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王教授视点】摘要

北京智造论坛第51期活动在京举办,聚焦产教融合与科教融合产学研建设实践。产学研视点王建省教授作为主讲嘉宾之一,分享了团队在古建道桥项目、标准与科技成果评价、电影与科艺融合以及各类论坛和国际会议组织等方面的经验。此次活动作为智能制造万里行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推动新一代互联网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助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本文剖析活动内容,探讨产教融合与科教融合在智能制造领域的重要作用,以及智能制造万里行的发展成果与未来展望。

关键词

北京智造论坛;产教融合;科教融合;智能制造万里行;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一、引言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智能制造已成为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核心驱动力。北京智造论坛第51期活动以产教融合与科教融合产学研建设实践为主题,汇聚了行业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共同探讨智能制造领域的前沿问题和发展趋势。王建省教授的报告,为参会者带来了新的思路和启示,为智能制造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二、活动背景与组织架构

2.1 活动背景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一代互联网技术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日益紧密。智能制造作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典型代表,对于提高制造业的生产效率、质量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北京智造论坛作为智能制造领域的交流平台,致力于推动行业的技术创新和发展。第51期活动聚焦产教融合与科教融合产学研建设实践,旨在促进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为智能制造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2.2 组织架构

本次活动由中国通信工业协会副会长、智能制造万里行理事长张彦国主持。张彦国理事长在智能制造领域具有深厚的专业背景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他的主持为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保障。王建省教授作为主讲嘉宾,兼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水利工程分会副会长、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工程建设专委会副主任、中国电子企业协会标准与技术成果转化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等多个职务,在产学研合作方面进行过大量实践工作。

三、王建省教授产学研建设实践分享

3.1 团队古建道桥项目: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古建道桥作为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许多古建道桥面临着不同程度的损坏和安全隐患。产学研视点团队致力于古建道桥的保护与修复工作,将现代科技与传统技艺相结合,为古建道桥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团队首先对古建道桥的结构、材料和建造工艺进行深入研究。通过运用先进的检测技术和分析方法,对古建道桥的损伤程度和力学性能进行了全面评估。在某古桥的修复工程中,团队采用无损检测技术,对桥梁的内部结构进行了详细检测,发现了隐藏的裂缝和缺陷。针对这些问题,团队制定了科学合理的修复方案,采用了新型的修复材料和工艺,确保了修复后的古桥保留了原有的历史风貌,提高了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团队注重古建道桥文化的传承和弘扬。通过举办展览、讲座等活动,向公众普及古建道桥的历史文化知识,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团队积极探索古建道桥与现代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的融合发展模式,为古建道桥的保护和利用开辟了新的途径。

3.2 标准与科技成果评价工作:推动行业规范化发展

团队积极参与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水利工程分会、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工程建设专委会、中国电子企业协会标准与技术成果转化工作委员会的标准制定和科技成果评价工作。在标准制定方面,团队深入调研行业需求,结合国内外先进经验,组织行业专家制定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标准。在水利工程领域,制定了关于水资源保护、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等方面的标准,为行业的规范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科技成果评价方面,教授团队秉持客观、公正、科学的原则,组织对各类科技成果进行严格评价。他们组织行业专家对科技成果的技术水平、创新性、实用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为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提供参考依据。通过科技成果评价,优秀的技术成果能够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和应用,加速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某企业研发的新型水利工程技术,经过教授团队的评价,被认定为具有国内领先水平,为企业产品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了支持。

3.3 电影与科艺大讲堂:跨界融合的创新探索

电影与科艺大讲堂是教授团队开展的一项特色活动,旨在促进电影艺术与科学技术的跨界融合。在智能制造领域,大讲堂关注电影制作中的科技应用,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在电影特效、拍摄等方面的应用。通过举办讲座、研讨会等活动,让观众了解智能制造技术在电影创作中的重要作用,为电影产业和智能制造产业的合作搭建桥梁。

在某次大讲堂活动中,邀请了电影导演和科技专家共同探讨虚拟现实技术在电影制作中的应用。导演分享了如何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打造逼真的电影场景,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科技专家介绍了虚拟现实技术的原理和发展趋势,为电影创作者提供了技术思路。大讲堂鼓励电影创作者将智能制造理念融入电影作品中,通过电影的影响力传播智能制造知识,提高公众对智能制造的认知和兴趣。

3.4 论坛与国际会议组织:搭建交流合作的平台

教授团队组织了多种主题的论坛和国际会议,为行业内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提供了交流合作的平台。这些论坛和会议涵盖了智能制造技术、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建设创新等多个领域,深入探讨行业发展的热点问题和前沿技术。

在智能制造技术论坛上,专家们就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讨论。他们分享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为企业提供了技术创新的思路和方向。某企业代表介绍了如何利用大数据分析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论坛和会议设置了项目对接环节,促进了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许多企业通过论坛和会议达成合作意向,共同开展智能制造项目的研发和应用。

在国际会议方面,教授团队积极组织参与国际智能制造会议,邀请国际知名专家和企业代表参会,介绍国外先进的智能制造技术和经验。通过与国际专家的交流和合作,企业可以及时了解国际前沿技术和发展趋势,促进自身技术的引进和吸收。国际会议提升了我国在国际智能制造领域的影响力,为我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提供了机遇。

四、智能制造万里行: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力量

4.1 活动背景与目标定位

“智能制造万里行”活动是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司、信软司、装备司相关司局领导下,由中国通信工业协会两化融合委员会联合各地市开展的。其目标是推动新一代互联网技术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倡导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促进制造业企业了解和应用智能制造技术,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方向转型升级。

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注重将政策引导、技术推广和企业需求相结合。一方面,向企业宣传国家和地方有关智能制造的政策措施,帮助企业了解政策导向和支持重点;另一方面,组织专家团队深入企业,为企业提供智能制造技术咨询和解决方案,帮助企业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问题。在某地的活动中,专家团队针对当地制造业企业的特点,制定了个性化的智能制造转型方案,得到了企业的广泛认可。

4.2 发展历程与成效展示

自2016年以来,“智能制造万里行”活动面向全国开展,已经举办了100多场对接活动。这些活动连接了10000多家制造企业和3000多家服务商,为企业之间、企业与服务商之间的合作搭建了桥梁。

在活动初期,主要以政策宣讲和技术展示为主,帮助企业了解智能制造的基本概念和发展趋势。随着活动的深入开展,逐渐增加了企业对接、项目合作等环节,促进了智能制造技术的实际应用和产业化发展。在某次对接活动中,一家传统制造企业与一家智能制造服务商达成了合作协议,共同开展智能制造生产线改造项目。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企业的生产效率提高了30%以上,产品质量也得到了显著提升。活动的开展推动了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形成了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智能制造企业和产业集群。

4.3 线上平台建设与未来展望

2020年以来,“智能制造万里行”在抖音、B站等平台开设官方账号,粉丝破百万。线上平台的开设为活动的推广和传播提供了新的渠道,通过发布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向更广泛的受众传播智能制造知识和理念。

未来,“智能制造万里行”将以工业短视频赋能新型工业化为主线,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用工业互联网的方式,全面推进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具体规划包括:一是制作高质量的工业短视频,展示智能制造技术的应用案例和成功经验,激发企业的数字化转型热情。制作系列短视频介绍智能制造企业在生产管理、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创新做法,供其他企业学习借鉴。二是利用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企业之间的数据共享和协同创新。通过建立智能制造产业联盟,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推动企业之间的技术合作和资源共享。三是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培养更多适应智能制造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开展智能制造领域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技能水平。

五、产教融合与科教融合在智能制造中的价值体现

5.1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产教融合与科教融合为智能制造领域的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模式。高校与企业、科研机构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将企业的实际需求和科研成果融入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能够参与企业的实际项目,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授团队与高校合作开展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企业的需求定制培养方案。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参与企业的实际项目开发,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工作,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通过产学研合作,高校邀请企业专家和科研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为学生传授最新的行业知识和实践经验。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的学生更符合企业的实际需求,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5.2 科技创新协同推进

产教融合与科教融合促进了智能制造领域的科技创新。高校和科研机构拥有丰富的科研资源和创新能力,企业则具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实践经验。通过合作,双方可以优势互补,共同开展科研项目,攻克智能制造领域的关键技术难题。

北京智造论坛第51期:产教融合与科教融合,共探智能制造新路径

在“智能制造万里行”活动中,高校与企业合作开展的智能制造装备研发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果。高校的科研团队负责技术研发,企业的工程团队负责产品化和产业化。双方密切合作,成功研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制造装备,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变。某高校研发的一项智能制造技术,通过与企业的合作,成功应用于企业的生产线上,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5.3 产业发展生态构建

产教融合与科教融合推动了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生态构建。通过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和技术支持。活动促进了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形成了产业集群效应,推动了产业链的完善和升级。

“智能制造万里行”活动连接了大量的制造企业和服务商,促进了企业之间的技术合作和资源共享。形成了智能制造产业生态圈,在这个生态圈中,企业之间相互协作、相互支持,共同推动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此外,活动还吸引了金融机构、投资机构等的关注,为产业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金融机构可以根据企业的需求,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帮助企业解决资金难题。

六、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6.1 面临的挑战

在智能制造万里行的推进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首先,产教融合与科教融合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机制还不够完善,存在信息不对称、合作不紧密等问题。高校的研究成果与企业实际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导致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

其次,智能制造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部分企业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尤其是中小企业。智能制造设备的购置、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等方面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而中小企业往往融资渠道有限,难以承担高额的费用。

智能制造领域的人才短缺问题仍然较为突出,尤其是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随着智能制造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对这类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但目前市场上相关人才供给不足。

6.2 应对策略

针对这些挑战,需要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一是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完善产教融合与科教融合的政策体系,建立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的长效合作机制。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对参与产教融合和科教融合的企业和高校给予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支持。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促进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合作。

二是加大对智能制造技术研发和应用的资金投入,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智能制造企业的信贷支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智能制造产业发展。设立智能制造产业发展基金,为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提供资金支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企业开展智能制造项目。

三是加强人才培养,高校和企业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加强实践教学和职业素养培养,培养更多适应智能制造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开展智能制造领域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技能水平。鼓励企业建立内部培训机制,为员工提供持续学习和发展的机会。

七、结论

北京智造论坛第51期活动作为智能制造万里行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王建省教授的报告,展示了产教融合与科教融合在产学研建设实践中的成果。“智能制造万里行”活动在推动新一代互联网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促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要清醒地认识到面临的挑战,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通过加强政策引导、加大资金投入、加强人才培养等措施,推动产教融合与科教融合不断深入,为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智能制造产业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在全球制造业竞争中占据重要地位。让我们携手共进,在智能制造的道路上砥砺前行,未来,智能制造万里行将继续发挥引领作用,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方向迈进,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