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这座拥有3000多年建城史、800多年建都史的世界著名历史文化名城,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与文化中心,曾是无数杰出人物的栖息之地。他们活跃于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科技等领域,其影响力辐射中国乃至全球,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也为北京留下了众多意义非凡的名人故居。
今天为您介绍宋庆龄故居和李大钊故居。
宋庆龄故居
宋庆龄故居坐落于北京后海北岸,其前身是末代皇帝溥仪之父载沣的王府花园,占地面积超两万平方米。新中国成立后,经周恩来总理审慎安排,在王府花园原有主体建筑西侧扩建一栋两层主楼,作为宋庆龄的居所。自1963年4月至1981年5月29日宋庆龄逝世,这里一直是她生活和工作的地方。1981年10月,此地被正式命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同志故居”,并于次年5月29日对外开放。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故居建筑风格独特,拥有主楼、南楼、瑰宝亭等17处主要建筑。1998年,对年久失修的南楼进行修缮,使南楼重焕生机,既保留历史风貌又加固结构。2007年5月29日,宋庆龄同志逝世26周年纪念日,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为北京宋庆龄故居文物奠基。文物库位于故居西侧,用于收藏、保管和展览孙中山与宋庆龄的珍贵文物。2009年5月31日,两层的宋庆龄生平展厅落成,通过照片、实物、信函、手稿等多种形式,生动展现了宋庆龄同志在不同历史时期为国家和民族做出的卓越贡献。2018年,故居进行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最大规模的保护性修缮。此次修缮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原则,仔细筛选、清洗、修补旧瓦,修复主楼、南楼等主要建筑的屋面、墙面、油饰、木结构,同时对损坏结构进行加固。该修缮工程荣获“中国文物保护示范工程”“北京建筑装饰优质工程”等奖项。

在保护与利用方面,宋庆龄故居堪称典范。故居纪念馆设有专门的管理和研究机构,拥有官方网站,举办社会大讲堂,并招募志愿者参与保护、导览、摄影等工作。文物库的建设进一步弘扬了宋庆龄精神。自对外开放以来,每年接待海内外观众20余万人次,举办国内外交流活动百余场,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与中外人文交流平台。
李大钊故居
1916年夏至1927年春,李大钊在北京度过了十年的工作与生活时光,先后居住过八个地方。1920年至1924年,他与家人居住在西城区文华胡同24号(原石驸马大街后宅胡同35号),这是他在京居住时间最长的一处居所,见证了他革命生涯的辉煌时刻。2013年,该故居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李大钊故居是一座小三合院,文物建筑占地面积约550平方米,包含北房、东西耳房及东西厢房等。在此居住期间,李大钊发表了约33万字的152篇文章,参加了120余次重要会议,包括中共“二大”“三大”及国民党“一大”,还多次赴外地开展革命活动。这里是他传播马克思主义、创建中国共产党、领导北方工人运动、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等一系列革命实践活动的重要基地。
1979年,李大钊故居被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西城区政府决定启动李大钊故居的腾退和修缮工作,同年西城区文化委员会向北京市文物局提交了修缮工程项目申报书。2006年,修缮工程正式开始,包括房屋结构加固、传统装修和油漆彩饰恢复等,屋顶改为民国时期常见的“平顶”,地面铺设青方砖,对梁木糟朽的房间进行落架大修。同时,实施综合配套工程,如翻扩建南院南侧平房作为专题展厅,修缮南院东、西厢房用作配电室、中控室等,完善院内上下水、电力、电信、地面铺装、绿化、安全防盗监控设施等。
在展陈方面,故居采用原状陈列和专题展览相结合的方式,展示李大钊的家庭生活和革命活动。原状陈列主要反映1920年至1924年的生活场景,专题展览则重点介绍他的革命实践活动。2007年5月8日,经过近两年筹备,北京李大钊故居正式对外开放。它不仅为人们了解历史提供了窗口,更成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的重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承载着对历史的尊重与传承,发挥着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作用。
编写:北京市档案馆开放鉴定处 陈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