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风瑞——脉师父门诊日记
2. 腹满硬痛(阳明腑实)
对应原文:“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伤寒论》241条,大承气汤证)。
推拿手感:
全腹或左下腹(结肠区)张力显著增高,触之硬实如板,肌肉紧张度达“按之石硬”(结胸证)或条索状硬块(燥结粪块),指压后凹陷浅且回弹迅速,伴灼热感(实热)。
推按阻力极大,需用掌根或肘尖缓慢深压,手下可及燥结物如鹅卵石滚动感,患者拒按并诉剧痛。
手法要点:重手法通下,沿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方向推按,配合点按天枢、大横,力度需透达深层肠壁,以“得矢气或微汗”为效验标志。
3. 少腹硬满(血结/水结下焦)
对应原文:
血结:“少腹硬满,小便自利,其人如狂”(106条,桃核承气汤证)。
水结:“少腹满,小便不利”(73条,五苓散证)。
推拿手感:
血结:触诊少腹(脐下两侧)有固定硬块,质地韧硬如触软骨,边界清晰,推之不移,压痛剧烈,局部皮肤可伴青紫色瘀斑,手下有“硌手”感。
水结:少腹膨隆,按之饱满有波动感,指压凹陷较深,回弹缓慢,类似按压盛水的皮囊,无明显压痛但自觉重坠。
手法要点:
血结:轻揉血海、三阴交活血,避开硬块直接按压,以揉散周边紧张肌群为主;
水结:沿任脉(关元、中极)向耻骨联合方向轻推,配合点按阴陵泉通利小便,避免用力过猛损伤膀胱。
4. 腹满时减(太阴脾虚)
对应原文:“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伤寒论》273条,理中汤证)。
推拿手感:全腹膨隆但触之柔软,肌肉松弛无张力,指压后凹陷深且恢复缓慢,如按棉絮,无明显压痛或仅有隐隐空痛,推按时手下空软,无抵抗感。
手法要点:轻揉脾经穴位(脾俞、章门),用掌根顺时针摩腹,力度浅至皮下,以透热为度,配合捏脊升阳举陷,忌用泻法。

5. 胸胁苦满(少阳枢机不利)
对应原文:“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96条,小柴胡汤证)。
推拿手感:触诊胁下(肝胆区)肌肉紧张,呈片状僵硬,沿肋骨走向可及条索状筋结,推按时阻力较大,患者自觉“胀闷连及肩背”,但无明显肿块,按之痛势不剧但胀感明显。
手法要点:用拇指沿肋间隙分推(期门、日月),掌根轻揉腋下至章门,力度以患者能耐受的酸胀感为度,侧重疏泄肝胆气机,避免暴力扩胸。
6. 心下悸(水停中焦)
对应原文:“心下悸,欲得按”(64条,桂枝甘草汤证)。
推拿手感:触诊胃脘部无明显异常,但患者按压时自觉跳动感增强,指下可觉局部轻微振颤,类似触及小动脉搏动,推按时胃脘深层有振水音(快速冲击时闻及液体震荡声)。
手法要点:用指腹点按膻中、巨阙,掌根揉按中脘至水分穴,力度沉稳深透,以“气下行、振水音减”为效,可以听见流水声音,气流声音,配合捏脊温阳化饮。
王老师腹诊心法:以手候气,辨层治之
王老师强调,手指就是眼睛,腹诊需分三层触诊:
1. 浅层(皮肤皮下):感知温度(热证灼手、寒证发凉)、湿度(湿证黏手);
2. 中层(肌肉筋膜):判断张力(僵硬为实、松弛为虚)、筋结(条索状为气滞,颗粒状为痰湿);
3. 深层(脏腑骨骼):触及痞块(固定为积,活动为聚)、波动感(水饮)、搏动感(血虚或水停)。
例如:触诊阳明腑实证时,浅层灼热→中层硬实→深层燥结,需三层手法贯通(掌根揉散浅层紧张→肘尖松解开中层筋结→指节点按深层痞块);触诊太阴脾虚时,三层均呈松软感,手法需始终轻浅,不允许移动按摩布,不允许出现打滑现象,以表层摩腹带动深层气机。
用王老师脏腑推拿的腹诊部分来辅助诊断,成为我对我自己的新要求。
#artContent h1{font-size:16px;font-weight: 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