的技艺,更捍卫了蓝田千年的文化根脉。

一个地方的发展必须依靠地方资源,做大做强。蓝田发展靠什么,县里因势利导,劳务培训“勺勺客”。当地政府引导这一群体,举办了各种形式的培训,其中勺勺客讲习所就是一种培训方式。段均彦是培训的主讲老师之一。在勺勺客讲习所的地图上,密密麻麻的红点遍布全球。

段均彦说起学员就红了眼眶:那个聋哑姑娘,现在能用手语说'我的面店赚钱了';退伍老兵小张,在非洲援建工地开了面馆…”他培养了2000多名徒弟,带着蓝田老乡在全国开出500多家分店。这些面馆,就像灞河的支流,将蓝田的味道与精神,带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陕北贫困村的分店开业时,村民们举着面碗的笑脸,成了他最珍贵的收藏。有人问我为啥不留着秘方,他望向窗外的美食街,面香只有飘进千家万户,才真正算香。” 这份胸怀,正是蓝田文化中兼济天下精神的延续。

暮色渐浓,灞河的波光映进窗户,与餐桌上的油泼面交相辉映。面条根根透亮,面食的味道混着辣子的辛香,勾起了我儿时在蓝田的回忆,在哪吃不饱的年代,能吃上母亲手擀的一碗面,幸福感满溢爆棚,由此,无论走到哪里,对于家乡的感知,可以说就是魂牵梦绕一碗面。段均彦让人给我添了碗面,说道:你看这面,要三醒三揉才劲道。他指着碗里的面条,人生也一样,得经得起摔打,耐得住寂寞。是啊,蓝田过去是穷县,穷县有机会奋力追赶,当地政府在京曾组织过多次发展座谈会,会上,大家曾探讨蓝田精神抑或灞河精神,最后,普遍认可的是,蓝田人的精神就是像灞河一样特别坚强吃苦,坚守初心;像灞河一样特别厚道博爱,诚实守信;像灞河一样特别勤劳智慧,奔流不息。这种精神养育了一代代蓝田人,也培育了像段均彦这样的优秀企业家手艺人。

从三轮车到二十多层大厦,从养家糊口到非遗传承,段均彦用一根面丈量出生命的厚度。四十多年坚持做好一根面,可谓难能可贵。酸甜苦辣尽在其中。这不仅是个人的奋斗史,更是蓝田千年面食文化的重生记。那些揉进面团的月光,那些响彻街巷的吆喝,早已化作面食文化的基因,流淌在每个匠人的血脉里。

亘古灞河,熠熠西流,她书写着蓝田历史,陕西历史,也书写着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西流的灞河,在中国乃至世界地理上也是独特的。她见证过蓝田猿人的幻化诞生,华胥氏生活的艰辛与奔波,见证过秦楚两国相争兵战,西楚霸王的叹息和失落,历朝历代以及唐宋文脉辉煌,也见证了这个时代蓝田儿女的创业精神。灞河的水仍在静静流淌,诉说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关于坚守与传承的永恒故事。而段均彦,正是这条文化长河中,最耀眼的浪花之一,他抻出的一根面,成就一段人生传奇,汇集成了一组坚忍不拔的故事。这组故事将蓝田人的聪明才智与奋发进取精神,带向更宽广的世界,走向更遥远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