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周晖撰《续金陵琐事》下卷之“八功德水”中记载:

灵谷寺八功德水,一清、二冷、三香、四柔、五甘、六净、七不噎、八除病。此水之源在钟山,隔墙流出于寺。今寺有池无水,不知是阻抑之他流乎?或源已绝乎?皆不可知。

“灵谷寺八功德水”,位于南京城东中山门外的钟山南麓灵谷景区内,如今也可以看见“八功德水”。

进入灵谷景区,向北前行,过迎驾桥、红山门、牌坊、无梁殿,转向东侧,大约行走七八百米后,可至灵谷寺山门东侧的“八功德水”。红山门前的行道上有着“八功德水”的相关说明,其中云,“八功德水,现在灵谷寺东侧。此泉一清、二冷、三香、四柔、五甘、六静、七不噎、八蠲疴之特点,故又名’八功德水’。早在梁朝时,寺院僧人曾用泉水为人治病,八功德水名传遐迩。后毁于太平天国的战火。中山陵园管理局曾于1984年在此勘探泉质,经化验分析,确认八功德水含有多种有益矿物质,具有延年益寿之功效。”

八功德水,又名龙池,是钟山古代的一处胜迹。当年修建谭延闿墓时,为了保留这一遗迹,特地在池边加筑石栏,池中镶有龙头两只,并疏通泉源,使池中之水终年不竭。灵谷寺山门前东侧,通往“灵谷深松”及谭延闿墓的路口,一泓泉水,被一圈方形石栏所围,四周绿树成荫,郁郁葱葱。

“八功德水”龙池中的池壁,满是青苔和绿草,南北两侧的池壁边,各镶有一个龙头,南侧的龙头之下有潺潺流水落入池中。两侧池壁上的龙头,一为进水,一为出水,在池旁一侧有一小河,沿河的护坡上也镶有一龙头,想必是池中的出水由此而出吧?

池边的石栏已经陈旧,栏杆边似乎有些淡淡的青苔……

在灵谷寺中,大雄宝殿的西侧,也有一处“八功德水”。

殿前一侧竖立有关于“八功德水”的说明牌,其中云,“八功德水,梁天监年间,西域高僧昙隐于钟山脚下,结庐修行。一日闻金石丝竹之音,依音寻迹,觅得此处,掘井成泉。因此水具八种殊胜功德:即澄净、清冷、甘美、轻软、润泽、安和、除饥渴、长养诸根,故名八功德水。”

大雄宝殿之下,百年玉兰树旁,一方水池,墙壁上镶有龙头,潺潺细水,滴入池中。池台边一只铝碗,檐顶上一柄水瓢,或是供游人饮用,或是供游人灌装。在水池上方,墙壁上镶嵌有一块石刻,上面题写有“八功德水”四个大字,为灵谷寺传静法师所书。

灵谷寺附近的“八功德水”,很多历史典籍中均有记载。

宋代周应合撰《景定建康志》卷十九中记载,“八功德水,在蒋山悟真庵后,因梁天监得名。事迹:《天圣记》云:’钟山之阳,有泉曰「八功德」。梁天监中,有胡僧昙隐飞锡寓止修行,有一庞眉叟相谓曰:「予山龙也,知师渴,饮功德池,措之无难矣。」人与口灭。一沼沸成,深仅盈寻,广可倍长,浪井不凿,醴泉无源,水旱若初,澄桡一色。厥后,西僧继至,云:「本域八池,一已眢矣,此味大较相类,岂非竭彼盈此乎?」一清、二冷、三香、四柔、五甘、六净、七不饐,八蠲疴,又其效也。夫姜诗孝闻,获渊开而鲤跃。贰师诚至,因剑刺以流飞。义有激而相求,物何远而不应。向匪兼济,则为怪力。是泉也,方外净因,寰中美利,矧其灵者,安可忽诸。世故流离,滋液长在,惜其风雨不庇,荆芜四侵,寂寥山阿,孰为起废。史馆学士兰陵萧公贯以己俸作亭,甃版石八,自南康购至,楹柱四下,东府所成。凿崖以审曲,匮土以端术。奢不至侈,岿然独存。仍练僧结庐于前以掌之,庶几便民汲,息客游,非有徼于妄福也。承奉郎、守大理寺丞、知上元县事梅挚记。’《嘉定记》云:’八功德水,钟山之胜也。亭久弗葺,编修钟公建台之明年元正之三日,率僚属为国祈年于宝公,味灵源之甘冽,慨栋宇之湫陋,图敞而新之。鸠工度材,斫岩拓基,增庳为高,不扰于民,不侈厥费,轮奂翼然,所以护神渊而绵美泽也。自有此山,即有此水。梁天监中始得名,我宋天圣中史馆萧公始亭其上,迨今百七十有七年。复宏旧观,阐幽发奇,后前有待,则嗣而葺之,以沾溉后人,滋福于无疆。是山龙沸出之祥,钟公重建之美意也。公名将之,字仲山,长沙人,自枢属三持节为此来,今着籍元土。是役也,俾其属浚都赵师缙董之,因识其岁月。嘉定改元上已日记并书。’”

宋代张敦颐撰《六朝事迹编类》的“灵异门”中记载,“八功德水,蒋山悟真庵后。按梅挚《亭记》:’梁天监中,有胡僧昙隐寓锡于此,山中乏水,时有庞眉叟相谓曰:「予山龙也,知师渴饮,措之无难。」俄而一沼沸成。后有西僧继至,云:「本域八池,已失其一,似竭彼盈此也。其泉一清、二冷、三香、四柔、五甘、六净、七不饐,八蠲疴,故名八功德水。」自梁已前,尝取给御厨。’又按杨修之诗注云:’高僧昙隐游行于此,忽闻金石丝竹之音,俄见清泉一泓,莹澈甘滑,有积年疾者,饮之皆愈。’”

明代顾炎武撰《肇域志》之“江南”中记载,“八功德水,在旧悟真庵后。僧法喜以居无泉,竭诚礼忏,求西天阿耨池八功德水。方求七日,遂获此泉。一清,二冷,三香,四柔,五甘,六净,七不饐,八蠲疴。自梁以前,尝取给御。洪武年间迁寺时,旧池就涸,从寺东马鞍山下通出,先年以木为笕,通水入寺;宣德五年,以石枧易之。因火灾后,三年水竭不到。至正统元年久旱,忽涌出如初。今复竭。”

徜徉典籍:金陵琐事·八功德水

明代顾起元撰《客座赘语》中记载,“灵谷寺八功德水,自寺墙外由钟山流出,下有石为曲水引之,在宝公塔之东北。宋知上元梅挚记甚工,其文曰:钟山之阳,有泉曰八功德。梁天监中,有胡僧昙隐寓止修行。有一庞眉叟相谓曰:’予山龙也,知师渴,饮功德池,措之无难矣。’人与口灭,一沼沸成,深仅盈寻,广可倍丈。浪井不凿,醴泉无源,水旱若初,澄挠一色。厥后西僧继至,云本域八池,一已眢矣。此味大较相类,岂非竭彼盈此乎?一清,二冷,三香,四柔,五甘,六净,七不饐,八蠲疴,又其效也。文多不载。今水有时而竭,或云水在山中,因禁地人迹不至,岁久木叶所堙,故有时而涸,不知然否?”

明代笔记小说集《枣林杂俎》中记载,“南京灵谷寺,琵琶街侧,有池云’八功德水’。余尝过之则涸。按八功德水,见天竺国,一清、二冷、三香、四柔、五甘、六净、七不噎、八除病。”

清代阮葵生著笔记小说《茶余客话》中记载,“八功德水,萧梁神僧宝志遗像在鸡鸣山塔中,非近世工匠所能塑。今孝陵乃志公葬处,旁有八功德水,泉脉甘美。刘诚意改葬之,掘地见二大缶对合,启之,志公端坐于内,发被体,指绕腰。瘗既迁,水亦随往,因建灵谷寺。八功德水:一曰清,二曰冷,三曰香,四曰柔,五曰甘,六曰净,七曰不馌,八曰蠲疴。”

清代查慎行编著的笔记《人海记》中记载,“南京灵谷寺琵琶街侧有池,曰’八功德水’,今涸。按:八功德水,见佛书,在天竺国;一清、二冷、三香、四柔、五甘、六净、七不噎、八除病。”

关于灵谷寺“八功德水”的位置,明代《金陵梵刹志》中所附《灵谷寺左景》、《灵谷禅林志》中的《灵谷寺图》等,都标注有“八功德水”,在灵谷寺的附近。

关于灵谷寺“八功德水”的由来,清代甘熙编《灵谷禅林志》中记载,“八功德水,旧传魏太平真君元年,僧法喜以居无泉,求西天阿耨池水,七日获此泉。一云,天监中,有胡僧昙隐寓锡此山中,乏水,有庞眉叟位曰:予山龙也,知师渴,饮功德池,措之无难,俄而一沼沸成。一云,有高僧隐此,忽闻丝竹之声,俄见清泉一泓,莹澈甘滑。有积年疾者,饮之立愈。三说之互异如此。”

宋代梅挚的《八功德水记》中云,“钟山之阳有泉,曰八功德。梁天监中,有胡僧昙隐飞锡,寓止修行。有一庞眉叟相谓曰:’予山龙也。知师渴,饮功德池,措之无难矣’。人与口灭,一沼沸成。深仅盈寻,广可倍丈。浪井不凿,醴泉无源;水旱若初,澄挠一色。厥后,西僧继至,云:’本域八池,一已眢矣。此味大较相类,岂非竭彼盈此乎?一清,二冷,三香,四柔,五甘,六净,七不饐,八蠲疴,又其效也。’夫姜诗孝闻,获渊开而鲤跃;贰师诚至,因剑刺以流飞。义有激而相求,物何远而不应。向匪兼济,则为怪力。是泉也,方外净因,寰中美利,矧其灵者,安可忽诸?世故流离,滋液长在。惜其风雨不庇,荆芜四侵;寂寥山阿,孰为起废?史馆学士兰陵萧公贯以己俸作亭,甃版石八,自南康购至;楹柱四下,东府所成。凿崖以审曲,匮土以端术。奢不至侈,岿然独存。仍练僧结庐于前以掌之,庶几便民汲,息客游,非有徼于妄福也。”其中所言之“胡僧昙隐遇山龙”之说,乃“八功德水”由来之一。

清代吴云的《八功德水记》中云,“天一生水,无往不功,无往不德,滋润两仪,膏泽万物。即举之以为心,学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何止于八。然而此功德水,则言其八。昔晋时法喜禅师,以居无泉,竭诚礼忏,求西天阿耨池八功德水,方求七日,遂获此泉。其益有八:一清,二冷,三香,四柔,五甘,六净,七不噎,八蠲疴。自梁以前,尝取给御。……洪武年间,因迁寺于东麓,旧池就涸。从寺东马鞍山下通出,先年以木为枧,通水入寺。宣德五年,本寺住持雪峰映禅师以石枧易之。因火后,三年水竭不到。至正统元年久旱,忽地涌出如初。近一日水竭,晓苍和尚告水曰:也当把情面还我。其水涌如旧。然则又不必老龙作水矣,又不必西域移水矣。若必欲西域移一水来,而西域八功德水遂竭其一。然则东海、南海,汪汪洋洋,其十一佛,会主华严海,会以海水移来,而华严海水竭乎?此必无之事也。天一生水,无物不有,无时不然,安用移借为哉?因记此水而辨之。”其中所言“方求七日遂获此泉”之说,亦乃“八功德水”由来之一。

宋代张敦颐撰《六朝事迹编类》的“明庆寺”中记载,“蒋山上明庆寺后,别有小岭,碧石青林,幽邃如画,世人呼为屏风岭。有高僧昙隐于此。忽闻丝竹之音,俄而有清泉一派,莹澈甘滑,有积年疾者服之辄愈。梁已前尝取给御厨水,俗称为八功德水。杨修之有诗云:’翠壁如屏旱不枯,一泓甘滑饮醍醐,高僧到此闻丝竹,还有金麟对跃无。’”其中所言“依音寻迹”,亦乃“八功德水”由来的另一说。

北宋天圣年间,史馆学士兰陵萧公在泉眼四周立石板竖井;明代洪武年间,刘三吾的《游灵谷寺记》中云:“循墙而东可五六十步许,据胡床松下,方池砖甃,以受泉流……乃八德优而见诸此者”;宣德年间因火灾,三年水竭不到。正统元年(1436年)旱,忽涌出如初;道光12年(1832年)八月初一日,总督陶澍书“水不在深”四字匾额悬于其处;民国年间,修建谭延闿墓时,为保留这一名胜,特在池边加筑了石栏,池中镶龙头两只;1984年,中山陵园管理部门曾勘探八功德水的泉质,确认此泉水中含有多种有益的矿物质……

如此等等,可是,《续金陵琐事》中却云,“今寺有池无水,不知是阻抑之他流乎?或源已绝乎?皆不可知。”

或许,神奇的“八功德水”,在典籍中,在诗词中,在文章中,在传说中……

【宋代】王安石《八功德水》

雪山马口出琉璃,闻说诸天与护持。此水遥连八功德,供人真净四威仪。

当时迦叶无尘染,何事阌乡有土思。道力起缘非一路,但知瓢饮是生疑。

【宋代】曾极《八功德水》

数斛供厨替八珍,穿松漱石莹心神,中涵百衲烟霞色,不染齐梁歌舞尘。

【宋代】杨备《八功德水》

翠壁如屏旱不枯,一泓甘滑饮醍醐,高僧到此闻丝竹,还有金麟对跃无。

【宋代】马之纯《八功德水》

钟山有岭号屏风,碧石青林一径通。听得山腰鸣陆续,看来海眼净浺瀜。

初尝但得烦心解,再饮能令百虑空。软美轻清无限好,经中所说正相同。

【明代】顾起元《八功德水》

阿耨池中一脉分,飞流远注泾(湿)青云。汲来试茗长廊下,酣听松涛送日曛。

【清代】陈文述《八功德水》

昙隐当年卓锡时,八功德在一清池。果然佛法难思议,峰解飞来水解移。

中年我亦耽禅悦,借取军持半勺尝。不羡华池八功德,只求尘海亦清凉。

唐玄奘译《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中云,“何等名为八功德水?一者澄净,二者清冷,三者甘美,四者轻软,五者润泽,六者安和,七者饮时除饥渴等无量过患,八者饮已定能长养诸根四大;增益种种殊胜善根,多福众生常乐受用。”《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三中云,“……八功德水:一甘,二冷,三软,四轻,五清净。六不臭,七饮时不损喉,八饮已不伤腹。”《大宝积经》卷三七中云,“……其处自然八功德水出现于地,所谓:一轻,二冷,三软,四澄净,五无秽,六清净,七乐软,八多饮无患。”

八功德水之“一清、二冷、三香、四柔、五甘、六静、七不噎、八蠲疴”,其中的“冷、香、柔、甘”非亲身体验不得而知,且“清”则可观之。池中龙头之下流出的水尚且清澈,可龙池中的水却呈黑色,池水尚有倒影,但水面上漂浮着落叶,不知是龙池自身的缘故,还是水本来即是如此。说其“清”却没有“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感觉,说其“浊”却见池中有锦鲤怡然自得地游着,时而轻轻地吐出一连串的小泡沫……

如此神奇的“八功德水”,真的就在这一汪池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