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塔”的简介

在古塔的发展演化过程中,除楼阁式、亭阁式、密檐式、覆钵式、金刚宝座式等常见的形制外,还有一些多种形制混合建造的塔,有的是将楼阁式塔与覆钵式塔相结合,有的是将密檐式塔与覆钵式塔相结合,这些组合式塔结合了多种形制塔的特征,造型独特美观,不但丰富了塔的类型,也体现了塔这种古老建筑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具有很强的艺术欣赏价值。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座组合式塔——云居寺北塔

云居寺北塔又名罗汉塔,是一座具有辽代建筑风格的砖塔,因塔身上原来涂有一层红色颜料,所以也俗称为“红塔”。云居寺北塔是北京地区最大的组合式塔,集覆钵式、楼阁式和金刚宝座式为一体,上部宝顶相轮如钟形,中部覆钵体如鼓形,下部呈楼阁形,因其独特的建筑结构,也被老百姓俗称为“钟鼓楼”式佛塔。

02“看”塔的档案

1、名称:云居寺北塔

2、位置:北京市房山区大石窝镇水头村云居寺内

3、建造年代辽代

4、塔的类型:组合式塔

03“听”塔的讲述

 千年云居 古塔林立 

云居寺始建于隋末唐初,距今已有近1400的历史。寺院坐西朝东,四面环山,经历代修葺,形成五大院落,六进殿宇,占地面积70000多平方米。

云居寺复原示意图

( 图源《云居寺塔及石经》)

寺东约1.5公里处为白带山,山上常有白云如带,萦绕山腰,因远看山有白带,故称白带山。白带山上盛产莎题草,古代又名莎题山。隋唐时,此山为涿郡所辖之地,又被称为涿鹿山。山上洞中储藏千年石经,亦被称为石经山。云居寺素有“碑海塔林”之称,不仅以珍藏万千的石经闻名于世,还保存着唐朝至清朝的古塔共15座,其中唐塔7座,辽塔5座,清朝僧人的墓塔3座。1961年,房山云居寺塔及石经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04“观”塔的造型

 独特的建筑结构 

众多古塔之中,建于辽代的北塔是云居寺的标志性建筑。北塔高34.2米,砖瓦结构,是一座形制独特的组合式塔。而它的别具一格之处在于,塔的下部为两层楼阁式,上部则是覆钵式,内有磴道可攀登。这种下部如楼阁,上部为覆钵的做法,为同时代现存砖塔中的孤例。

 楼阁式塔身 

基座为双层八角形须弥座,上承平坐,平坐周边无栏杆,上建两层八角形楼阁式砖塔。楼阁式结构部分不像一般辽塔做了很多的仰莲与覆莲,塔身东西南北四个正面设有拱门,四个侧面设有隐作直棂窗,且窗的上枋与下枋均连通,构成唐宋木构常用的式样。上下檐装饰仿木构斗拱、屋檐等。塔内中空,塔心有八角形塔心柱,绕柱有砖阶可攀登。

 覆钵式塔身 

二重楼阁之上为覆钵式塔,自下而上依次为八角形须弥座、覆钵体、小须弥座、十三天(圆锥形九层相轮)和宝珠形塔顶。

唐代石塔

北塔四隅各有高3-4米左右的小石塔一座,与中央的砖塔形成金刚宝座式的布局。这四座石塔平面均为方形,塔身正面有尖拱形塔门,中空,形成一个龛洞,龛内正面浮雕佛像,塔身以上有七级石檐,外壁均有阴刻纪年。由塔的纪年可以看出,四座石塔均建于唐代,分别为景云二年王璬石浮屠(公元711年)、太极元年田义起石浮图(公元712年)、开元十年李文安石浮图(公元722年)和开元十五年郑玄泰石浮图(公元727年)。据专家考证,全国保存完整并有确切纪年的唐塔仅有二十几座,云居寺独占三分之一。其中,西北角建于景云二年的石塔也是北京现存最早的古塔。

景云二年塔

开元十年塔

开元十五年塔

太极元年塔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这四座石塔建筑年代相距不远,形制相近,塔身皆为方形,体量较小,造型简练,图案精美,保存较好。尤其是四座石塔塔身上的铭文,字迹基本清晰,内容大体完整,纪年颇为明确,对研究北京及周边地区唐代前期佛教文化、风俗、社会历史、宗教信仰等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而此类石塔上承北朝时盛行的造像碑,下启唐代开始流行的经幢,对研究我国中古时期佛教石刻建筑和艺术的发展、演变具有重要意义。四座唐塔建成后未曾移动过,由此可证,原北塔应建于唐代,后经历代修葺,成为如今的式样。

开元十年唐塔铭文

北京地区最大的组合式塔——云居寺北塔

唐塔雕刻

 伎乐砖雕 

云居寺北塔除了造型别致,塔身还雕刻有生动而精巧的伎乐砖雕。这组伎乐砖雕位于塔身底部的束腰位置,束腰每面每层分别有三个壸门,壸门内雕刻菩萨装束的伎乐天,壸门外雕刻西域胡人形象的世俗伎乐人,展现出一幅生动的辽代散乐图景。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散乐最早见于《周礼·春官》之记述:“旄人掌教,舞散乐,舞夷乐”。汉代以后散乐逐渐演变成多种民间艺术汇合的形式,另称“百戏”。唐宋以降,散乐表演的技艺更为多样。历经南北朝、隋唐一脉发展的歌舞百戏为辽代所继承,成了独具契丹特色的散乐。辽代散乐包括歌舞表演、乐队合奏等,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唐代散乐的形式,又受到宋朝杂剧、歌舞大曲等艺术形式的影响,同时还保留了本民族戏马、角抵、手伎、筑球等风俗,形式灵活多样,可在宫廷礼仪庆典、接待外使、宴飨娱乐、祭祀仪式中使用,也多用于民间的婚丧嫁娶、自娱自乐。宫廷与民间共同参与的散乐活动就是寺庙中的“行像”仪式。 

云居寺北塔束腰伎乐砖雕图像分布图

(图源《北京云居寺北塔乐器砖雕图像考述》)

《辽史·乐志》载:“散乐器:觱篥、箫、笛、笙、琵琶、五弦、箜篌、筝、方响、杖鼓、第二鼓、第三鼓、腰鼓、大鼓、鞚、拍板。”北塔上存留的伎乐砖雕虽然没有被完整保存下来,但残存的乐器图像几乎与《辽史》记载散乐所用乐器相吻合,说明在辽“因俗而治”的国策下,不同民族音乐的风格与形式得以融合、延续并发展。

 佛偈语砖 

北塔塔身的底部镶有176块佛偈语砖,砖高40cm,宽14cm,厚4cm。佛偈语砖上有一座小塔,塔身和塔基有三层莲花座,两侧有祥云,塔两侧雕刻有“法舍利塔”四个字。砖上刻有“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的法身舍利偈铭文。这首偈语出自《造塔功德经》,讲的是佛教中有关缘起的教义。

1989年政府相关部门拨专款修复北塔,修塔工程临近尾声时遇到了难题。因为距塔座一米处的佛偈语砖已脱落残缺,为使北塔修旧如旧,需重新替换镶嵌佛偈语砖。到哪里去找这百余块佛偈语砖呢?施工人员跑遍了周边几十家砖厂,但没有一家能生产出同等规格、版式和密度的佛偈语砖,修塔工程只能暂时停工。为了不耽误时间,施工人员开始修整周边的围墙。修墙需要淋灰,施工人员就在距北塔东南约10米处的地方挖了一个淋灰坑,收工前投入石灰,注满水后待第二天使用。奇怪的是,第二天早上,满满一池子水一夜之间全部流失,顺着流失的方向出现了凹陷,一直延伸到距北塔不足2米的唐太极元年小唐塔附近。施工人员在惊诧之余立即把情况报告给管理处,后经北京市文物局专家进行实地勘测,推测塔基下可能有藏宝的洞穴,于是立即着手挖掘。奇迹出现了,就在塌陷处发现了寻觅已久的辽代佛偈语砖共177块。经观察,这些砖的文字、内容、版式、规格和北塔上镶嵌的砖一模一样,北塔修缮共需176块,在补足塔砖后还剩余1块。佛偈语砖的意外发现让人不得不佩服古人埋砖以备来日再修的远见智慧和深谋远虑。

05“TA”的朋友圈

 01

 天津蓟县独乐寺塔 

天津蓟县独乐寺塔位于蓟县城关西南隅,在独乐寺正南300米处,旧称渔阳郡塔,明嘉靖十二年(1533)在塔前修建观音寺,亦称观音寺白塔,因其通体白色又俗称“白塔”。独乐寺塔建于辽统和年间,通高约30米,砖石结构,塔身平面呈八角形,由高大的束腰须弥座、八角重檐亭式塔身、覆钵体和顶部的十三天相轮构成。

白塔下部为密檐式塔,上部砌作覆钵式。塔基下部砌花岗岩石条,上部的仿木砖雕须弥座壸门内浮雕舞乐伎,刻工精细,栩栩如生。塔身南面设门,内置佛龛;东、西、北三面设砖雕假门;四个侧面凸雕碑形,上书佛教偈语。八个转角处作重层小塔。塔身上出三层砖檐,檐角系铜铎。白造型奇特,是辽塔的代表作,素有“金峰平挂西天月,玉柱直擎北塞云”之誉。

独乐寺塔砖雕

(图源《独乐寺塔壸门雕砖乐考》)

02

 辽宁朝阳双塔寺双塔

双塔位于辽宁省朝阳市朝阳县木头城子镇郑杖子村北侧半山腰。塔东边山下一块平地上原有清代建筑双塔寺,塔因此得名。双塔东西相距约23米,始建于辽代,两塔并置却形制不同,依其方位称东塔、西塔。东塔为八角形单檐空心式砖塔,西塔则为八角形三层檐塔。双塔塔身各面均有浮雕。2013年,双塔寺双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塔高约11米,塔身平面为八角形,南面砌券门,可达塔心室;北面设假门,门上有后代施彩绘佛像、火焰、香炉及三行梵文;东、西两面下部刻直棂假窗,上部砌二龛,内供佛像;另四隅面各浮雕坐佛一尊,头戴宝冠,上安宝盖,双手合十,结跏趺坐于莲台之上。塔檐以转角仿木斗承挑,撩檐椽和筒瓦、板瓦皆用青砖磨制,各面檐下眼壁上均有一尊石雕小坐佛。塔身之上置相轮。

东塔及塔身砖雕

西塔高约13米,由基座、须弥座、塔身、塔檐、塔刹五部分构成。塔身平面为八角形,中部束腰每面设一壸门,雕饰龙、狮、莲花图像,转角处雕力士像。须弥座上部以三层仰莲承托塔身,塔身亦作八角形,南面开券门,可达塔心室,门额饰缠枝花纹,另七面均于中央砌一小塔,塔顶两侧有佛龛,原供佛像,现已不存。其上为三层塔檐,均以仿木砖雕斗棋承挑瓦檐,翼角升起,角梁安装套兽,梁下风铃已无。再上为球形覆钵,覆钵上置相轮。西塔的相轮体量小于东塔,相轮与塔身的比例不及东塔协调。

西塔及塔身砖雕

栏目策划:顾   莹

文字编辑:康   蕾

参考资料:

《北京的古塔》汪建民 侯伟

《云居寺塔及石经》赵迅

《云居寺四座唐代石塔铭文的试析》孙勐

《北京云居寺北塔乐器砖雕图像考述》杨育新

《辽代砖塔形制的美学特征》赵兵兵

《独乐寺塔壸门雕砖乐考》梅鹏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