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从北京九坛的祭祀功能、祭祀对象及时间,着重来做一下说明。
天坛祈年殿主要用于祈谷仪式(因或称作祈谷坛),祭祀的神是皇天上帝,也称昊天上帝、天皇大帝,就是民间常说的“老天爷”,是华夏文明信仰的最高神,主宰天地,历代王朝和儒教信仰中的最高神(不是我们所熟知的玉皇大地,玉帝是道教的)。
每年农历正月上辛日(即农历正月第一个辛日),明清皇帝会亲自来到祈年殿举行祈谷礼。祈求五谷丰登、风调雨顺。(清代顺治朝规定每年正月上辛日举行祈谷礼,后改为立春后上辛日。)
圜丘坛原为天地合祀的场所,后改为专祀天。祭祀对象也是皇天上帝。每年冬至日,天子向上天述职、祈求来年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同时以王室祖先配祀,强调“敬天法祖”的宗法观念。也就是说虽然和祈年殿的主祭对象一样,但侧重点不同。
地坛(方泽坛)是明清两朝皇帝祭祀“皇地祇神”(大地之神)的地方,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后土娘娘或后土神。全称“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祇”,是道教“四御”之一(与玉皇大帝并列)。同时配祀五岳、五镇、四海、四渎等自然神祇及本朝先帝皇帝。祭祀时间通常为夏至日,这一天为阳气极盛之时。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社稷安宁”。
细心的朋友会发现,在先农坛也会有祭祀五岳、五镇、四海等自然神祗的地衹坛(虽然现在已经无存,只剩一些石龛),是不是和地坛有一些冲突。其实先农坛主要还是祭农,地祇祭祀仅为附属,地衹祭祀还是以地坛为主。
日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太阳神(大明之神)的地方,逢甲、丙、戌、壬年,皇帝亲祭;其他年份或遣官代行。日坛正式成为帝王专用祭日场所始于明隆庆元年(1567年),通常祭祀时间为春分之日,祭祀在日出前进行。祈求阳光充足、雨水适时,保障农作物生长。祈求社稷安宁,避免外敌入侵与内部动荡。
月坛是明清两代皇帝在此祭祀月亮(夜明之神)的地方,同时配祀二十八宿、木火土金水五星及周天星辰。通常祭祀时间为每年秋分日(昼夜平分,象征阴阳调和)晚上亥时(21:00-23:00),在月出时举行。逢丑、辰、未、戌年,皇帝亲祭;其他年份遣武官代行。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先农神(即炎帝神农氏)的主要场所,炎帝,作为华夏民族的始祖之一,主管着农耕生产、饮食与医药。每年仲春亥日(即农历二月的亥日),皇帝率百官到先农坛祭祀先农神,祈求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祭祀后,皇帝在“一亩三分地”举行亲耕礼,象征重视农业、劝勉农事。
用于祭祀太岁神及十二月将神的场所。十二月将神分别对应十二地支,他们的名字依次是:子神、丑神、寅神、卯神、辰神、巳神、午神、未神、申神、酉神、戌神、亥神。太岁神是值岁之神,每年有一名主管当年的神来值班,称值岁天神。岁首祭祀,祈求新年吉祥。岁末祭祀,总结一年、祈福来年,也就说一年要来两次。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东经路21号。
是古代皇后祭祀蚕神嫘祖的专用场所,也体现了古代“男耕女织”的社会分工。每年春季的三月三日(季春吉巳日),皇后率妃嫔、公主、命妇及女官参与祭祀。祈求蚕神保佑桑叶茂盛、蚕茧丰收,确保丝绸生产原料充足。通过蚕桑丰收,保障百姓衣着需求,促进社会稳定。
古代皇帝在社稷坛祭祀的是“社神”(土地神)和“稷神”(谷物神),核心祈求是“五谷丰登、国泰民安”。每年农历二月(仲春)和八月(仲秋)的上戊日,皇帝会进行亲祭,参与人员包括宗室王公、文武百官。也是一年进行2次。与太岁坛一样。
这里有个混淆点,地坛的大地之神和这里的土地神是一回事吗?大地之神是后土娘娘,为大地之母,主宰大地山川、万物生长与消亡。与玉皇大帝齐名。“社神”又称“土地公”“福德正神”,是古代传说中掌管一方土地的正神。为民间信仰中的低级神祇,地位相对较低。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西长安街天安门西侧(中山公园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