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换个思路,在南阳能挣到钱不也是本事吗,干嘛纠结在那花的问题呢。
如果在那挣钱在那里花,那不就退回到古代的小农经济状态了。如果每个地区都想发展自己的文旅项目,把自己人留住,把别的地区人吸引过来,那文旅项目必然过剩。这些年因为盲目投资报废的文旅还少吗?地方城投背了多少债心里没数吗?襄阳华侨城也是投巨资兴建的,投资目的就是让外地人过来消费,如果按书记思路,那华侨城亏损是必然的,这笔钱不就浪费了。
我觉得吧,在那花钱是老百姓的自由,让老百姓挣到钱才是地方政府最应该关心的事。
那一年 襄阳引进了华侨城项目
那一年 南阳引进了水能源青年汽车项目
能做到“南阳挣钱襄阳花”就不错了。
查了一下,南阳市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是36182元[1],襄阳市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是41214元[2]。如果网上的这个第三方数据库的数据没错。看起来,南阳挣钱似乎比襄阳困难不少。
这位市长的讲话,目的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和发展文旅文创产业”。但在我看来,发展文旅文创产业是要有基础的。当地是否有旅游资源?除了那个争议巨大的我路过没进去过的卧龙岗还有什么?当地的交通是否方便?本地及周边游客能支撑起多大的市场?
没有这些前提,发展文旅文创产业,把水司楼盖起来了,市长也许能有政绩了,可会有市场吗?
与其费尽心思招商引资,喊大力发展文旅文创的口号。不如务点实,先服务好春节返乡的南阳老乡们。
让他们全国各地挣钱,回到南阳花。
简单说一是欢迎游子归乡探亲,二是做好相应的吃喝玩乐服务业。
三还可以鼓励游子返乡购房,为父母购置改善性养老房。
近来,湖北襄阳市华侨城奇幻度假区写了一封公开信,信上提到,超3万名南阳朋友,跨越138公里赶赴襄阳,在该景区漫天绚丽的烟火中,共同迎接2023年的到来……
烟火散去,由这封公开信荡起的涟漪,却渐渐进入了公众视野,撑开了事关“城市竞合”的话题天空,当网友们揶揄“南阳挣钱襄阳花”后,南阳市委书记朱是西的一句话被拱上热搜:“这件事对我刺激很大。”
其实,这封信还写道:南阳与襄阳,山水相连、风俗相近、人文相亲,本就是一家人,一家亲。
话说得没错,南阳和襄阳本就在一个地理单元——南襄盆地,人文历史有着绵密而深厚的交叠。历史上,王朝政治的行政区划,在基于山川形便的原则之上,还要讲究犬牙交错,防范地方割据自雄。南阳和襄阳便是此中实例,两地同气连枝,没有大山阻隔,却长期分属两省。
这一治理惯性形成的行政界山,直到今天还广泛存在,远不止于南阳襄阳。
好在,人们的生活交游和商业流通,永远遵循着时空上的近便性,弥合着人为界线造成的割裂,跨市交游、跨省消费,谁会care那条线?!
以现代城市群的视角来看,南阳襄阳两市中心城区相距仅138公里,高铁不到1小时,开车不到两小时,一定意义上已经同城化,当日往返休闲和旅游,也便成为了生活选项。
可见,交通设施直接影响消费选择。随着高铁开通,区域空间“变小”了,消费半径变大了,城市群变成一个大商圈,如果本地缺乏“我想要的”,自然会搭上高铁去往周边。这也给很多城市提了个醒,在高铁时代,资源要素的溢出也同样快捷,这已为无数案例所证实。
或许正是这些背景,才让朱是西书记顿生“耻感”,其佐证了南阳市服务业和文旅文创业落后于邻市。因此,朱是西号召南阳的党政官员全面吹响“冲锋号”,坚定信心拼上去、团结奋斗拼上去、大干快上拼上去、凝心聚力拼上去……
“一号四拼”,催人奋进,这番知耻之言,或许更应该理解为激励和打气,但“大干快上”则大可不必。
换一个角度看,南阳挣钱襄阳花,其实没毛病。
华侨城奇幻度假区作为一个大型文旅项目,其辐射范围本就涵盖周边城市的人口,迪斯尼和环球影城在投资时,区域辐射范围也是重要考量。交通连接起来的城市群和都市圈,带来了人们跨区域消费,这是大势,不可阻挡。
人的消费需求是万般多样的,一个城市容器再大再炫,也难以安放人们对“远方”的想象,城市间互通有无,才有了今日的商业网络和畅游天下,而城市之间的连接与联结,又往往会激发出巨大的能量,让市民乐活,让城市焕新。
基于中国的地方治理现实,相邻两个城市要跨省实现产业合作,其协调难度会放大数倍,而在文旅产业上的互联互通,却很容易实现“1+1>2”的效应。
今年7月,南阳市党政考察团曾在襄阳召开合作发展交流座谈会,签订两市加强交通基础建设一体化发展合作框架协议。可见,两市作为河南和湖北的省域副中心城市,联结起来开展文旅合作,已经在各自的发展战略之中了。
在这一层面上,文旅消费的近便性原则同样会发挥作用,南襄盆地的山水一体和人文一脉,分开来各自为战,连起来各有补充,深入合作起来,不仅可以为对方注入新的活力,也让南阳襄阳成为同一个旅游目的地,建成统一的文旅大IP。
因此,以开放的心态看待旅游大市场,就不应紧盯本地游客——也盯不住。
南阳挣钱襄阳花,没毛病;襄阳挣钱南阳花,也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