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指的是1900年5月,由英国、俄罗斯、日本、法国、意大利、美国、德国、奥匈帝国等八个帝国主义列强联合发动的对中国的武装侵略战争。这场战争在京津一带持续了半年之久,虽然伤害表面上不算巨大,但其带来的侮辱性却极为深刻,几乎无法言表。
在战争期间,列强不仅纵容自己的士兵在京津一带进行烧杀抢掠、强奸妇女等种种恶行,几乎没有做出任何限制,还逼迫清政府于1901年签订了令人发指的《辛丑条约》。这一条约的内容令人痛心,除了要求中国赔偿白银4.5亿两外,还规定各国可以在中国驻军,并且不允许中国人在使馆界内居住。更有甚者,条约还要求拆除大沽炮台和京津沿线的所有炮台,严重践踏了中国的主权、尊严和领土完整。纵观中国几千年封建历史,屈辱的程度是空前的。从此,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社会,中华民族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
自1895年甲午战争的惨败后,西方列强开始争相瓜分中国,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1897年,德国出兵占据山东胶州湾,紧接着,俄国也侵占了旅顺,英国和法国则分别占领了威海卫和广州湾。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愈加严重,民间的排外情绪不断上升,1899年起,北方多个地区爆发了义和团运动,民族矛盾日渐激化。义和团原本是一个反清复明的民间秘密组织,初期的目标是推翻满洲统治,设立神坛、拳厂并组织群众练拳。但随着列强的侵华愈演愈烈,义和团的目标逐渐转向了“扶清灭洋”,抵抗外来侵略者。
到1899年,义和团的活动愈发激烈,他们通过暗杀传教士、袭击教堂、破坏电线、摧毁铁路等手段与西方列强对抗,甚至一度攻占了天津租界。义和团的愤怒和暴力行为使得列强开始警惕,并向清政府施加压力。英、法、美、德、意等国相继照会清政府,要求立刻取缔义和团,否则将派兵进驻并进行镇压,甚至威胁派兵进入直、鲁两省。尽管清政府多次被警告,然而它依旧未作出有效反应。
1900年5月,义和团在保定摧毁了三个村庄的教堂,并杀死了61名天主教徒,这一事件震惊了西方各国,并进一步加剧了中西之间的紧张关系。原本与西方列强合作的清朝政府,在面对义和团的抵抗时,为何选择冷眼旁观呢?这背后与两年前发生的政治风波密切相关。
1898年,光绪帝在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支持下,推行戊戌变法,试图从慈禧手中夺回权力。但这场变法最终失败,光绪被软禁在中南海,而康梁等人则逃亡海外。这一政治变动使得慈禧深感西方列强对她的支持,自己被抛弃的危机感油然而生,心生怨恨。对于慈禧这种极度看重权力的皇帝而言,任何威胁她权力的人或势力,都会成为她的敌人。义和团提出的“扶清灭洋”口号恰好给了慈禧利用它们来反制西方列强的机会。
在庄亲王载勋、端郡王载漪等保守派的支持下,慈禧决定在暗中支持义和团,并对列强的威胁采取拖延态度。此时,西方列强的公使纷纷表示,清政府无力镇压义和团,要求派兵直接进入北京保护使馆。清政府在强烈的外交压力下,最终同意镇压义和团,然而它要求控制兵力数量。6月11日,英军中将西摩尔率领的八国联军从天津向北京进发,逐步加剧了局势的紧张。
随着义和团的反抗,战斗愈加激烈。虽然装备落后,军事素养不足,但义和团成员依然勇猛抵抗,给联军造成了一定的损失。尤其是在6月18日的廊坊火车站战斗中,义和团以500多人的牺牲,打死联军50人,展现出惊人的战斗力。英国上校的日记中坦言,义和团虽缺乏训练,但他们的勇猛精神让他们在战场上非凡表现。
联军因遭遇强烈的抵抗,最终撤回天津等待增援。与此同时,清朝的守军在大沽口炮台顽强抵抗,也击沉了敌舰6艘,守将罗荣光更是英勇牺牲,展现出大无畏的精神。然而,慈禧政府的态度却始终矛盾重重,在承认义和团暴力行为后,又对西方列强表达了软弱和妥协的姿态。最终,慈禧的决定让中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随着八国联军的持续推进,北京最终沦陷。清政府在极度的外力压力下选择了妥协,任命李鸿章等人进行和谈。无论是经济还是国力,中国都已身处风雨飘摇的境地。最终,1901年,列强通过签订《辛丑条约》,彻底摧毁了中国的独立和尊严,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这一历史事件标志着中华民族在这一时期的巨大屈辱与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