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还在验算,他已经在搞新题了

韦东奕与数学的深度联结,其轨迹的清晰起点可以追溯到他的初中时代。当他还在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读初二时,其与众不同的数学潜质被经验丰富的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教练张永华所识别。张教练做出了一个在当时颇为大胆的决定——将这位年仅初二的学生破格吸纳进入主要由高中生组成的奥数训练队。

在训练队中,韦东奕开始系统性地接触和钻研远超同龄人水平的数学知识与解题技巧,他的才华得以迅速滋养和成长。仅仅几年之后,当韦东奕顺利升入高中,他已经具备了挑战国际顶尖数学竞赛的实力。2008年,他成功入选中国国家代表队,作为队中最年轻的一员,远赴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参加第49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IMO)。

IMO是全球范围内最具权威性、影响力的中学生数学竞赛,汇集了世界各国的顶尖数学苗子。在这样的高水平竞技场上,初次参赛且年纪最小的韦东奕在竞赛中表现突出,最终以满分的优异成绩摘得金牌。

而他的传奇并未止步于此。次年,即2009年,在德国不莱梅举行的第50届IMO上,韦东奕再次代表中国出征。这一年的竞赛题目中,据称包含了由当代著名数学家、菲尔兹奖得主陶哲轩参与设计的难题,其难度和挑战性可见一斑。

面对更高难度的挑战,韦东奕再次展现了他非凡的解题能力,又一次以满分的完美表现成功卫冕金牌。参考资料指出,凭借这一成就,他成为国际奥赛历史上罕见的、连续两届以满分成绩夺得金牌的中国选手。

据当时的观察者或参赛者回忆,在紧张的赛场上,当大多数选手还在为某道题目苦思冥想,或者在完成答卷后反复检查验算时,韦东奕常常已经提前完成了所有题目,并且开始在草稿纸上探索、演算新的数学问题。

这种显著领先于对手的从容与效率,以及连续两年以绝对优势登顶的表现,使得“韦东奕”这个名字第一次真正意义上被国际数学界所熟知和关注,人们开始意识到这位来自中国的年轻选手所蕴含的巨大潜力。

燕园里的“韦神”传说

凭借在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IMO)中连续两年斩获满分金牌的辉煌成就,韦东奕的名字在中国数学教育界引起了广泛关注。高中毕业后,他毫无悬念地获得了保送资格,顺利进入中国顶尖学府——北京大学,就读于数学科学学院。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因其汇聚了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众多极具天赋、对数学抱有痴迷般热情的学生和学者,加之数学研究本身的高度抽象性与挑战性,以及部分师生可能展现出的特立独行的行为方式,常被校内外人士半开玩笑地称为“疯人院”。

这里是中国数学人才培养的重镇,也是智力碰撞、思想火花的激烈场域。韦东奕踏入这片被视为数学天才摇篮的园地,并未因过往的荣誉而有丝毫松懈,反而如同鱼儿回到了更广阔的水域,更加心无旁骛地投入到更为艰深、更为广阔的数学世界的探索之中。他在北大的求学生涯,很快便续写了新的传奇篇章。

2013年举办的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成为了检验其大学阶段学习成果的重要舞台。这项由国际著名数学家丘成桐先生发起,旨在全面检验和提升华人大学生数学能力的竞赛,覆盖了现代数学的多个核心分支,难度大、含金量高,吸引了国内外众多顶尖高校的优秀学子参与。

在这场高水平的较量中,韦东奕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统治力。他几乎横扫了比赛设置的所有核心单项奖:在分析与微分方程领域获得“华罗庚金奖”,在几何与拓扑领域获得“陈省身金奖”,在应用数学与计算数学领域获得“林家翘金奖”,在概率与统计领域获得“许宝騄金奖”,并在个人全能项目上摘得金牌。

根据公开报道和获奖记录,他最终斩获了五项金奖和一项银奖(代数方向),几乎囊括了所参加的所有科目最高荣誉。他所展现出的在数学各个分支上的均衡实力和卓越表现,使得当时的竞赛组委会做出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决定——为他临时特别设立了一个“个人全能奖”(或称“丘成桐奖”),以表彰其超凡的综合数学才能。

北大韦东奕:五百年才能出的一个神人

除了在正式竞赛中大放异彩,关于韦东奕在日常学习中的超凡能力,也逐渐在北大数学学院内部流传开来,形成了一些近乎“传说”的故事。其中一个被教授们私下津津乐道的“段子”是:据说在某一次本科生的期末考试中,一位负责出题的教授不慎将一道为研究生课程准备的、难度远超本科教学大纲的题目混入了试卷。

当其他学生对这道“超纲”题束手无策或望而却步时,韦东奕却仅仅运用他所掌握的本科知识体系,通过巧妙的构思和严谨的推导,给出了完整且富有洞察力的解答。这一出乎意料的结果,据说最终迫使相关教授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评分标准,并对韦东奕的解法给予了高度评价,同学们私下里开始称呼他为“韦神”。

有问题先问我,我不会再问助教

韦东奕在本科及研究生阶段还承担了助教的工作,辅助教授进行课程教学和答疑。在这一过程中,他继续深化自身的学业研究,其深厚的数学功底和独特的解题视角也给与他共事的教授以及他所辅导的学生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其中一个颇具代表性的说法是,据说有教授曾在课堂上对学生们这样建议:“你们在学习中遇到了问题,首先应该尝试自己解决,解决不了可以来问我。如果连我也解答不出来,那么你们可以去请教韦东奕助教。但如果连韦助教也无法解决这个问题——那么,基本上可以认为,这道题目本身可能存在错误或者超出了我们目前讨论的范畴。”

这种极高的信任和推崇,是建立在韦东奕一次又一次在实际教学和研究中展现出的非凡数学能力之上的。他总能以简洁、深刻的方式切入问题的核心,给出令人信服的解答,其能力边界似乎远超同侪,甚至在某些特定问题上能与经验丰富的教授相媲美。

韦东奕的学术实力,在他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得到了更为集中的展现和更为权威的认可。2018年,他在偏微分方程领域取得了一项重要的研究突破。他将研究焦点对准了流体力学中的一个核心且极具挑战性的基础方程——Navier-Stokes(纳维-斯托克斯)方程。

该方程组的数学性质极其复杂,尤其是其解的正则性问题(即解是否在长时间内保持光滑、可预测),是数学界长期悬而未决的重大难题之一,甚至被美国克雷数学研究所列为七个“千禧年大奖难题”之一(尽管韦东奕研究的是其特定情况下的正则性)。韦东奕针对其中一类特殊的、具有轴对称性的Navier-Stokes方程的正则性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成功取得了关键性进展,给出了重要的证明。

他的这一系列研究成果构成了其博士学位论文的核心内容,该论文也因其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创新性,在2019年被评为该年度的北京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博士毕业后,面对包括哈佛大学在内的世界一流研究机构伸出的橄榄枝,提供的优厚条件和广阔平台,韦东奕最终还是选择了留在北京大学,这片他熟悉的燕园热土上,继续从事他所钟爱的数学研究工作。

意外走红与“硬核”贡献背后

2021年,一段偶然的街头采访视频让长期沉浸在学术象牙塔中的韦东奕意外走红网络。视频中,他头发蓬乱,衣着朴素,手里甚至还提着装着三个馒头的塑料袋,面对镜头略显腼腆地回答提问,并轻描淡写地说自己是“北大老师”。这种极具反差感的形象迅速引爆了社交媒体,网友们惊叹于顶级学府青年教师的朴实无华,纷纷称他为“现实版扫地僧”,同时也有人对其不修边幅的外表和似乎不太擅长社交的特点表示好奇或质疑。

公众视野之外的韦东奕,早已在数学领域取得了实打实的成就。早在2019年,他就获得了首届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新世界数学奖的前身之一)的金奖。2021年,他又斩获了面向青年科技人才的达摩院青橙奖。他在偏微分方程和几何分析等领域持续产出着具有突破性的研究成果。

更鲜为人知的是,这位看似“不问世事”的数学家,其实早已将他的智慧贡献给了国家的重要科技事业。他博士期间主攻的Navier-Stokes方程研究,在空气动力学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据参考资料披露,他的研究成果,特别是相关的关键算法,被应用于某型号运载火箭的气动外形优化设计中,相关内容甚至被收录在2019年的国防科技报告里。

还有一个流传甚广的故事:某科研项目中一个涉及非线性方程的难题,一个由6名博士组成的团队耗时四个月未能解决,最终请教韦东奕,他很快给出了简洁的解法。项目负责人事后感慨:“我们(对他的解法)验证了三个月才敢相信。”

面对网络上的各种讨论甚至谣言,韦东奕展现出了一个纯粹学者的淡定与专注。在关于“6博士难题”的传言甚嚣尘上时,他亲自进行了澄清,指出部分情节为假新闻。但对于网友们调侃他像“用收音机接收数学信号”之类的善意玩笑,他则报以憨厚的微笑,并不以为意。外界的喧嚣似乎并未干扰到他内心的秩序。

如今,这位被一些人誉为“五百年一遇”的数学天才,正以其特有的方式,心无旁骛地攀登着科学的高峰,继续着他与数学之间那份纯粹而深邃的对话。

参考资料:[1]邵红能.韦东奕:被数学“选中”的天才[J].科学24小时,2022(2):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