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话题
盐为百味之首,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品。然而高盐饮食却是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的“隐形杀手”。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2030年全国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降低20%。然而,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我国居民人均盐摄入量仍高于10克/天,远超推荐量5克/天。
为什么减盐这么难?这6大原因,可能让您不知不觉“盐”值超标!
传统饮食习惯:重口味难改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盐是必不可少的调味品,很多家庭烹饪时习惯“随手一撒”,不知不觉就放了很多盐。《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每日食盐摄入量应少于5克,但现实是,我国人均盐摄入量几乎是推荐量的2倍。
加工食品:隐形盐的“重灾区”
方便面、薯片、火腿肠、咸鱼、咸菜等,这些加工食品为了保鲜和提升口感,往往添加了大量盐分。有研究发现,中国南方居民食盐摄入量从90年代的平均8.8克/天增加到如今的10.2克/天,加工食品的流行可能是重要原因之一。
外卖和快餐:高盐的“方便陷阱”
生活节奏加快,外卖和快餐越来越受欢迎。这些食品为增加口感,往往添加大量盐和调味品,导致盐摄入过量。中国南方居民食盐摄入量增加,与更多吃外卖或在外就餐有关。
健康意识不足:看不见的“钠危机”
很多人知道盐吃多了不好,但具体危害却不清楚。中国营养学会发布的《警惕隐形钠》倡议提到,高钠饮食是全球死亡和疾病的主要饮食风险因素,但很多人在购买食品时,不关注营养成分表和配料表,导致“隐形盐”摄入超标。
烹饪习惯:任凭感觉放盐,容易过量
中式烹饪讲究“适量”,但“适量”往往意味着“凭经验”,而非精准控制。一勺酱油、半勺味精,再加上盐,一餐的钠含量可能就超标了!
调味品叠加:您以为没放盐,其实已经超标
味精、鸡精、酱油、蚝油、腐乳等调味品中都含有较多的“隐形盐”。叠加使用这些调味品,会在不知不觉中增加盐的摄入量。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做到真正的减盐呢?三大减盐策略,轻松开启低盐生活!
聪明烹饪,减盐不减味
– 采用低盐烹饪方法:多采用蒸、煮、炖等烹饪方式,少用煎、炸、炒,这样能减少烹饪过程中盐的使用。如清蒸鱼、水煮青菜等,仅在出锅时少量加盐提味。
– 巧用替代法:用柠檬汁、醋、香料、姜蒜等调味,既能替代部分盐的作用,又能增加食物风味。如做凉拌菜时,多放些醋和蒜末,少加盐也能很可口。
会挑会选,避开“隐形盐”
– 选择新鲜食材:优先选择新鲜的肉类、蔬菜、水果等,少用加工食品和腌制食品,如香肠、腊肉、咸菜等。
– 使用低钠盐:低钠盐用部分钾代替钠,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钠的摄入,同时保持一定的咸味。但肾病者慎用!
– 控制调料用量:酱油、鸡精、豆瓣酱等调味品含盐量惊人。如用了这些,就少放或不放盐。
培养习惯,轻松坚持
– 逐渐减少盐量:味觉是可以改变的,每周减少一点盐,1~2个月后,你会发现自己不再迷恋重口味。
– 少吃外卖和快餐:外卖和快餐食品往往为了保证口感,盐含量较高,尽量自己在家做饭,能更好地控制盐的使用。
– 学会看食品标签:购买加工食品时,仔细查看营养成分表,选择钠含量低的产品。同时注意配料表中盐及含钠添加剂的排位,排位越靠后,说明含量相对越低。
减盐的好处远比您想象的更多。减盐能够降低高血压、保护心脑血管、减轻肾脏负担、缓解水肿,改善味觉的敏感度,让身体更加轻松舒适,生活质量得到提升。
减盐不是剥夺美味,而是解锁更健康的饮食方式。
让我们行动起来,减盐从今天开始,助力健康中国。
本文内容经AI整理,仅供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