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蚂哥。这期我们来聊聊常州近园。
这是个藏在常州宾馆内部的小园子,如果你看腻了清末园林那种浮夸的风格,这个疏朗恬淡的园子可能会更得你心。
200年,近园“失而复得”
近园有趣的地方在园主的姓氏上,近园的前身是明万历三十二年进士、陕西布政使恽yùn厥初的宅园 “东园”。清康熙六年(1667 年),因病辞官回乡的常州武进人杨兆鲁从恽家手里买下了东园,历时五年建成近园。
上面说的恽厥初和杨兆鲁就值得来聊一聊。
让我们把时间调回西汉,司马迁写完《史记》后,由于书中对于汉高祖刘邦、汉武帝等帝王的缺点不避讳,这让公开这部书风险极高。
司马迁的外孙叫杨恽,《史记》的手稿当时就是他保存的。
之后杨恽因得罪汉宣帝被腰斩,其子为避难逃至常州毗陵,以恽为氏,世代相传。从此就有了常州恽氏。
而恽厥初就是恽氏的第六十一世孙。
恽厥初去世后,后人把园子卖给杨兆鲁,也因为杨和恽本就是一家,在血缘上是有联系的。
清同治初,近园归士绅刘云樵所有。光绪十一年(1885 年),恽氏后裔恽彦琦又以 6 万两银从刘家购得,将近园改名为 “复园”,后恽彦琦嗣子恽毓嘉又将其更名为 “静园”,俗称 “恽家花园”。
也就是说园子兜兜转转了两百年,最后又回到了恽氏家族的手里,可谓是“失而复得”了。
近园雅集
近园能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要数在康熙十一年时的近园雅集,这次雅集持续了40多天,纠集了多位清初江南文化圈的大佬。
除了园主杨兆鲁,还有三位核心人物:
恽南田(1633-1690)花鸟画家
王石谷(1632-1717)山水画家
笪重光(1623-1692)书画理论家
这三位均是清初文化界的顶级人物,其中清初六家当中的两位都来了。这里简单介绍一下清初六家,说的是清初时的六位山水画家,分别是清初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吴历、恽寿平六人,由于其中四人都姓王,所以也叫“四王吴恽”。
这其中前五人都继承了元人画风,追求写意疏朗的意境,而恽南田初期涉猎山水,后专攻没骨花卉,以”色染水晕”技法开创”常州派”。
在这一个多月的雅集中,除了诗会品茗,他们还创作了三个重要的作品。
杨兆鲁创作了《近园记》,后由恽南田誊写勒石。
王石谷画了《近园图》。
笪重光为《近园记》撰写了跋文。
这三件作品让近园的名声大噪,近园也成为了江南名园。
只可惜《近园图》没有保存下来,不过雅集期间三人合作的《竹坞幽居图》倒是成为了文人合作画的典范,曾经拍出了1897.5万的天价。
关于《近园记》和《近园图跋文》我回头会单独详细讲解,总之近园雅集不仅是一次文人聚会,更是清初江南文化的缩影。它通过书画创作、诗文唱和与哲学思辨,将园林空间升华为精神家园。
陈从周先生曾在 20 世纪 80 年代偶住常州宾馆时,发现近园的独特之处,还给予了高度赞赏:“常州近园映水一山,崖道、洞壑、蹬台,楚楚有致”。
那么近园在设计上有什么巧思呢?
一池环亭榭,疏朗见自然
近园的布局很简单,中央一池清水,水中一座小岛,建筑散落在四周,十分疏朗自然。
鉴湖
鉴湖是近园构景的核心,东有容膝居,西有秋水亭,南有天香阁得月轩,北有西野草堂。
水池近似矩形,但通过多种方式打破封闭感:
一是池中小岛将南北水道收窄,从正厅望去,水面显得无尽且深远。
二是东南角和西北角两侧的驳岸曲折蜿蜒。
尤其是西北角的驳岸搭配黄石叠砌的 “水口桥”,模拟自然河流的 “源头” 意象,暗示池水与外界水系相通。
三是池边种大树,配合倒影形成视觉的竖向延伸。
在近园大门处可拿到宣传折页,我们下面就按照折页中推荐的路线来依次介绍近园中的景物。
整体布局
建筑沿水池四周错落分布,通过曲廊、小径串联,形成 “步移景异” 的动线。这种布局既保证各建筑直面水景,又通过间距控制避免建筑对水面的压迫,营造疏朗通透的空间感。
近园的大门在西侧,我们进入园中顺时针游览。

秋水亭
秋水亭假设在池边高处,下方有暗示“引水”的山洞。亭名取自《庄子・秋水》篇,隐喻对宇宙万物的哲思。
秋季之水因降水减少、气温降低,常呈现 “水落石出”“澄澈见底” 的特征,少了夏水的奔腾、春水的激荡,更显静谧安然,亦暗含文人超脱尘世的心境。
诗词中经常用“秋水”表达淡泊的人生态度,比如李白的“秋水明落日,流光灭远山”。
西野草堂
顺游廊折向北,就来到了近园的正厅,西野草堂。
“西野” 出自《诗经》指西侧的原野,后世代指农耕隐居之所,“草堂” 就是文人隐居居所的雅称。
西野面对着“秋水”可以想见园主杨兆鲁归隐的决心。
碑廊
从草堂向东转折,十几米的廊子挂满了碑刻,这里就是碑廊,前文我说的《近园记》和《近园图跋》都在这里。
容膝斋
顺廊南行,就来到了容膝斋,西侧有侧廊,形成一个船舫的造型,所以这是一个二合一的建筑。
容膝斋取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审容膝之易安”,形容居所狭小却能安心。此处既写实(建筑小巧),又表达文人安贫乐道的精神。
明末动荡中,文人常以 “容膝” 喻指 “乱世中寻求安身立命之所”。斋名中的 “膝” 既指物理空间的狭小,也指精神上的 “退避”—— 避开朝堂倾轧,退守心灵的 “容膝” 之地。
到此,你会发现从秋水亭,到西野草堂,再到容膝斋,构成了杨兆鲁的“隐逸三部曲”,中间再以鉴湖明心见性,设计真的6。
虚舟
虚舟就是不系舟, 典出《庄子・山木》“泛若不系之舟”,比喻心境空明、无拘无束。建筑临水似舟,既写实又暗合道家 “虚静” 思想。
下面我们穿过一片山石树林,来到天香阁。
天香阁
阁前植两株金桂,中秋时节花香满园,呼应唐代宋之问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的诗意。
天香阁原是二层建筑,阁楼上四面开窗,秋桂盛开时,透过窗户可见池面浮金(桂花落瓣),香气随穿堂风流动,形成 “视觉 — 嗅觉 — 触觉” 的通感体验。
天香阁现在变成了一个展厅。
安乐窝
天香阁原本内部还有一个小书斋,名为“安乐窝”。
源自北宋理学家邵雍的隐居处 “安乐窝”,据说建筑设计上刻意低矮(仅 3 米高),墙面开小窗,窗外植芭蕉、翠竹,营造 “半隐半现” 的幽居意境,呼应诗句 “心安身自安,身安室自宽”的意境。不过改造后安乐窝已经没有了。
不过安乐窝面对的这个小庭院还在。
得月轩
从小庭院侧面,能看到一个小门,上面门额有“得月轩”。
“得月” 出自 “近水楼台先得月”。轩临池而建,为强化 “赏月” 主题,轩前池面原本种植睡莲,叶片漂浮如绿色圆毯,明月倒映时,花瓣与月影交叠,形成 “碎月满池” 的意境。
轩东的金桂花开时香气随东南风飘至轩内,与月光形成 “香月同赏”。
最后我们再看看小岛,岛的北侧有假山洞,名为垂纶洞。南侧高处有三梧亭,东侧有小石桥。
垂纶洞
“垂纶” 即垂钓,点明此处为临水垂钓之所。洞名暗含姜子牙 “渭水垂纶” 的典故,隐喻园主虽归隐仍心系天下的情怀。
洞口仅容一人低身进入,小巧幽深,洞内石壁可漏外景,可观世界之大。
三梧亭
原名:见一亭,原为一览无余之意,后在此有梧桐三株,变改为三梧亭。
三梧亭周围非常自然野趣,周围的树几乎遮掩了建筑。
石拱桥
在岛东还有一座石拱桥,据说是当年恽南田在雅集的时候设计的,桥非常小,但却是清初的遗物,为了保护小桥,今天在旁边建造了一座大一点的桥供人行走。
不过可惜园中几乎看不到一处楹联,这是文革时期遭到红卫兵冲击,匾额楹联几乎全被砸毁。园内碑刻《近园图》题跋残迹也在此时被水泥覆盖,直至修缮时才重见天日。
晚明遗风
游览完毕,给我的最大感触是,近园是少有的保存较完整且具有晚明风格的古典园林。
虽然面积不大,但没有清末建筑密集的堆砌感,空间上颇有倪瓒“荒寒疏简” 的留白之美,它以水池为中心,建筑沿池散落没有过多雕饰,完全是 “村野恬淡” 的文人意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