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文字起源研究是中华文明探源研究的重要课题。自19世纪末,甲骨文发现以来,古文字研究渐成热潮。正如中学教科书所言,甲骨文已是系统成熟的汉字,那么中国文字的起源可追溯至何时?史前时代看似随意的刻划符号是否是更古老的文字?比甲骨文早一千多年的澄湖刻符又包含着怎样的意义?
千年遗址沉为湖
澄湖,又称陈湖、沉湖,位于苏州城东南15千米,水域面积约6万亩左右,处在今吴中区、吴江区和昆山市三地交界处,是太湖平原上的一个中型湖泊。据《吴县志》记载,“陈湖,相传本邑聚所陷。”《吴郡甫里志》也称:“陈湖,相传旧本陈州,沉为湖。迄今水清浅时,底有街井、上马石等物,舟人往往见之。”这些方志旧载,似都说明澄湖底隐藏着一座古老的繁华城邑,但并未引起过多注意。直到1974年,原吴县车坊公社在澄湖西岸围湖造田,在湖水被抽干后,湖底发现大批古井,沉睡千年的神秘邑聚方才重现人间。
当年,湖水抽干后,在湖底发现大批古井,当地农民在井中挖出很多文物。南京博物院和吴县文化馆闻讯后,赶至现场进行调查发掘和文物征集。考古工作自4月持续至6月,发掘古井150余口,出土及征集的遗物1200多件,涵盖新石器时代崧泽文化、良渚文化、马桥文化以及历史时期的商周、汉晋、唐宋等时代,时间跨度长达5000年。
面对如此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我们不禁要问,兴盛了数千年的邑聚为何沦入湖底,澄湖又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呢?考古发现的古代遗存,自史前一直延续到宋代,表明这里至少在宋代以前尚未形成大规模的湖泊。
据《越绝书·吴地传》载,春秋战国时期,这里曾筑有摇城,“摇城者,吴王子居焉,后越王摇居之,稻田三百顷,在邑东南,肥沃,水绝”,吴越王室贵族们先后居此,使之成为一处重要的城邑,大量出土的印纹陶器说明了当时的繁盛情况。大约到八世纪,随着周期性气候趋暖,海平面上升,三江水流速下降,宣泄不畅,东江和娄江先后淤塞,吴淞江也日益束狭,一些洼地便开始渚水成湖。澄湖的最终形成,可能是在北宋末年至南宋早期,至南宋孝宗乾道年间(1165-1173),澄湖已被列为秀州四大湖之一。
无独有偶,2001年苏州市博物馆为配合园区二期建设,对独墅湖东北部湖底抽干水进行发掘时,同样发现了早至崧泽文化,晚到宋代的古井、灰坑等大量遗迹,文化内涵与澄湖遗址基本一致,从而佐证了澄湖、独墅湖等都是迟至宋代方才形成的湖泊。
来自古井的神秘符号
澄湖遗址的出土文物以史前陶器最具特色,这些器物以汲水器为主,形式以罐、壶类居多,可能是在汲水过程中失落井中的,因而完整者众。这许许多多的史前陶器,不乏模拟动植物形态的鸟形提梁壶、鸭形壶、猪形壶、鳖形壶、皮囊壶、葫芦罐等,充满艺术想象力。然而最为珍贵的,则是一件器表刻划有排成一列四个符号的黑皮陶鱼篓形贯耳罐。
在澄湖遗址发掘11年后,1985年《江苏吴县澄湖古井群的发掘》报告正式发表,文中显示这件刻符陶罐出土于J127中,口径8.8厘米,高12厘米,呈鱼篓形,敞口直径,鼓腹平底,带有两个贯耳,是良渚文化的典型器。但发掘报告对器表的刻划符号介绍简略,且只给出了三个符号的摹写图样,缺失了第一个符号。
考古报告发表后,引起学术界极大关注,众多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及古文字学者纷纷前来苏州观摩考察这组神秘符号。这四个符号排成一列,构成有序组合。它们已不是象形的图画,而是规整度较高的抽象符号组合,这在良渚文化是首次发现,放之全国也属罕见,因而在中国文字起源的研究中具有突出价值。它们是最早的文字吗?它们的含义又是什么呢?出土四十多年来,关于这组神秘符号的探索解读持续不断,高见新识更是层出不穷。
澄湖刻符是文字吗
目前,已发现的史前刻划符号已有相当可观的数量,广泛分布在全国各地的考古学文化中,仅良渚文化的符号总数已超过600个,这样庞大的数量无疑已具备了构成文字系统的基础条件。然而,绝大多数符号是单个出现的,多个符号连缀成组的形式屈指可数,而后者则可视作文字形成的标志。因此,1974年澄湖遗址发现的这组连续刻划的四个符号,代表了距今5300至4300年的良渚文化已产生了“组词成句的正式汉字”,比殷墟甲骨文早了一千多年。
关于这组符号的内容释读,观点众多。如李学勤先生将之释为“巫戌五俞”,读作“巫钺五偶”,意为神巫所用的五对钺;饶宗颐先生释为“冓戉五个”,为越族的表征;董楚平先生读作“方钺会矢”,意指越国会盟,是良渚先民军事会盟的记录,甚至可能是良渚古国的建国文献;王晖先生释为“(此处为下图所示的刻画符号)戉五簇”,读作“(此处为下图所示的刻画符号)越五族”,可能是古越族的来源。近来,张溯先生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结合良渚时代的社会背景,从思想信仰和社会阶层方面对四个符号的释义进行了新的解读,认为四个符号分别代表了良渚先民心中的宗教信仰和宇宙观,以及王、巫觋和族三个阶层,表达了良渚先民的社会分层观念。
2015年良渚博物院编著出版了《良渚文化刻画符号》一书,这是目前收入良渚符号最全面的材料,其中刊布了该刻符贯耳罐多角度的高清照片及刻符摹本,首次完整呈现了澄湖刻符的细致面貌。书籍编者在分析后认为,该组刻符应断为五个字符,但并未作进一步释读。
去年,中国国家博物馆曾来函,拟将澄湖刻符陶罐纳入其“古代中国”基本陈列改陈提升的充实文物目录,强调该文物有“……与文字起源有关的陶器刻符。有指事、会意和组合特征,处在文字起源的前夜,可补充进文字起源的展品之中。”这无疑代表了国家学术层面对这组刻符在中国文字起源研究中重要价值的判断。
如今,澄湖遗址重又沉于湖底,但发掘出土文物中最具代表者则陈列在吴中博物馆“考古探吴中”的展厅。借助于多媒体动画,以这件刻符陶罐为线索,畅想并重现了良渚时代的澄湖聚落:依水而居,临井而汲,茅屋草舍,豕犬相闻,竹筏泛舟,耕田渔猎,围火而歌,高坛祭祀……,还原出一幅幅文明初现时期田园牧歌般的生活场景。在动画影像熄灭的间隙,橱柜内典型陶器的模型,与出现在动画中陶器相呼应,提示观众从它们“器皿”到“文物”的时空转换,将观众从远古的穿越中带回现实。
原作者:宁振南
陈湖
虞堪(元)
渺渺洪流接具区,由来耕凿总膏腴。
沉沦为有鱼龙混,开廓岂无鸿雁俱。
好觅根源随博望,莫将清浅问麻姑。
桑田变海元如此,自泛扁舟入五湖。
陈湖夜泊
谢应芳(元)
平湖秋水清如镜,照见潘朗两鬓斑。
带箭飞来何处雁,一声哀怨入云间。
陈湖秋泛
陈基(明)
平湖秋色晓苍苍,鼓枻声传浦溆凉。
鸿雁欲来天拍水,蒹葭初老露为霜。
菊荒甫里人何在,鲈入松江兴转长。
不用临流重怀古,苇花菱叶满沧浪。
与贺美之过陈湖访陈氏昆仲再宿东明院时玉汝居京师而主僧顿公没矣因遗其徒良琛
吴宽(明)
东明院里重投宿,偶见前题一嘅然。
欹枕乱蛩如昨夜,入门高树却多年。
季方不与元方在,小朗还同大朗贤。
何处玉笙吹夫歇,山扉新月照人眠。
乙亥新正十日过陈湖二绝 其一
王鏊〔明〕
漠漠湖光隐碛沙,陈湖东畔是君家。
春来十日无人见,一树寒梅已著花。
乙亥新正十日过陈湖二绝 其二
王鏊〔明〕
年来身世总悠悠,漫作陈湖两日游。
东望烟波云万里,逝将吾道付沧洲。
过碛砂寺
沈周(明)
双幢落日倚渔汀,北下孤舟此暂停。
野客偶惊云外犬,老僧随掩石边经。
砂洲古树藤萝紫,宝殿遗基荠麦青。
今夜试留湖上枕,疏钟高浪不堪听。
清夜游过陈湖题翁时用扇
史鉴(明)
青山隐隐暮江头,月色随波荡綵舟。
水鸟双栖忽飞去,一声横笛起中流。
过陈湖赠寄周明府
杨基(元)
兰苕参差桑柘緑,细雨冈头啼布谷。
人家破产给丁夫,麦未上场蚕未熟。
无蚕催丝绵,无麦督税钱,民间此愁谁见怜,君侯为我解倒悬。
过陈湖
徐达左(明)
东望碛砂西大姚,浪花平息疾风消。
不寒不暖清游日,画桨依依谩荡摇。
泊陈湖
华幼武(明)
系艇陈湖口,茆?野趣多。
蔷薇红垓日,杨柳绿涵波。
渔风依时集,农田著处歌。
地偏苛政少,其乐更如何。
陈湖(为陈玉汝题)
徐源(明)
长日余酣后,寻清掉酒船。
进思六月赏,径作满湖莲。
晚渡陈湖还舍
陈淳(明)
小艇冲波去,将为田舍归。
平湖涵晚色,皓月吐清辉。
隔浦渔分火,沿村酒扬旗。
行行临曲水,稚子敧柴扉。
湖庄

陈淳(明)
湖庄才十亩,我意自幽深。
拂水榆垂岸,凌空竹透林。
泛陈湖
陆棠(明)
姚江风景说陈湖,此日闲游趣最多。
古木千章深远寺,轻鸥数点落晴渡。
供茶野老临沙立,罢钓渔人鼓枻歌。
但愿樊笼如脱却,何妨日月买舟过。
席墟渔火
李实(清)
席墟村畔泊渔舟,点点瑟莹映水流。
丝网半明浮白动,篷窗渐淹小红收。
妻儿笑语蒹葭夜,鸿雁飞鸣芦荻秋。
说向烟波名利客,不如高卧醉江头。
碛砂晚钟
李实(清)
碛砂古刹废何年,留得钟声诗里传。
野鹤独吟清浅月,松涛空响寂寥禅。
更无贾客移船泊,惟有残僧闭户眠。
草径元师遗塔在,萧萧蓼叶感前贤。
大姚夕照
李实(清)
姚村落照色苍黄,遥望群山搂大荒。
数缕残霞浮水面,一弯新月破溪光。
丹枫更觉流辉丽,红寺还疑射影长。
牛背笛声归去晚,天边竹树渐微茫。
摇城秋月
李实(清)
波光月影接摇城,一望长空分外明。
稻蟹出游窥夜色,草虫闲坐作秋声。
芦花断岸霜同白,杨柳荒堤水共清。
我欲题诗迎皓魄,更阑人静薄烟生。
寝浦帆归
李实(清)
蒲帆片片挂斜晖,客思苍凉寝浦归。
风里白云兼岸动,水边黄叶隔江飞。
画图杏霭移村寺,芦荻萧瑟过钓矶。
明月棹歌乡路近,不知烟雾湿人衣。
肖淀落雁
李实(清)
荻芦萧飒雁初归,云水无边野稻稀。
斜日片帆随影度,鹜暮霞孤入行飞。
阵迷午夜虚弓引,曲谱平沙妙手挥。
一幅潇湘开画本,天涯兄弟两依依。
为陈湖仲进士大父寿时尊甫新迁国博
陈子壮〔明〕
世家诚易识,同姓复难忘。诸子高阳俊,令昆大父行。
受书惟孝友,应诏自贤良。无愧公卿长,兼难元季方。
喈音元扈上,丹木峚山阳。风积天池羽,兰滋大国香。
泥金喧赐第,冠玉动名郎。少小升卿字,峥嵘祖德章。
研田逢岁近,璧水衍流长。负局偕樵斧,敲针倦钓璜。
出关为李耳,入市即韩康。元有书千卷,青窥药一囊。
如云鸠杖祝,湛露雉羹尝。驷马初过里,三鳣日到堂。
鲁公从拜后,孔父益循墙。南极衣冠气,崧高日月光。
看花逢甲子,吹律中篪簧。圣果三真授,璚音八会飏。
方诸修桂树,圆海浴扶桑。怪尔鸡窠出,儿孙乳不妨。
陈以可近岁筑室陈湖 专理农业 时以诗见寄 誇其所得 比来秋成当益乐 辄赋秋晚田家乐事十首寄之
文徵明(明)
其一
筑室姚江上,陈湖东复东。
旧谙风俗厚,近喜岁年丰。
晚醉茅柴酒,朝羹踏地菘。
村居今已习,那复念城中。
其二
甲第城中好,何如小隐家。
剪茅苫屋角,引蔓束篱笆。
社动喧村鼓,场乾响稻枷。
谁言田舍苦,随分有年华。
其三
艇子新浮水,移来傍钓矶。
新晴观穫去,薄暮汎湖归。
斜日牛眠陇,秋风犬护扉。
行边冲鸭阵,时掠野田飞。
其四
秋雨初晴后,秋风满稻畦。
笑歌村远近,烟火舍东西。
紫擘输芒蟹,黄烹啄黍鸡。
相过有田父,日日醉如泥。
其五
秋事相将尽,农勤亦告终。
风高陂水涸,霜落稻畦空。
说尹遭田父,穰年赛社公。
不妨多酿秫,今岁颇丰融。
其六
散步蒲为屩,端居衲御风。
观傩逐邻里,筑圃课儿童。
谁识佳公子,真成田舍翁。
只应吟兴在,时复走诗筒。
其七
早毕婚嫁累,便为田舍谋。
水租鱼十顷,园户竹千头。
省事官无扰,勤身岁有秋。
有时携短策,寻壑更经丘。
其八
日落山围屋,霜清水映门。
鱼虾时作市,鸡犬自成村。
新味香粳饭,常情老瓦盆。
浑家得醉饱,时事更休论。
其九
廪充官税足,岁晏乐何如。
自和田园咏,閒修种树书。
清溪照茆屋,寒雨暗村墟。
时有东邻叟,携壶慰索居。
其十
湖田半栽秫,秋至酿先成。
早办兼旬醉,聊偿一岁耕。
渊明无俗韵,子幼善秦声。
莫怪疏狂甚,相欢答太平。
碛砂寺
归有光(明)
望见石柱立,知是招提址。
莲宇已燹荡,土墙何迤逦。
淡淡远天色,梅花带寒雨。
溪回竹树交,风吹鸟雀起。
日暮湖波深,苍茫白云里。
次陈湖韵
何景福〔元〕
险扼三吴地,深涵一片天。
龙归珠宝露,鼍跃浪花圆。
谁击中流楫,思乘下濑船。
东风鼓鼙急,四顾意茫然。
甪直文学苑公众号 25.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