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9月,人民解放军开始实行军衔制。

9月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授衔仪式在中南海怀仁堂盛大举行。

此次授衔,从元帅至准尉,所有获得军衔军官共计64.4万余名。

一个庞大数字背后,隐藏了更多牺牲在黎明前的英雄。

比如,陈树湘!

一个“断肠明志”的伟大英烈,一个让毛主席在21年后,仍然悲呼“没有牺牲,现在应该也是大将了……”的传奇英雄。

陈树湘

陈树湘是谁?他的身上发生了哪些故事?他和毛主席又有怎样的缘分?

“狠人”——断肠明志

关云长“刮骨疗毒” 、夏侯惇“拔矢啖睛”,提起这些故事,总忍不住感叹一句:狠。

但毕竟这都是史书或文学作品中,记载的历史和故事,放在现实中总少了些感同身受的真实感。

但我们今天的故事主人公陈树湘,却是真实存在于近代史上的一个传奇“狠人”。

1934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中央红军主力连同中央机关,被迫开始实行战略转移,向湘西挺进。

这就是被载入史册的长征的开端。

然8.6万的主力红军,想要破开几十万敌军的封锁线,困难程度不言而喻。

这也意味着,几月前刚刚临危受命担任34师师长的陈树湘,又一次承受了巨大压力。

为了顺利完成战略任务,陈树湘率领34师6000余名战士, 以“拿棍打狗,边打边走”,哪里有敌人就专往那里去的誓死精神,成功阻止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追击 。

直至大军行至湘桂边境,我军已成功打破敌人三道封锁线。

1934年11月25日,中革军委向全军发布抢渡湘江的战斗命令。

抢渡湘江一战,敌军不仅集结了五路中央军,还勾结湘、桂地方军,共计40万兵力布置在湘江沿岸。

这也意味着,6000余人的34师面临的是十余倍于己的敌人。

危局中,陈树湘与34师全体将士向死而生,以近乎全师覆灭的代价,完成了掩护任务。

但34师却仍面临敌人的围追堵截。

1934年12月12日,34师再遇到敌人伏击。

激战中,陈树湘腹部不幸中弹,身负重伤。

随后为了掩护剩余战士们能顺利突围,陈树湘和少数重伤员在弹尽粮绝后不幸被敌俘虏。

作为一师之长,被俘后的陈树湘要经历什么不难想象。

为了不让敌人企图得逞, 陈树湘在被押送途中,以难以想象的毅力,从腹部伤口处掏出自己的肠子,用力绞断,了结了自己的生命。

“铁血后卫垂青史,断肠明志铸忠魂”,29岁的陈树湘,用生命诠释了信仰的力量。

“引路人”

时至今日,陈树湘“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故事和精神,已经成为永垂不朽的红色教材。

备受震撼的同时,英雄背后的成长经历,也让越来越多的人感到好奇。

陈树湘是如何走上革命道路的?背后发生了哪些故事?

其实这所有的一切,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便是他遇到了一个独特的“引路人”。

被俘后亲手扯断大肠,牺牲后首级被示众,21年后毛主席这样评价他

陈树湘,原名叫陈树春,小名春伢子。

出生贫寒的他,原生家庭只是长沙县福临镇的一个小小佃农。

小小年纪的他,从小就要在地主家里放牛、干农活。

1914年长沙大旱,全县粮食颗粒无收,这对本就是佃农的陈家来说,无异于灭顶之灾。

于是9岁的陈树湘,只能随父亲逃荒,来到了长沙小吴门外的陈家垅。

这里安顿下来后,陈家就靠种菜、卖菜、打杂、帮厨,勉强维持生计。

1919年,五四运动席卷全国,年仅14岁的陈树湘,就参加了由毛主席等人早年创办的新民学会发动的反日爱国运动。

及至1921年,毛主席与杨开慧为了进行党建活动,搬到了长沙清水塘居住。

此处距离陈家垅非常近,于是顺理成章地,陈树湘时常要往毛主席家里去送菜挑水。

接触下来,毛主席对这个从小崇拜的苏武、岳飞的小伙子,也十分赞赏。

更值得一提的是,“陈树湘”这个名字,还是毛主席给他改的。

当时,毛主席得知他大名叫“树春”,取草木春天发芽之意,联想到革命事业,便说可以改为“树湘”。

意为像参天大树一样树立在潇湘大地。

次年,在毛主席的介绍下,陈树湘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

几年后,又成功入党,从此踏入革命道路。

这段特别的缘分,让毛主席从某种意义上成为了陈树湘的“引路人”,也让多年以后的毛主席,在想起自己这个小老乡时,依然充满了遗憾。

英雄不朽!

从参加革命到壮烈牺牲,从时间上来看,陈树湘的革命生涯并不算长,但其成长历程速度却十分惊人。

1926年,湖南由于战乱和灾荒,再加上地主豪绅逼租逼债,哄抬物价,导致饿殍遍地怨声载道。

陈树湘不忍见民众惨状,带着灾民抢了地主家的粮仓,因而惹上了官司。

见在家乡已经无法藏身,他毅然跑到武汉,参加了叶挺的北伐军独立团,由此踏上了军旅生涯。

1927年9月,听说了毛主席秋收起义的消息,陈树湘又义无反顾带着枪随部参加了起义,后又跟着毛主席上了井冈山。

军旅生涯中的陈树湘,成长非常快,短短三四年的时间,就从班长、排长,一路晋升至红19军第56师师长。

而此时的他,才不过二十五六岁的年纪。

毫无疑问,如果没有牺牲,他必然会成为未来新中国冉冉升起的一颗耀眼将星。

血战湘江一役,他带着被称为“绝命后卫师”的34师,完成了名垂千古的英雄壮举。

自己最终也以世间罕有的胆魄,用极其悲壮的方式,进行了生命的献祭。

而历经艰险终于成功渡过湘江的毛主席,在听到34师和陈树湘的噩耗后,亦感到悲愤不已,痛呼:“还我的春伢子啊!”

陈树湘牺牲后,残忍的敌人气急败坏,不仅割下了他的头颅,还悬挂在了道县的城门上。

有百姓晚上悄悄地把陈树湘和他的警卫员的遗体,乘着夜色埋在了在潇水河畔。

却不想更惹得敌人发了狂,把他的头颅装在竹篾笼里,带到长沙东小吴门外,挂在了中山路口的石灯柱上。

离家已数年的陈树湘,就以这种极其悲壮的方式,回到了梦牵魂绕的家乡。

陈树湘一生无子,其妻陈东江也已早亡。

如今的陈氏一门没有任何亲属存世,甚至旁系都寻不出来一位。

没有照片留存下来的他,连如今陈列在纪念馆里的雕塑像,也是其战友,侥幸从湘江一役幸存的开国中将韩伟将军,请雕塑家根据自己的描述制作出来的。

但他用生命书写的这一页页感人至深的红色故事,却必将历经风雨永不朽,饱经沧桑更弥新,永远地留存在中国人民的心里。


参考文献:

1、陈树湘:从“春伢子”到铁血师长 长沙党史网,2025-02-21

2、中央红军第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的壮烈人生 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5年09月16日

3、“绝命后卫师”师长陈树湘用惊天壮举书写绝对忠诚 湖南日报,2020-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