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西贝爸 西贝带你文化旅行 2025年04月19日 20:01 北京

北京颐和园各个重要建筑的作用是什么?有哪些孩子必知知识?

1、仁寿殿–慈禧光绪朝政之所

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初名勤政殿,光绪年间重建后,改名为仁寿殿。

这里是慈禧和光绪皇帝坐朝听政、接受恭贺和接见外国使节的地方。

2、 南北九卿房–皇帝随行大臣办公地

慈禧和光绪来颐和园时,随驾官员办公、听旨、等候皇上召见的地方。清朝时期,九卿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尚书和都御史、大理寺卿、通政司使。

3、乐寿堂–慈禧太后寝宫

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最初是乾隆帝为庆祝母亲孝圣宪皇太后60大寿而建的寝宫。清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乐寿堂得以重建,并改为单层建筑,成为慈禧太后在颐和园内的寝宫。

4、玉澜堂–光绪寝宫及被软禁之地

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最初是乾隆皇帝的一处书斋,乾隆曾和大臣们在此宴饮赋诗,临湖赏景。光绪时期,为其在颐和园的寝宫,并在此接见大臣。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皇帝被慈禧太后软禁于此。

5、宜芸馆–光绪皇帝隆裕皇后寝宫

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原为皇家藏书阁,后成为光绪皇帝隆裕皇后的寝宫。从这个馆字也能看出级别不高。

隆裕其实就是慈禧用来看管光绪的,她很听话。

6、排云殿–慈禧太后最隆重祝寿之地

慈禧太后祝寿的地方。慈禧太后本来60大寿想在这里举行,但是当时正值甲午中日战争,无法举行。慈禧63岁大寿是第一次在这里举行,场面宏大,耗资巨大。

清漪园时期,是乾隆为其母祝寿修建的大报恩延寿寺,被英法联军烧掉了。

7、佛香阁–慈禧和皇帝登山拜佛之地

颐和园的主体建筑,也是标志性建筑。始建于清乾隆十六年,后毁于英法联军,于清光绪二十年完成重建。这里是慈禧太后和皇帝皇后登山拜佛的地方,阁内供奉着千手观音。 

8、四大部洲–汉、藏建筑群

根据古印度哲学观念建造的汉、藏建筑群。它包括东胜神洲、西牛货洲、南赡部洲、北俱卢洲四大部洲和八小部洲。四大部洲建筑群在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后,于光绪年间和1980年进行了修缮,恢复了原貌。

四大部洲是乾隆帝以宗教怀柔边疆、融合汉藏文化的象征。

9、长廊–最长的皇家长廊

东起邀月门,西至石丈亭,中间穿过排云门,全长728米,共273间,有548根柱子支撑,绘有一万多幅彩画,是慈禧太后散步,欣赏湖光山色的一条画廊。

廊中含四亭:留佳(春天)/寄澜(夏天)/秋水(秋天)/清遥(冬天)。

10、十七孔桥–金光穿洞拱桥

北京颐和园建筑

又称长桥,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是连接东堤与南湖岛的石桥,也是中国皇家园林中现存最长的桥梁。长150米,由十七个券孔组成,桥栏望柱加上桥头共有五百四十四头石狮子。

从桥两端数来,桥正中的大孔正好是“九”,代表了“九五之尊”的吉意。十七孔桥是仿照卢沟桥而建。

11、画中游–绝佳的观景地

始建于清乾隆年间。1860年,画中游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时重修,但在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期间又遭到破坏。后经过多次修缮,终成今日之所见。是颐和园中一处绝佳的观景地点。 

12、谐趣园–江苏园林的复制

始建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仿照无锡市寄畅园所建。它以水景为主,布局巧妙,景点丰富,既有江南园林的婉约柔美,又有北方园林的雄浑大气。是颐和园中一处集休闲、观光、游览于一体的绝佳去处。

13、昆明湖–占全园四分之三面积

昆明湖占颐和园全园面积的四分之三,约220公顷。十七孔桥横卧湖上,湖中仿照杭州西湖的苏堤修建成西堤,湖面划分为三个大小不等的水域,分别有“南湖岛”“治镜阁岛”和“藻鉴堂岛”,形成了中国历代皇家园林“一池三山”的理水方式。

14、清晏舫–乾隆陪母放生地

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原为明朝圆静寺的放生台。清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将清晏舫烧毁。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对清晏舫进行了重建,并模仿西洋轮船式样改建西式舱楼,同时更名为“清晏舫”。

清乾隆时期,每年四月初八浴佛日,乾隆帝会陪其生母孝圣宪皇太后来清晏舫放生。

15、苏州街–皇家买卖一条街

乾隆皇帝仿苏州山塘街修建的一条买卖街,河两边有丝绸店、点心铺、鞋帽店、酒肆、茶庄等,乾隆常陪着太后乘船来此逛街,体验民间生活乐趣,店里做买卖的由宫女太监装扮。

16、听鹂馆–乾隆为母建的戏楼

清漪园时期,乾隆为其母修建的小戏楼,乾隆曾在听鹂馆亲自登台为其母唱戏。慈禧太后重修听鹂馆之后,作为日常听戏及休息之处。不过听鹂馆到了后续,已经无法满足慈禧的胃口。所以兴建了德和园。

17、德和园–慈禧太后听戏的三层大戏楼

始建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历时四年,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建成,是慈禧太后为庆贺六十大寿下令修建的“豪华听戏场所”,消耗白银71万两。与紫禁城畅音阁、承德避暑山庄清音阁并称“清宫三大戏台”。

据记载,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到慈禧去世的13年间,她在此看戏达260余场,甚至临终前35天仍在观戏。

18、 西堤六桥:界湖桥、豳(bīn)风桥、玉带桥、镜桥、练桥、柳桥。

颐和园的西堤是仿照西湖苏堤而建。这六桥有很好的韵味:

界湖桥:宛如一道分水岭,划分出内外潮的界限。

豳风桥:其名取自《诗经》,仿佛能听到那古老的农耕之歌。

玉带桥:因其婉若玉带而得名,白石雕砌的桥栏,尽显古典之美。

镜桥:灵感来源于唐代诗句“落虹晴跨饮清溪”,有如彩虹般绚烂的倒影。

练桥:出自南朝谢的诗句“余霞散成绮”意境。

柳桥:以其独特的造型和柳絮飘飞的意境而著称。

19、花承阁遗址–留下了多宝琉璃塔
建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是一组庭院和佛寺混合的建筑群。乾隆皇帝为庆祝皇太后六十大寿而建造了多宝琉璃塔。1860年英法联军侵华时被焚毁。多宝琉璃塔和石碑亦因是砖石结构,得以完整保存至今。

20、六大城关–颐和园的守护

宿云檐城关:是颐和园内西部的重要门户,与万寿山东的文昌阁形成一文一武的格局,象征着文治武功、文武双全。城楼内曾供奉关帝。

宿云檐城关

通云城关:颐和园六座城关中最小的一座。在乾隆晚期,帝后游览买卖街时,都会有兵丁在通云城关站岗瞭望,防止闲杂人员进入,惊扰帝后游兴。
通云城关

寅辉城关:颐和园内仅有的一座具有山关与水关双重用途的城关。寅辉城关与通云城关共同把守苏州街的两端,确保了帝后在游览时的安全。
寅辉城关

紫气东来城关:颐和园中的一处点景建筑,还是当年园内分区防卫的据点。其名字来源于道家的一个故事,寓意吉祥降临。
紫气东来城关


千峰彩翠城关:颐和园六座城关中海拔最高的一座,也是唯一一座可以登上的城关。是通往四大部洲的必经之道。

千峰彩翠城关

文昌阁: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是颐和园内六座城关建筑中最大的一座。文昌阁是一种传统祭祀建筑,供奉文昌帝君。

(文昌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