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浣花园研社 浣花园研社 2025年05月09日 11:14 四川

颐和园(九):宫廷戏楼的巅峰之作,德和园的设计智慧


今天接着聊颐和园,这次讲讲花了71万两银子建造的德和园。

在中国古代的宫廷深处,建筑与戏曲这两种璀璨的文化形式巧妙融合,共同构筑了一段段令人难忘的历史华章。

在颐和园,德和园戏楼宛如一颗耀眼的明珠,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熠熠生辉。

 

作为现存最大的中国古代戏楼,德和园戏楼高达21米,共三层,上、中、下各层分别叫“福台”“寿台”“禄台”。

大戏台楼板中央设有天井,当演出神话大戏的时候,演员扮的天兵天将可以从天而降,还可以通过机关布景喷水、喷火、洒雪花、制造特殊音响效果,体现逼真的特技,非常热闹。戏楼背面设有两层的扮戏楼,演员在此化妆、准备、退场。

德和园平面图,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绘制

大戏楼正对面的颐乐殿是看戏殿,共有七间,台基比戏楼的底层台基高出22厘米,这样可保证看戏者将三层戏台尽收眼底。太后的宝座就设在当中一间,颐乐殿的后面庆善堂,皇室成员看戏看累了,可以过来更衣、休息。颐乐殿东西两厢的廊是王公大臣们陪同看戏的地方,位置差一些,不过也能看得很清楚。 

在初步了解德和园的建筑后,让我们一同去探寻德和园戏楼背后那充满智慧与创意的设计历程


一、历史的呼声:大戏楼兴建的时代背景

崇庆皇太后万寿庆典图》(故宫博物院藏中的听鹂馆

听鹂馆实景图

1886年,颐和园重修工程启动。慈禧太后对戏曲痴迷,清漪园的听鹂馆戏台在战火中受损,虽计划修复,但其规模和功能无法满足慈禧太后的需求。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乐寿堂地盘样》,绘制于1887年图中展示了样式雷曾经计划在乐寿堂内修建一座戏台的草图。

虽有在乐寿堂院内添修戏台的计划,却因空间等问题方案被否决。慈禧太后对戏台的渴望愈发强烈,德和园戏楼的建设提上日程。


二、匠心的抉择:德和园戏楼的精心选址

面对慈禧太后的期望,雷廷昌知道,选址是关键一步。颐和园内,湖光山色虽美,但适合建造大型戏楼的场地却寥寥无几。

清漪园平面图局部,底图源于汪菊源《中国古代园林史》

他首先将目光投向了东宫门一带,这里是颐和园内少有的地势平坦之处。然而,玉澜堂和乐寿堂作为帝后寝宫,重修工程已接近尾声,绝无可能再承担戏楼的建设。再向北,雷廷昌的目光牢牢锁定在玉澜堂东北侧的怡春堂及其东侧的空地。 

怡春堂,曾是乾隆皇帝侍奉母亲的临时休憩之所。道光二十四年(1844 年)一场大火后,它长期处于荒废状态。雷廷昌意识到,将作为德和园戏楼的基址,不仅能赋予这片土地新的生命,更能在光绪皇帝为慈禧太后尽孝的名义下,为整个项目披上一层正当且崇高的外衣。

更重要的是,怡春堂旧址紧邻帝后寝宫,交通便利,方便慈禧太后随时前往观戏。同时,它靠近东宫门,那些被恩赐观戏的王公大臣以及园外演戏人员,也能轻松进出,而不必穿越帝后的起居空间。如此一来,既满足了慈禧太后随时享受戏曲盛宴的愿望,又巧妙地维护了宫廷的庄重与威严。


三、创意的绽放:德和园戏楼的设计华章

确定了选址,设计工作便紧锣密鼓地展开了。雷廷昌深知,德和园戏楼不仅要满足慈禧太后观看戏曲的需求,还要在建筑形式和功能布局上达到完美的融合。 

(一)以圆明园清音阁为蓝本,开启设计征程

清宫历史上,曾有四座三层戏楼,他们分别是:

崇庆皇太后万寿庆典图》(故宫博物院藏中的寿安宫三层戏楼

寿安宫三层戏楼:乾隆十六年(1751年),为庆祝崇庆皇太后六十岁生日,临时搭台庆贺。10年后崇庆皇太后七旬寿典,正式建成三层戏楼。自崇庆皇太后去世,戏台闲置,于嘉庆初年拆除。

避暑山庄清音阁戏楼旧照

避暑山庄清音阁戏楼:乾隆二十年(1755年),热河避暑山庄东宫区域建成三层大戏楼清音阁,1933年毁于日军战火。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圆明园同乐园清音阁立样》 

圆明园清音阁戏楼: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圆明园同乐园内建成三层大戏楼,也叫清音阁,后被英法联军烧毁。

北京颐和园(九)德和园

紫禁城畅音阁戏楼: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紫禁城宁寿宫建成三层大戏楼——畅音阁。

同乐园清音阁烫样,图营造学社旧照

同治十二年(1873 年),清廷计划修复圆明园。

雷廷昌曾协助父亲雷思起完成了圆明园同乐园清音阁戏楼的勘察设计,完成了图纸和烫样,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为他设计德和园戏楼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德和园第一版方案平面图,底图——《样式雷图档》(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不过德和园的基址与同乐园有所不同,场地总面宽约 56 米,是同乐园院落总面宽的 1.5 倍左右。在第一版方案中,雷廷昌巧妙地将核心的观演院落进行等比放大,以适应新的场地规模。

同时,考虑到新场地周边均为单层建筑,且与之间距相对较小,他将看东西看戏廊由原来的两层改为单层,使其与周边环境和谐共生。

而对于戏台部分,他直接沿用了清音阁的规制,既保证了演出效果,又有效减少了设计工作量。

(二)优化扮戏楼,满足戏曲艺术的新需求

随着清代连台剧本和三层戏台的兴起,戏曲表演逐渐融合了西方的 “写实”元素,对道具的逼真度和演员的数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清音阁扮戏楼空间已无法满足这些新的需求。雷廷昌敏锐地察觉到这一变化,对扮戏楼进行了大胆的改造。

德和园第二版方案大戏台及扮戏楼部分平面,底图——《样式雷图档》(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在第二版方案中,他将扮戏楼的面宽增大。前卷面阔保持三间,而后卷面阔则扩大为五间,形成了一个 “凸” 字型的布局。这样的设计,不仅为演员提供了更充裕的化妆和准备空间,还为道具的存放和管理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三)重塑看戏殿,打造完美的观演空间

在德和园的设计中,看戏殿无疑是整个建筑群的灵魂所在。它是慈禧太后及皇室成员观戏的主要场所,其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观演体验的优劣。

最初的两版方案中,雷廷昌延续了同乐园两层看戏殿的设计思路,并将其按比例放大。然而,放大后的建筑与戏台之间的空间关系却显得极不和谐。

德和园烫样,故宫博物院藏

看戏殿的檐口高度高出戏台一大截,使得整个空间失去了应有的平衡与美感。同时,由于场地宽度增加,看戏殿与两侧看戏廊的距离过大,导致看戏殿的体量在视觉上显得单薄,无法凸显观戏者的尊贵地位。

德和园烫样,故宫博物院藏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雷廷昌在第三版方案中进行了大胆的调整。他将看戏建筑由五开间增加至七开间,并将原本的二层设计改为单层。

德和园第三版方案看戏殿增加至七开间,底图——《样式雷图档》(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这一创新性的改动,不仅增强了庭院的围合感,还通过增加进深和檐柱加高以及设置斗栱,巧妙地提升了建筑的高度。最终,一个观演空间良好、气势恢弘的看戏殿呈现在众人眼前。它完美地契合了慈禧太后在此观看庆典戏曲的需求,同时也凸显了她至高无上的地位。

(四)调整大门位置,凸显大戏台的雄伟气势

德和园的戏台,作为整个建筑群的核心,其雄伟气势必须得到充分的彰显。在早期的方案中,大门与扮戏楼之间的距离过于局促,不仅限制了建筑的展示效果,还使得整个空间显得逼仄。

德和园第四版方案扮戏楼与大门部分平面,底图——《样式雷图档》(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在第四版方案中,雷廷昌对大门位置进行了精心的调整。大门及两山群房向南边移动,使得大门与扮戏楼的距离增大至 11 米左右。这一巧妙的改动,让扮戏楼的台基得以加高,建筑的整体形象变得更加雄伟壮观。

 德和园大戏楼屏门 

同时,大门与扮戏楼之间新增了屏门,形成了欲扬先抑的空间效果,为进入德和园的观众营造出一种渐入佳境的仪式感。 


四、文化的交响:德和园戏楼的历史价值与文化意义

德和园戏楼,作为清代宫廷戏曲文化的重要载体,见证了那个时代戏曲艺术的繁荣与辉煌。它不仅是慈禧太后个人兴趣的体现,更是晚清时期宫廷文化与民间文化交融的生动写照。

在这座戏楼里,戏曲艺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发展。清宫专门设有戏曲管理机构 “升平署”,每逢节日或重要庆典,德和园内便会连台大戏不断。从谭鑫培到杨小楼,众多京剧名角在此登台献艺,他们的高亢嗓音和精湛技艺,为这座戏楼注入了永恒的艺术生命力,使其成为了中国京剧艺术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同时,德和园戏楼的建筑设计,也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高超技艺和深厚底蕴。从选址到规划,从设计到施工,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古代匠人的智慧与心血。它所体现的传承、融合、创新的设计理念,以及对多方需求的精细考量,为现代建筑设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德和园戏楼,这座历经风雨却依旧屹立的建筑瑰宝,宛如一部鲜活的历史巨著,向我们诉说着那个时代的故事。它让我们得以窥见古代宫廷生活的奢华与精致,领略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感受建筑设计的无穷智慧。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德和园戏楼将继续承载着文化与历史的记忆,等待着更多的人去发现、去品味、去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