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发生于公元前262年至公元前260年间,是秦国名将白起率领秦军在赵国的长平一带同赵国军队进行的战略决战,是战国时期规模最大、最惨烈的歼灭战,此战以“秦将白起全歼赵军主力、坑杀40万降卒”而震惊天下,直接导致赵国元气大伤,加速了秦国统一六国的进程。
战争起因
秦国自商鞅变法后国力强盛,采用范雎的远交近攻战略,不断东扩;赵国经“胡服骑射”改革后军力大增,成为山东六国中唯一能抗衡秦国的力量。
秦国攻占韩国野王(今河南沁阳),上党郡与韩国本土的联系被切断。韩王惊恐,欲献出上党郡向秦国求和,但郡守冯亭不愿降秦,与百姓谋划后,决定将上党郡17城献给赵国,引发秦、赵两国之间的矛盾,战争一触即发。
赵国平阳君赵豹主张不接受上党郡17城,认为接受会带来灾祸,但赵王和平原君贪图上党土地,认为利大于弊,于是接受冯亭投降。此举引发了秦国的不满,秦国决定出兵攻打赵国,长平之战由此爆发。
公元前 262 年,秦国派左庶长王龁(hé)进攻韩国,夺取上党。上党百姓纷纷逃往赵国,赵国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屯兵以接应上党百姓。
战争第一阶段:廉颇固守(前260年初—7月)
王龁向长平的赵国军队发动进攻,赵孝成王派老将廉颇指挥作战。交战初期,赵军节节败退。廉颇鉴于秦军士气正盛,且秦军长途跋涉、补给线长等因素,于是决定改变策略,采取防御战略,依托丹河防线筑起围墙,坚守营垒,以逸待劳,避免与秦军正面决战。秦军多次挑战,赵军都不应战,双方进入长期的对峙状态。秦军多次强攻未果,战争进入“消耗战”,持续三年,两国后勤压力巨大。
赵王对廉颇的坚守策略不满,几次派人责备廉颇。秦国趁机使用反间计,派奸细潜入赵国,用黄金收买赵王身边的谋臣,让他们散布谣言,说秦军最怕赵括,廉颇胆小怕事、怯战、容易对付,且他快要投降秦国了。赵王信以为真,听信谣言,决定用赵括换下廉颇。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之子,他熟读兵书,但缺乏实战经验,且改变廉颇的防守策略,主动向秦军发动进攻。

战争第二阶段:赵括出击,白起设伏(前260年8—9月)
秦国得知赵国换将后,暗中任命白起为上将军,王龁降为副将,并严密封锁消息。白起是战国时期秦国名将,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和丰富的作战经验。白起针对赵括骄傲轻敌、急于求胜的心理,采取佯败后退、诱敌深入,进而分割包围、予以歼灭的作战方针。
赵括率领赵军主力出击,白起先派少量秦军与赵括交战,假装战败逃跑,赵括不知是计,率领赵军主力追击,一直追到秦军的壁垒之下。
白起立即派出两支奇兵,一支奇兵2.5万人绕后切断赵军退路,另一支奇兵5000人插入赵军主力与营垒之间,切断了赵军的退路和粮道,将赵军分割成两部分,将赵军主力包围在秦军壁垒和长平之间的一个狭小区域内。同时,秦军主力坚守壁垒,抵御赵军的进攻。赵括这才意识到中计,但为时已晚,已被秦军合围于长平谷地,粮道断绝,多次组织突围均未成功。
长平之战结局
公元前 260 年,赵军被围困达 46 天,内无粮草,外无救兵,甚至出现“人相食”的惨状,军心动摇,战斗力大减。
赵括亲率精锐突围,被秦军射死。赵军失去主将后,群龙无首,军心大乱,40 万赵军向秦军投降。白起认为赵军反复无常,担心他们投降后会再次叛乱,恐为后患,于是下令将40万赵军降卒全部坑杀,只留下 240 名年幼的士兵放回赵国,以震慑赵国。
长平之战影响
1. 赵国元气大伤。赵国青壮年几乎损失殆尽,从此无力单独抗秦,六国再无翻身机会。
2.加速秦统一进程。此战后,秦国独霸天下,仅40年后(前221年)秦始皇便灭六国,完成统一。
3. 白起的命运转折。因杀戮过重,白起遭秦相范雎猜忌,后被秦昭襄王逼令自尽。
总结
长平之战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最残酷的歼灭战”,白起的战术与赵括的冒进共同造就了这场悲剧。此战不仅决定了战国格局,也成为后世“兵者诡道”的经典案例,至今仍被军事研究者反复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