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言联璧》云:’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详是处事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洒脱是养心第一法。’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世间玄机,常在两极转化之间——月满则亏,器盈则覆,弓张则折。

万卷兴衰故事,或见盛极而衰,或睹否极泰来。

遍观青史,真智者未必无为,但必知’亢龙有悔,潜龙勿用’的易理。

细品《处世四维鉴》,句句皆藏’谦-静-敛-退’的生存哲学——君子以谦卑避祸端,贤者以静气破迷局,庶民亦能韬光养晦终得善果。

今择四事,以警世人。

01

谦而退者全:曾国藩的’求阙斋’

《清史稿》载: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后,自请裁撤湘军,书房更名’求阙斋’。亲友不解,其答:’人生当求缺,满招损也。’后位极人臣而得善终。

何谓真谦?

真谦非虚伪,乃’地低成海,人低成王’的通达。

年羹尧恃功狂傲终遭诛戮,曾文正功成身退荫及子孙。左宗棠叹曰:’涤生(曾国藩)之智,正在知进知退。’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02

静而安者明:王阳明的’龙场悟道’

《明史》记:王守仁贬谪龙场驿,面对瘴疠绝境,日坐石棺冥想。夜半忽呼:’圣人之道,吾性自足!’遂创心学,终成三不朽。

何谓真静?

真静非枯寂,乃’万物静观皆自得’的澄明。

严嵩躁进揽权遗臭万年,阳明静处参玄光照千秋。黄宗羲评曰:’龙场一悟,如雷霆破暗。’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03

敛而藏者久:范蠡的’三散千金’

《史记·货殖列传》载:范蠡助勾践灭吴后,隐姓埋名至齐。三致千金而三散之,自谓:’久受尊名不祥。’后得’陶朱公’美誉。

何谓真敛?

真敛非吝啬,乃’揣而锐之,不可长保’的清醒。

文种贪恋权位终被赐死,少伯(范蠡)急流勇退逍遥江湖。司马迁赞曰:’范蠡三徙,成名于天下。’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04

退而进者成:李泌的’白衣宰相’

《资治通鉴·唐纪》记:李泌历仕四朝,五次归隐。代宗强召,其着白衣入朝:’陛下待以宾友,则贵于宰相矣。’终成中唐砥柱。

《菜根谭》有训:’躁极则昏,静极则明;傲极则危,敛极则安。’

何谓真退?

真退非畏缩,乃’后其身而身先’的迂回。

杨国忠争权身死马嵬坡,李长源(李泌)避位名垂凌烟阁。胡三省注曰:’泌之进退,皆契至道。’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结语

《处世四维鉴》箴言:’谦可避锋芒,静可生慧光,敛可蓄势能,退可开新天。’

四法之用,不在形迹之异,而在心法之妙——

文正以谦全其身,阳明以静开其智,朱公以敛守其富,邺侯以退成其功……

汗青历历,成败的法则千年如契:

谦不极,

退不早;

静不彻,

安不固;

敛不尽,

藏不密;

退不远,

进不达。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张廷玉修史尤重’盛极必衰’之律,正是告诫来者:

真正的周全,

不在乘胜追击,

而在见好就收;

终极的明哲,

不关显隐之形,

系于进退之度。

今人观史,当悟:

欲得全,

先学谦;

欲得明,

先修静;

欲得久,

先懂敛;

欲得成,

先善退。

恰如《周易》所示:’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

#历史##文学创作大会##头条深一度##菜根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