磐石书苑特别策划 

在人工智能席卷全球的时代,每个人都在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这场深刻变革?为探寻答案,磐石书苑策划了这场特别的虚拟对话,汇聚五位当代中国影响力的名家:童话大王郑渊洁、作家冯唐、零一万物CEO李开复、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以及’得到’创始人罗振宇。 

这场对话基于他们近两年的公开演讲和访谈内容,围绕三个关键议题’展开’:AI时代的变革本质、认知层面的自我定位,以及自我管理的实践方法。五位名家以各自独特的视角,共同勾勒出在智能时代保持成长与竞争力的路径。 

第一部分:AI时代的浪潮——当工具都比你聪明 

磐石书苑:当下,AI已不再是前沿概念,而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李开复先生,作为AI领域的资深专家,您如何看待这场变革的本质?

李开复:我们正处在历史的转折点。从技术视角看,当前的大语言模型实现了从’统计模式识别’到’涌现智能’的飞跃。与PC时代和移动互联网相比,AI时代的变革更为深远。PC时代只是在办公室放置了电脑,移动互联网让人们随时联网,而AI时代将让每个APP都比人更聪明。 

更本质的是,AI正重构知识生产和分配的整个范式。过去,专业知识被锁在各垂直领域,需要多年训练才能获取;如今,AI正拆除这些围墙,将专业知识民主化。这对社会分工、教育和经济结构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罗振宇:确实如此。AI已从冷冰冰的机器变成有温度、能理解人类表达的助手。在这种变革下,智慧与适应性成为最重要的生存技能。当AI完成我们过去认为只有人类才能做的工作,我们必须重新思考自己的位置。 

郑渊洁:作为创作者,我有一次体验令我震撼。我让AI用我的风格写一篇皮皮鲁故事,它只用了4秒钟就完成了。看完后,我不得不承认——我写不过’AI版的郑渊洁’。 

想想看,我花几十年塑造的风格,AI却能瞬间模仿并超越。这不仅是技术问题,更关乎创作者身份和价值的深刻思考。 

冯唐:AI冲击很大,但在四个方面难以替代人类:生、悟、食、色。’生’是创造力,即便AI算得比人快,却没有’悟’——对生活的真正理解。’食’是感官体验,’色’则是广义的情感。 

郑老师的经历印证了我的观点。AI能模仿表达方式,但缺乏创造性起点和情感基础,它不会’渴望’表达什么。 

俞敏洪:从教育角度看,今天的年轻人面对的不再是可模仿的世界,而是需要不断超越的世界。像DeepSeek这样的AI企业,虽然受ChatGPT启发,却展现出追求超越而非简单模仿的精神。这种从0到1的创新能力,正是AI时代最宝贵的。 

磐石书苑:各位的洞察令人深思。那么,郑渊洁先生,经历了与AI的’创作竞赛’后,您认为我们应如何应对?

郑渊洁:我的结论是,‘我们要去做AI干不出来的事’。我认为未来孩子最需要保护的就是想象力,这可能是最重要的事情。 

创作有层次。表达技巧可以模仿,但原创想象力、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情感动力,这些是AI无法真正具备的。所以我虽然停更社媒,回归平静生活,但不会停止创作,因为创作本身仍是人类独有的精神活动。 

李开复:从认知科学角度看,人类智能与AI存在三个根本差异:一是人类拥有基于身体体验的具身认知;二是人类具有自主意识和内在动机;三是人类具备深层次的情感与社会化智能。 

当前AI模型虽能生成令人惊叹的内容,但本质上是’预测引擎’,没有理解自己在做什么。这种’能力有余,意识不足’的状态,恰为我们重新审视人类独特价值提供了契机。 

第二部分:自我管理的新坐标——你是谁?你的独到之处是什么?

磐石书苑:在认识AI变革的基础上,个人应如何调整自我定位?罗振宇先生,您有何见解? 

罗振宇:我强调“认知资本’的重要性。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尤其是AI能瞬间生成海量信息时,真正稀缺的不是信息本身,而是对信息的筛选、理解和应用能力。 

自我管理的第一步是认知转变——从‘信息搬运工’到’意义创造者’。当AI几秒内生成海量信息,我们的价值不再在于掌握多少信息,而在于能否提取真正的意义和洞见。 

俞敏洪:罗振宇提到的认知转变至关重要。我特别强调老一代与新一代之间关系的重新定义。在AI时代,六七十岁的人需要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作为顾问,而非倚老卖老。因为年轻一代无传统束缚,在新信息环境中成长,互联网和AI已成为他们大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这种认知谦卑是自我管理的基础。我们要接受在某些方面永远无法超越AI,但这不是沮丧的理由,而是重新定位的动力。 

冯唐:我从’慢下来’的角度谈自我管理。当AI眨眼间完成我们需要数日才能完成的工作,’快’不再是我们的优势。相反,我们的价值可能在于能够’慢下来’,进行深度思考和感受。 

在自我管理上,我们应有意识地在’生、悟、食、色’四方面投资。培养创造力和想象力,保持对生活的感悟,丰富感官体验,深化情感理解和表达。这些需要时间积累,是AI难以模拟的。 

李开复:自我管理在AI时代有了新内涵。我们需要从’时间管理’转向‘注意力管理’和’能力进化’。 

人类注意力是极其宝贵的资源,而AI时代的信息过载正瓦解这种资源。大脑研究表明,频繁切换注意力不仅降低生产力,还损害深度思考能力。我们需要有意识地将注意力投入到AI难以替代的活动中。 

在能力进化方面,神经可塑性研究告诉我们,大脑具有终身学习和适应能力。我们需要发展那些与AI互补而非竞争的能力,如提出好问题的能力、判断力、创造力和领导力。AI正推动人类向更高层次的认知和情感能力发展。 

郑渊洁:我现在更关注‘提问的艺术’。在与AI创作时,我发现指令质量决定结果质量。这让我思考:也许未来最重要的能力不是回答问题,而是提出好问题。这种引导思维和培养想象力的能力,可能是AI时代最宝贵的。 

所以,我选择减少社交媒体使用,回归平静生活,但不放弃创作。在深度和创造力方面,人类仍有独特优势。 

磐石书苑:各位的观点深刻而独到。在AI时代,自我管理的核心从’与机器竞争速度和效率’转向’发展机器难以替代的人类特质’。那么,在实践层面,我们该如何落实这些理念? 

AI时代保持成长与竞争力的路径:跟郑渊洁、冯唐、李开复、俞敏洪、罗振宇’对话’

第三部分:自我管理的实践智慧——在深度思考后知行合一  

磐石书苑:从理念到生活,人类与机器的本质区别之一是我们常有思与行的分离——拥有深刻认知却难以践行。五位先生,请分享如何在AI时代弥合这道裂隙? 

俞敏洪:从教育角度,我认为面向未来世界的竞争,传统的死记硬背和内卷式教育已无法应对。在AI时代,’样样通、样样松’的学习方式越来越没竞争力。相反,我们需要在确保基础知识的同时,深度发展’AI难以替代领域’的特长。 

我有三点建议:一是培养跨领域学习能力,在不同知识领域间建立连接;二是发展’学习如何学习’的元能力,包括信息筛选、批判性思维和自我反思;三是保持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心,定期接触全新知识领域或技能,这些’无用’的探索往往带来意想不到的创新。 

罗振宇:在信息传播角度,我提出’认知升级’的三步实践: 

第一是‘信息过滤’——培养识别有价值信息的能力。面对信息爆炸,我们需要像淘金者辨认金砂一样筛选信息。 

第二是‘深度思考’——对信息进行加工和内化,质疑其前提和逻辑,与已有知识体系整合。在注意力碎片化的今天,深度思考能力是最稀缺的认知资产。 

第三是‘知行合一’——将思考转化为行动,在行动中检验和深化认知。这种循环是AI暂时无法全面模拟的人类学习方式。讽刺的是,机器总是知行合一的,它没有人类那种认知与行为脱节的内耗。我们的挑战恰恰是接受复杂的人性,同时学会在深度思考后付诸实践,不让洞见停留在理念层面。 

具体建议:每天保留1-2小时深度思考时间,远离数字干扰;坚持定期写作,通过输出提升输入质量;建立个人知识管理系统,将碎片信息转化为系统性知识。 

李开复:从人机协作角度,我分享三点实践: 

首先,学会‘提升问题’而非仅’解决问题’。当AI高效解决结构化问题时,我们的价值在于识别问题背后的问题,提出更有深度和意义的问题。 

其次,培养’协作思维’而非’竞争思维‘。最优结果通常来自人机协同,我们应思考如何与AI协作,发挥各自优势。 

最后,建立’终身学习体系‘。在零一万物,我们推行’70/20/10’学习模式:70%来自实践,20%来自同伴指导,10%来自正式学习。这种融合式学习特别适合AI时代,强调学习与工作的一体化。 

冯唐:我从’身心整合’角度提三点建议: 

一是保持身体敏感度和活力,通过运动和感官体验,维持身心连接;二是培养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通过阅读经典、欣赏艺术丰富情感体验;三是保持创作习惯,无论写作、绘画还是音乐,创作是自我探索的途径,源于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和独特视角。 

郑渊洁:我强调’限制输入,提升输出质量‘。在信息洪流中,我们的心灵如同过度灌溉的土地,可能寸草不生。我们需要勇气对无尽信息说’不’——关闭推送通知,减少社交媒体使用,设定’数字断食’时间。 

同时,我特别关注保护想象力——人类最珍贵却最易被消磨的资源。我主张给孩子们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减少标准化测试,让他们在自然中漫游,接触多样故事和文化,鼓励提问而非仅寻求答案。最重要的是,允许孩子们感到无聊——因为在’无所事事’的时刻,想象力的种子才能生根发芽。 

结语:AI时代的自我定位 

磐石书苑:请各位用一句话总结AI时代自我定位的核心洞见。

郑渊洁:保护想象力如守护最后一片原始森林,培养提问能力胜过寻找答案,永远做AI做不到的事——因为那里,藏着我们的人类身份证。 

李开复:发展人机协作思维,将AI视为伙伴而非对手,专注培养富有人性温度的能力,是我们在数字丛林中生存与繁荣的关键。 

冯唐:在’生、悟、食、色’四个AI难以企及的领域深耕——用创造力探索未知,用感悟力触摸世界,用感官享受生命,用情感体验爱与痛,这是活出人生厚度的秘诀。 

罗振宇:在信息泛滥的时代,最稀缺的不是信息而是注意力,最宝贵的不是获取而是筛选,最重要的不是时间安排而是认知质量——把有限心力投入真正重要的思考中,这是数字时代的生存艺术。 

俞敏洪:保持终身学习的热情但拒绝无目的的内卷,找到未来不会被AI替代的领域,深耕自己的独特价值;真正的教育不是为了适应世界,而是创造一个新的世界。 

磐石书苑:在这个AI时代,自我管理已不再是锦上添花,而是生存的必需。从认识AI带来的变革,到重新定位自我价值,再到具体的实践方法,五位名家的分享为我们提供了全面的思考框架。 

正如古老的智慧书所言:’得智慧,得聪明,不可忘记,也不可偏离我口中的言语。’在AI时代,这一古老箴言焕发新的光彩。深刻的自我认知和持续的实践探索,将是我们应对技术变革的根本途径。 

自我认知,却也不能仅停留在理念层面。正如各位名家所强调的,我们需要将思考转化为行动——无论是郑渊洁的’限制输入提升输出’,李开复的’人机协作思维’,冯唐的’身心整合’,罗振宇的’认知升级三步法’,还是俞敏洪的’跨领域学习’——知行合一,或许是自我管理最深刻的智慧。 

在这个AI时代,最深刻的革命,或许不是发生在芯片上,而是发生在我们的内心。 

*参考资料: 

郑渊洁关于AI创作和保护想象力的观点:澎湃新闻,《郑渊洁宣布停更所有社媒:回归平静生活》,2023年。 

冯唐谈AI难以取代的四方面工作:微博财经-财道工作室,《冯唐谈AI难以取代的四方面工作》,2025年2月25日。 

李开复关于AI2.0时代生产力革命的论述:新浪证券,《李开复一图解读:AI2.0时代将创造全球最重大的生产力革命》,2025年2月27日。 

俞敏洪在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的演讲:新浪财经,《俞敏洪在’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第25届年会’的演讲实录》,2025年2月22日。 

罗振宇2025年跨年演讲观点:《罗振宇跨年演讲:AI技术的奇迹与未来的畅想》,2025年1月1日。 

#artContent h1{font-size:16px;font-weight: 400;}#artContent p img{float:none !important;}#artContent table{width:100% !import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