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里的“负责任”,应该是这样的:
为了帮助落后学生,把落后学生接到自己家里,每天放学后给学生补课几小时,还给他做晚饭吃;把自己微薄的工资拿出来,给家境不好的学生买冬衣,买文具;跋山涉水几十里山路,去学生家里家访;视学生为己出,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关爱;呕心沥血工作,为学生付出一切,然后不能照顾自己的孩子老人和家人,家人或自己身染重病,如此等等。
这也是宣传中很多老师的伟大形象。
但这准确地说不叫负责任,而叫牺牲。
牺牲固然伟大,也值得歌颂和宣传,但不符合基本的人性,不是人性的常态,更不可能成为大多数老师共同的价值观。
这就好比一个月挣10万比一个月挣5000好,但大多数人都只能挣5000,用挣10万的要求去要求只能挣5000的人,是脱离实际的,不过是宣传者的自娱自乐罢了。
老司机家里上下三辈人,有十几个都是老师,他们没有一个有以上所讲的那种精神,更不是官方宣传中的“好老师”,并且他们无一不表示当老师很辛苦,如果有机会就不想当老师了。
他们没有把自己的工资拿去资助困难学生,也没有抛下自己家里的老人、孩子去关爱学生,更没有宁可自己和家人身染重病,也要坚持上课。
但他们绝大多数,都是每天认认真真备课、上课,对学生也都有一颗善良之心,都希望学生能学到东西,能成材。
他们有的刚走上讲桌,有的已经在讲桌上上了十几年,二三十年,甚至一辈子。
没有人能否认他们这些年的成绩和贡献。
这样的老师,千千万万,普普通通,是他们撑起了这个国家和民族教育的基石,如果他们称不上“负责任”,算不上“好老师”,得不到高高在上的老爷们,和社会、大众的认可,那国家和民族的教育又有什么希望?
千年以来,中国人的眼里只有一种好人,就是道德圣人。一个官员可以能力极差,没有任何政绩,甚至可以说干得非常糟糕,把治下的百姓搞得民不聊生,但只要这个官员清廉、爱民、奉献、牺牲,就是好官,就是楷模。
同样,一个老师,可以能力不行,书教得不好,但只要符合道德标准,就是好老师。
这种道德评判一切,鼓吹道德圣人的价值观,和西方尊重基本人性,以法治作为行为准则的价值观,是完全不同的,这种不同,也是中国过去几百年落后西方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近几十年来,西方尊重基本人性、以法治作为行为准则的价值观逐步在年轻一代人中普及,也是推动中国进步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
以道德评价一切,鼓吹道德圣人,一方面会压抑人性,抑制人的自由,扼杀创造力和想象力。一个老师,被学校和教育局的老爷们天天要求要提高觉悟,加强学习,并设置了各种制度规则的条条框框,来确保老师们都是高尚的,伟大的,那老师在教学中,就时时刻刻感觉到自己被控制、被约束,何谈什么教学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呢?
西方世界过去几百年的进步,根本就在于释放了人们想吃饱饭、过上好日子、追逐更多更大利益的人性。
由此,航海家才会冒险去开辟新大陆,资本家才会为了挣更多钱去发明机器。
几十年前我们为什么穷?就是因为姓资还是姓社的道德标准压制了人们吃饱饭,过好日子的欲望。
另一方面,以道德评价一切,鼓吹道德圣人,是一种弱化结果导向的价值观,让人们的关注点不在解决实际问题上。
就比如说在体制内,评价一个人好还是不好,该不该提拔,工作成绩往往是次要的,甚至是不怎么重要的,而其他比如和同事相处好不好等道德性的、主观性的东西,是主要的。
再比如说在学校里,如果学习时做出一副认真的样子,学习心得体会写得非常好,爱护学生,关心学生,和大家搞好关系,道德上符合要求就是好老师,就可以评上职称,那大家自然不会把注意力放在教学上。
说白了,结果才是终极目的,道德只是实现结果的一种方式和工具。而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本末倒置了,过度强调道德,而忽视了根本的结果。
比如说一个官员执政一方,根本目的是为了能造福一方,让当地的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如果这个官员道德标准很高,有牺牲奉献精神,就能全身心投入工作中,更有可能造福百姓。
但是,这只是必要条件中的一个,而绝对算不上是充分必要条件。
换言之,这个官员就算很有牺牲奉献精神,但能力太差,越是努力工作,恐怕对增进当地老百姓的福祉越起反作用。
光讲道德是没用的。
当然,不讲道德自然不行。一个官员对百姓没用丝毫责任心,贪腐,那他主观上就不会去想造福百姓。一个老师如果道德上有瑕疵,对学生没有任何爱护之心,那就不会用心教学生,甚至还会危害学生。
所以,过度强调道德,甚至把道德作为唯一标准,是不行的;但忽视道德也不行。于是,有一种折中的解决办法,就是法治。
法确定了一个官员,一个老师,必须要做什么,以及绝对不能做什么。
一个官员,按照法的要求,必须要发展当地的经济,改善当地的民生,解决群众面临的问题,那就实现了增进当地群众福祉的目的。
并且按照法的要求,不能贪腐,不能违规,那也确保了官员的行为不会突破底线,危害群众的利益。
一个老师,如果按照法的要求,认真上备课上课,满足教学的各种标准和要求,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那也可以实现学生成绩提升,学生成材的终极目标。
而按照法的要求,不能做任何危害学生的事情,也确保了老师行为的底线。
而按照自己所在职业的相关法的要求,做好必须做的,不做不能做的,就是负责了。
我一直认为,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就是负责任。
每个人在这个社会中,都要承担不同的角色,在家要当父亲母亲丈夫妻子,在父母那里要当子女,在朋友那里要当朋友,在领导那里要当下属,在同事那里要当同事。
每一种角色,都有必须要做的事情和一定不能做的事情。有的是有明确的法规定了的;有的是社会约定俗成的,是社会规则;有的又是自己内心确定的,是心中之法。
比如说作为一个丈夫和父亲,如果负责任,那在妻子和孩子生病时能无微不至,能为了家庭的幸福拼尽全力,能为了孩子的未来低声下气。并且,不会坦然地走进洗浴中心前面止步不前,也不会和其他异性不清不楚,也不会在孩子面前做各种有损公德的事情。
只要每个人都按照角色确定义务,做好必须做的事情,不做不能做的事情,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好人了。
考公务员,了解体制,关注老司机公众号:公务员说公考
不知道大家大学前读书的时候有没有谈过恋爱?不知道自己当时的恋爱有没有被老师管过?
我读书的时候,老师管早恋还是比较严格的,但确实没怎么管我,因为一方面我的成绩非常稳定,进步潜力全班第一,管我早恋根本没有意义。
另一方面,他也不担心我去祸祸别的好学生,因为在我们卷省山东,成绩是可以造成生殖隔离的,他对自己的学生很有信心。
前两天和一个当老师的朋友吃饭,他说自己班上有很多学生在谈恋爱,而且一点都不藏着掖着。
老师也觉得很正常。
我很诧异,问他,这不是早恋吗?现在的老师都不管这个了?
他忽然叹了一口气,说他们想谈就谈吧,别弄出人命来就行。
别说管早恋了,很多老师除了基本的教学任务,已经什么都不管了。
我说,这样子会不会有点不负责任啊。
他说,没办法啊,你想负责任,你配吗?
我刚进去的时候也觉得什么都要管,但现实是想管也管不了。
哪个来当老师的最开始没有那么一点情怀呢?选择教书这个职业多少都是有点情怀的,保护学生教导学生是老师的本能,但问题是很多时候情怀保护不了你,只会伤害你。
我也很无奈呀。是我让学生不好好学习的吗?是我让他们早恋逃课打游戏搞大肚子的吗?不是啊。
大多数老师都是盼着学生好的,你养个花花草草还希望它们能茁壮成长呢,更何况面对着一个个活生生的孩子,只要学生愿意学,你肯定是恨不得倾囊相授的。
哪怕不说打心眼里爱学生什么的,我就算是为了自己的KPI,我也希望你好好的呀。
你学习好人品好,是不是也证明了我的工作能力?
你学习稀烂天天惹事,是不是也影响我的职业生涯。
问题是,我发现我真的做不了什么啊,甚至我越努力,越起反效果。
首先是家长不配合。
以前的家长是真的完完全全把孩子托付给老师的,把孩子交给了你,就是百分百信任,要打要骂随便你。
某种意义上,这是家长让渡了孩子的管理权。
我说确实,这一点我自己就深有体会。
我小时候老被老师揍,回家和我爸说,我爸告诉我别怕,爹给你想办法,然后写了张纸条让我交给老师,还用信封包好不让我拆开。
结果我给老师以后,我被揍得更狠了。
我以为是我爸骂了老师,把老师惹火了,虽然埋怨我爸,但心里还是感激他的硬气。
很多年后我才知道,我爸写的是,我家孩子皮厚,反震力比较大,请老师以后用工具打。
他说是啊,以前老师全心全意管的前提是家长真的放权给老师,不说这种让渡对不对,但起码这个交换是等价的。
现在的家长是什么,是我孩子再怎么不对,也轮不到你来骂,更别想碰我孩子一根指头。
而且现在的学生也强势,你敢说话大声一点学生就能录下来发短视频,今天你在班上抓小偷,明天学生送你上热搜,今天你不让学生早恋,明天就校长信箱相见。
我当年也劝过一个女生不要早恋,不要浪费时间追男同学,何况那个男同学根本不喜欢她,他喜欢的是他的室友。
结果那个女生问我是不是喜欢那个男生所以才阻拦她,而且当天晚上学校贴吧里就有了X老师喜欢男生还和女同学抢男朋友的帖子。
他哽咽了一下,说第二天这个事情传到了他老婆耳朵里,他被揍得三天下不来床,说着说着还站了起来,要给我看他屁股上留的疤。
我赶紧阻止了他,说这是公共场所,你注意一点。
他平复了一下情绪,继续说:
就算能管,但我为什么要管?
现在和以前一样吗?
以前当老师,虽然也赚不了什么大钱,但起码还能有点好名声,有点社会地位,还能得到所有人的尊敬。
现在啥也没有,我总要图点啥吧?
无私的另一面就是无我,你让我无我,你能给我啥呢?
名和利总得有一项吧,物质和精神你总得给一样吧。
总不能你对我提要求的时候我就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和你要待遇的时候我就是个臭教书的,你不干有的是人干吧?
我理解大家对老师态度的变化,70后、80后那一代,社会上读过书的人少,老师就是最有文化的,很多家长都没什么见识,只能全心全意相信老师。
现在很多父母自己就是高学历,虽然自己没时间没心情陪小孩管小孩,但他们有心情对老师指指点点呀。
家长的学历吊打老师,赚的钱远多于老师,不能尊重老师甚至看不上老师都很正常,我可以理解。
没关系嘛,那大家就当正常的商业交易来看,我拿多少钱就干多少活,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行了吧。
而且别以为我们就很轻松,就算不管学生也不当班主任,一样累得要死。
一个普通的科任老师,每天都要备课、上课、改作业,每周都要开会、参加学习培训、写反思,带毕业班的老师直接一周上七天课。
以前的老师管学生,那都是挤出来的时间精力,代价就是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孩子完全顾不上,对得起所有人就是对不起自己的家人。
刨除了一切职业光环后,“老师”本质上就是一份工作而已。
你上班是为了什么,我当老师就是为了什么。
无非是个人利益最大化,是工资、晋升、福利、待遇、事业发展。
既然是工作,是职场,那我们就要讲付出和回报,风险和收益了。
先说风险,现在管学生的风险是非常大的。
以前的老师会管早恋,敢下手。
但现在你让我棒打鸳鸯,我是真不敢。
我要是拆散了一对学生情侣,里面有人情绪一上头,家长能饶得了我?
还不如直接不管,就算你们之间闹分手,出了啥事,那也和我没直接关系,但你们俩之间的事,我是真没办法知道。
以前的老师会拖堂,会在下课后把基础弱的学生留下来一个个监督他们写作业和讲题。
但现在我要是这么干,是不是马上可以被说课后补习?
就算一分钱没收,我也得脱一层皮。
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
那我还管个屁,我又不是贱得慌。
我直接到点下班火速回家,多陪陪自己的老婆孩子不好吗?
前两年那个新闻你还记得吧,家长让小孩假装吐血,说是被学校老师打吐血的。
不管都可能惹火烧身,我管了还有安生日子吗?
你不信任我,不尊重我,甚至觉得我要害你家孩子,把我当贼一样防。
没关系,我理解你的心情,咱们互相理解,我就当一份普通工作来干。
孩子愿意学,主动学,我就倾囊相授,师生一场没有缘分也有情分;
你不愿意学,我也不逼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感谢你给别人让出了机会。
现在我发现学生谈恋爱,我只会好心告诫他们做好措施,但棒打鸳鸯告家长这种事情,我是不做了;
这样我轻松,你也愉快,至于你以后是不是要去送外卖,我只能说毕竟师生一场,到时候我会记得给你五星好评。
不然我还能说什么呢,理解尊重祝福?
说完风险再说收益,我管了以后也是真的没什么收益。
对,也许你能多学一点,高考分数能高一点,但这和我有什么关系呢。
你又不是我的孩子,说难听点,我自己也有孩子啊。
遇到不想学的不要紧,我省出时间多教教自己孩子,以后卷死你们不好吗?
你学习好了能让我多赚点钱吗?也不行啊。
虽然奖金和教学成绩挂钩,但大头是高考上了一本的人数和上了600分的人数。
和那些所有科目加起来都不知道能不能有三百分的学生,真的没啥关系。
你知道管他们有多心累吗?一个高三马上要高考的学生,来问你一些高一数学第一节课就应该学的东西。
而且你以为他们漏掉的是高中三年吗?不,是过去的十几年。
有给这些基础约等于零的学生提分的精力和心血,还不如抽时间备考一下非全研究生或者其他含金量高点的考试,给自己混点人才补贴,那个才实在一点。
你要有考清北的本事,肯定有足够的自制力,我不用管你,你也能学好,说不定你还能给我一些启发。
别以为管学生很容易,几句鸡汤就能换来一个高考状元,那都是电影里骗人的。
这个世界上的好学生都是相似的,但坏学生各有各的坏。
背后的原因有的是天生注意力不集中,有的是基础没打好,有的是生活不顺利,有的是父母不上心,甚至还有家长以身作则带着小孩搞事的情况,各种问题方方面面。
所谓的“管”,可不是耍嘴皮子就能搞定的事。
就算我愿意不计成本的投入,隔三岔五叫你去办公室,和你讲道理,谈人生,从教室窗户外面探出头抓你有没有在看小说有没有认真听课,那又怎么样呢?
一个是不一定有用,毕竟我也不能体罚你对不对。
很多学生你和他讲道理是讲不清的,因为他没痛过,他就是不懂。
另一个,就算我成功拉你上岸,我觉得自己是挽救了你,但你不一定会感谢我。
你可能还觉得我是个控制欲旺盛的变态狂,还要在背后给我起外号。
我想尽办法对你好,结果你不一定领情,给我自己弄了一堆精神内耗,我有病吗我。
有限的精力一定是留给愿意学的学生。
我说也不一定吧,学生虽然嘴上讨厌管他们的老师,心底还是知道谁真正对他们好的。
我高中的时候有个老师特别严格,班上同学私下里天天骂他,但现在我们每次去KTV都是给这位老师安排最漂亮的小哥哥小姐姐陪唱。
他摆摆手,说这根本不冲突,我也不是不给学生好好教啊,反而是那些爱学的,认真学的,我给人家多教一些,他们才会记得我。
多数情况下,能记得你的好的学生根本没几个,绝大多数学生和老师的关系就是毕业即路人,生死两不闻。
所以现在新一代的年轻老师,根本不多管学生,爱学的我就好好教,不爱学的我对得起我的工资就行。
反正我们现在就是每天认真备课,然后上课下课准点就行。
学生不好好学总是闹?闹呗,上报学校,通知家长,后续如何与我无关;
早恋?恋呗,不在学校里搞出人命就是双赢。
我只负责教,管不了你学不学。
做不到包教包会,但可以说尽我所能,问心无愧。
除此之外咱们一别两宽,互不相欠。
我不是你的父母,我管不了你的分数,也改不了你的命数。
我能做的就是你肯学我肯定教,你不肯学我也管不了。
没办法啊,你管,无论是学生自己,还是家长社会,甚至是你的同事领导,没一个愿意支持你。
只有你一个人,吃力不讨好,拼了命地想对另一个人的人生负责。
而对方只想问你配不配。
你不管,你抓的松,学生反而觉得你特别懂他们理解他们。
是你,你怎么选?
我问,难道就没一个老师还愿意管学生了吗?
他愣住了,忽然低下了头,有些沉闷地说:
还真有,刚才和你说的这些话,我最早其实是说给他听的。
我想劝劝他,让他不要白费功夫。因为他和我刚来的时候真的很像,我不想看他和我一样撞得头破血流。
但无论我怎么说,他就是不听。
哪怕他吃了很多亏,也还是坚持燃烧自己。
本来我觉得,识时务的聪明人已经太多了,能留下一个不愿改变的傻子,好像也挺好。
但后来我才知道,主要是因为他家里给他买了好多套房。
哎,我还是输在了起跑线上啊。
当代教师的道德枷锁,来源还真不是什么社会主义特色,它的来源是伤痕文学。
这批道德完善的教师形象,是用来推倒革命话语的武器。
教师作为知识分子的一种,在80年代前,一直也始终被认为需要自我改造,变革其内部“落后”的一面。
而80年代的“无私红烛”,则是对“知识分子的天然落后性”进行了一次声势浩大的拨乱反正。
我当年做过一阵子知识分子形象演变史的研究。
有一份往昔的参考资料正好反映了这个问题,趁这个机会和大家分享一下。
文学作品,能反映时代的潮流演变,老师这群人也不失为底层知识分子的一扇窗口。
【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教师形象演变】(节选)
(二)无私奉献的红烛形象
经过了文革的十年浩劫,知识分子们重新获得了话语权,他们创作了一批对“文革”期间所遭受的委屈和痛苦进行细致描绘的作品,塑造出了一批曾经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被人排挤、折磨,得不到公正对待,却还依旧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忠心耿耿、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教师形象。
随后1978年卢新华在《文汇报》发表了小说《伤痕》,女儿因为有一个“叛徒妈妈”,处处受人歧视,只好与家庭决裂,来到农村“上山下乡”。但是“叛徒的女儿”这样的身份却使得她在入团、工作,甚至爱情都受到了牵连。“从此,她只是把自己残存的女性的感情奉献给学校的孩子们。她平时省吃俭用,却拿出自己津贴费很大的一部分为孩子们买学习用具。晚上,还经常到孩子们家中帮助温课。”她把自己所有的爱和精力都投入到了学生身上,结局却是母亲虽然得到了平反,却早已被“四人帮”摧残得不行,在女儿赶到病床之前离开了人世……
(三)走下神坛的平凡人
改革开放之后,社会转型,人们的思想和观念也开始转变,在文学作品中,教师形象也由70年代的无私奉献的“红烛”形象,转变成为一个个普通人。他们头顶上的神圣光环开始消失,特别是80年代中后期,教师的形象开始走向世俗化,文学作品开始触及到教师作为一个平凡人的缺点和不足,有时候甚至把这些缺点用放大或夸张的手法表现出来,对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及他们的价值观念提出质疑。
1985年刘索拉作品《你别无选择》,是一部教师形象由圣人走向平凡人的分水岭小说,故事讲述的是在一个狂躁的年代里,一所音乐学院学生和老师的故事,这实际上是中国上世纪80年代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人们开始抵触遵从了多年不变的陈规陋习,也反映了在改革开放大潮下,人们的内心开始骚动。小说中的学生疯狂而开放,但是老师却沉闷而死板。贾老师否定创新、食古不化,他平时不苟言笑,唯一做的事情就是讲课。“他从不作曲,就象他从不穿新衣服,偶尔作出来的曲调也平庸无奇,就象他即使穿上件新衣服也还是深蓝涤卡中山装一样。但所有人都得承认他的教学能力,循序渐进,严谨有条,无一人可比”。他苦心钻研古典音乐,却从无创新之作。他痛恨对古典音乐知之甚少却老想创新的家伙,对学生的管理也是严格而刻板。“他呼吁全体作曲系教员要开展对学生从生活到学习的一切正统教育,不仅作品分析课绝不能沾二十世纪作品的边儿,连文学作品讲座也取消了卡夫卡”。
与贾老师形成强烈反差和鲜明对比的,是他全力以赴攻击的金老师。金老师“太不注意‘风纪’,一把年纪的人总爱穿灯芯绒猎装,劳动布的工裤,有时甚至还散发出一股法国香水的味道。以前他在上大课时总爱放一把花生米在讲台上,说几句就往嘴里扔一颗……”他讲课的风格与贾老师正好相反,懒散而随意,“在讲课时,几乎不会慷慨陈词,老是懒洋洋地弹着钢琴。如果你体会不到他手下的暗示,你就永远也不明白他讲的是什么。随便几个音符的动机他都能随意弹成各种风格的作品,但他懒得讲,有时自己一弹起来,就谁也不理了”。
这个时期的教师形象已经被褪去了那层神圣而崇高的外衣,以一个平凡人的形象展示在读者的面前。在面对改革开放,尤其是80年代中后期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多元价值观念的猛烈冲击,他们也会表现出迷茫和无所适从。
(四)丰富多彩、矛盾多元的教师形象
90年代以来,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增长以及经济、政治、教育体制改革不断进步,人们的价值观念也产生了巨大变化,开始用全新的视角关注教师的形象和教育发展。而现实生活中教师群体也因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出现了分化,这些都为作家创造教师形象提供了新的材料。在这一时期,教师的形象更加的丰富多彩。
在面对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有部分教师抵制不住各种诱惑产生了“变异”,于是就有了《桃李》中把主要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商业活动,但是上课又能理论联系实际的教授邵景文,他既是高级知识分子,又拥有商品社会人人梦寐以求的名誉、金钱、香车、美女。还出现了《老师本是老实人》中因为帮人填报高考志愿收取高额酬金而丧失了教师原有的良知的于立凡,何顿作品《恸哭》中被老婆逼着辞职下海,却因贪恋金钱与美色不愿收手,最终丧命的民办教师立根,毕飞宇作品《家里乱了》中为追求物质享受步入娱乐场所而蜕变为一个娼妓的乐果等迷失型教师。
在教师们受多元化文化冲击的情况下,小说中的教师形象出现了多元性、丰富性以及复杂性,这些类型之间又不是完全割裂的,一位教师他可能大致属于一种类型,却也可能同时具备其他类型的某些属性。
高中语文老师怒答。
这是一个有预设答案的回答,你不如直接这样问:为什么现在的老师没有职业道德了?
对于这种不怀好意的问题,我很怀疑提问者的动机,是觉得老师那块儿八毛的工资在你看来是赚得太舒服了,准备来挑起矛盾了?
在你挑事之前,你必须要清楚几件事实:
一、老师从古至今都是一份职业,一份养家糊口的职业。
老师都是人,也是父母养大的,也是拖儿带女的,他选择教师这份职业,首先的考虑一定是想养活自己,是赚钱!这是绝大多数人选择职业的理由,也是我选择当老师的理由。所以,不要对老师有太多道德绑架,OK?
有人可能会说,要赚钱,去干赚钱更多的工作啊,为什么要来当老师?
你以为我不想?如果我能写代码,懂金融,有司法证书、注会证书,我会来当老师?我TM是因为别的干不了,当老师更擅长才当老师的。
二、老师是严重受到道德绑架的职业。
当了老师之后,最TM烦的就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人李商隐当初写这诗是为了歌颂爱情,才将春蚕和蜡烛人格化,怎么到了某些人口中好像老师就要把自己累死在讲台上才算兢兢业业?
我当老师的时候,神烦领导跟我讲奉献,拜托都2023年了,还跟我说奉献这一套?再说,你再说那些人才都润到别的学校、别的行业、别的国家去了!我喜欢有说话艺术的领导,更喜欢能力强的领导,什么叫能力强?能从教育局和市政府为老师们争取到更大的利益,更多的奖金,这才是好的领导,这才能真正激发老师的积极性。
说白了,你要是能发我到手20万一年(我四五线城市),那我撒开膀子给你死命干,没问题;你要是发我15万,那我兢兢业业给你干;你要是发我10万一年,我到点上课,铃响走人。
三、老师和任何职业都一样,都应该负责任。
这问题有个很有问题的潜台词,“其他行业是不需要那样负责任的”。这对吗?
这很不对,这大错特错!
任何职业都需要负责任,律师不能乱打官司,监理不能容忍豆腐渣工程,医生要有职业操守,怎么到题主这里就抓着老师使劲薅羊毛呢?
人性就是如此,都会不由自主的美化记忆。
就好像现在一堆一堆吹民国是黄金时代的,反正一张嘴随便吹就是了。
我这个人没啥优点,恰好就是记性好,而且恰好也是教育业内,也不说谁对谁错,反正我的经历记忆,和题目说的完全相反。
过去,甚至可以倒退半个世纪,毕竟我也有二手信息渠道。那时代的老师主要特点是两个,说起来一句话:很傻很天真。
业务能力思想才智,环境时代局限性,和现在的老师整体是没办法相提并论的。
但是那时候环境简单,人也单纯。犯坏最多也就是世俗私心,影响范围并不大。
当然还有一个筛选机制,大多数老师职位得来不易,一般都比较珍惜。
所以,很傻很天真。
举一个例子吧,还记得高中化学老师一本正经研究烧黄纸符表会不会引起超空间能量的流动……说人话就是招鬼的无机化学原理。
至于以前老师负责任,不负责任例子太多,我就不举反例了,负责任的个例老师,有一个现在没有的情况:那时候老师负得起责任。
举一个例子吧,学生不听话,老师上去耳刮子,把鼓膜打穿了。完后学校出点医药费,家长还拉着孩子去和老师道歉。
我就问你现在这种事有没有可能性?
您各位搜一下鼓膜穿孔刑不刑,我记不清算不算轻伤二级了。
再说一个真事。我们以前的子弟学校,以前操场都是开放的,篮球乒乓球足球让孩子玩个够。后来出事了,一个学生自己跑着摔倒了,磕破皮流血了。
家长打官司啊……扯了一年多。结果不提了,学校直接把操场用栅栏围起来,一放学大铁锁,谁都不许进。
谁负得起责任?
最后说一下现在的老师。简单说就是能力业务思想要求高了好几个档次,但是也要学会保护自己。所以有些可管可不管的地方,老师自保考虑,也就不敢管了。
你说责任在老师,还是怪家长,好像都不合适。这就是社会发展必然趋势吧。
不过借此题说一点别的。
假如,只是假如哈,家长群里面出来一个蛮不讲理的家长,各位看客作壁上观吃瓜群众的时候,我好心提醒一句:其实这种折腾的结果,最大的受害者是你们这些沉默的大多数……的孩子。
蛮不讲理的家长如果赢了,老师自然在某一个方面就竖起来一堵墙,那么你孩子需要的时候,就失去了本应有的帮助机会。
好吧,我话说明白一点,举一个假设的例子。
比如一个家长骂老师辅导作业这个不好那个不对,搞得很晚也不主动给孩子管饭,然后给我亲自送回来,竟然恬不知耻说“我还要接我孩子”,不要脸!人民教师,就光管自己孩子!
不啦不啦不啦……
没人站出来替老师说话。那过几天老师停止给所有落后同学补课,你怪谁?
然后比如我是保持沉默的家长,我孩子需要补课,老师说:对不起,水平不够,教不了。我怎么办?又去教育局投诉?
也对,这老师也确实恬不知耻,我听说她竟然晚上在家给自己孩子讲题,对得起良心吗?
这老师真的没有责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