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
有一个句式
在网络上很是流行
你可能不认识我
但一定听过/看过我的XXX
……

这个句式
常被用来形容
作品出色、却名声不显的主人公们

在长春的城市心脏地带
人民大街与北安路交会处西北角
一座看起来并不是特别显眼的建筑
或许就很适合套用这个句式

它与昔日的“康德会馆”
只有一街之隔
相较于地位“显赫”的前者
它更多的时候
仿佛是一个“配角”

而如果你对这座老楼
有了足够的了解
就会知道
这座建筑所承载的故事
可能远远超乎人们的想象

建筑档案

建筑名称:日本毛织会社旧址
建筑坐标:长春市人民大街1699号
开工时间:1935年12月11日
竣工时间:1936年12月10日
建造者:(日)高冈组
建筑面积:4600平方米
建筑现状:商业建筑
文保等级:长春市文物保护单位

不凡的“配角”


如果你足够细心
在有关“康德会馆”的历史照片中
一定会留意到
一座有着曲线造型的建筑

伪满时期的照片中,红色箭头下方就是这座建筑  资料图片

在伪满时期
这座建筑的所有者
是“日本毛织株式会社”

这一企业成立于1896年
总部位于日本神户
是从中国收购毛织原料
并生产毛织品的日本垄断企业
其主要业务通俗地说
就是收购羊毛等毛织原材料
用于制作士兵所穿的军服等产品

日俄战争之后
伴随着日本的侵略范围越来越大
日本对毛织原料需求日益扩大
掠夺也日益凶残

建筑的文物保护标识

1918年
“满蒙毛织会社”在沈阳成立
1936年
“日毛”又在长春成立了分公司
参与到日本侵略者
对中国资源的掠夺浪潮之中

这座建筑
则被人们称为
“日毛大厦”或“日毛大楼”
成为在中国土地上
“薅中国的羊毛”的大本营

建设中的“日毛大厦”  资料图片
由于邻近“康德会馆”、“海上会馆”
两座高大的地标
并不算高大的“日毛大厦”
在那个时代的老照片中
往往以“配角”的形式出现

建筑物属于典型的日本会社风格
建筑为四层
转弯处的弧形设计
在当时非常流行
大楼一层设计成空廊的形式
把框架暴露在建筑外侧
形成强烈的光影效果
曾被评价为是这一区域中
形式最为丰富、活泼的建筑

和这座建筑附近的
“康德会馆”“海上会馆”一样 
这座大楼的顶端
同样设计有一座塔楼

只不过
相当于南侧几座建筑的高大塔楼
它的塔楼造型更为简洁
体量也更为纤细
更像是混凝土材质的旗杆座

建成之初的“日毛大厦”  资料图片

这是一座
多用途的商业建筑

在建成之初
大楼的一层
是供日本人购物的高端百货

店内的售货员大部分为日本人

只有少部分是中国人

而这些中国店员

需要会说日语

店里经营的商品

只供应当时的日本官吏和少数的伪满高官

大楼的二层
则是办公楼
除了“日毛”之外
也对其他企业出租

热河矿业株式会社、共同火灾保险株式会社
东京火灾保险株式会社
东洋火灾保险株式会社
日立制作所、岛津制作所
锦西铁道株式会社、安奉矿业株式会社
满洲矿山株式会社、长城金矿株式会社
等诸多公司都曾在此办公

三层以上
则用于住宿使用

历史的记忆


对于今天的我们而言
相较于这座建筑的拥有者而言
这座建筑中的一个“房客”
更为我们所熟悉
那就是成立之初的“满映”

长春“老市政府”北边的这座老楼:你可能不认识它,但你一定听说过和它有关的人和事儿
1938年
一个18岁的姑娘
走进了这座建筑的二楼
就是日后名噪一时的李香兰
在回忆录中
她曾这样回忆这座建筑

1938年我加入“满映”的时候
事务所还设在
位于大同大街(今人民大街)的
“日毛大厦”二楼上
在当时
这是一座最时髦的建筑物
有面临大街林荫道上的漂亮的咖啡馆
散发着摩登的气氛

李香兰  资料图片
一个名叫王福春的银行年轻职员
也曾在这座建筑中
参与了演员招募的面试
此后,他曾担任多部影片的主角
成为红极一时的明星
据他回忆

“满映”演员养成所
招生报考地点
就在“日毛”百货店楼上

“日毛”百货店
是日本人经营的高档日用百货商店
“满映”成立初期
因暂无固定办公场所
便暂借“日毛”百货店二楼
作为临时办公地点
王福春(王启民)  资料图片
位于红旗街的“满映”新址竣工之后
“满映”也从这座建筑中迁出
曾在这座建筑中进进出出的明星们
则开启了不同的人生轨迹

红极一时的李香兰
曾出演多部粉饰日本侵略战争的电影
成了关东军推行战争政策的
“糖衣炮弹”

但在战后
她支持和参与中日友好事业
并为此作出积极贡献

王福春则认识到
“满映”实施文化侵略的本质
在当红之时
他毅然做出决定
不再继续担任演员
转而学习摄影技术
期盼有朝一日
能够拍摄中国人自己的电影

新中国成立之后
改名为“王启民”的他
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在长春电影制片厂
他先后参与拍摄了
《党的女儿》《甲午风云》《人到中年》
等近30部影片
为新中国的影史
贡献了一部部经典之作

王启民参与拍摄的《甲午风云》  资料图片

建筑的摇篮

1948年10月

长春解放之后

这座建筑

由城市建设部

长春市民用建筑设计院使用

1956年至1958年

吉林省建设厅

也曾在这里办公

80年代的长春市政府大楼(左)以及建筑设计院大楼(右)  资料图片
1958年
长春市民用建筑设计院
更名为吉林省建筑设计院

2002年
经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
整体改制为
吉林省建筑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
2012年
成为今天的“吉林省建苑设计集团”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你可能不了解这所设计院

但你一定熟悉

这所设计院设计的作品

新中国成立之初

“长春十大建筑”中的绝大多数

以及长春这座城市之中

你所熟知的许多建筑

都出自于这一设计院之手

20世纪吉林省建筑设计院部分经典建筑列表
图据吉林省建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在这座设计院
深刻地影响了
当代长春的城市风貌之时

这座建筑自身的样貌
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20世纪80年代
这一建筑顶端接建了两层
建筑顶端的塔楼
也被拆除

今日的建筑俯瞰  资料图片
几十年间
无数的人们
曾从这座建筑旁走过

不过
可能很少会有人想到
高大巍峨的“地质宫”“省宾馆”
秀美雅致的“老省图”“应化所”
……
这些我们无比熟悉的长春地标
与面前这座建筑
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今天
这座建筑依然静静地伫立在
车水马龙的人民大街旁
守望着这座城市
掀开一页页新的发展篇章
  参考资料
  房友良 《长春街路图志》
  王新英 《长春近现代史迹图志》
  长春市规划局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长春》
  李之吉 《长春近代建筑》
       吉林省建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END

作者|郭帅
编辑|邱珮峰  初审|张楠
复审|曲翱 曹淑杰  终审|陈尤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