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纯属虚构,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取你有用的,略过无用的。)
走入一楼大厅,大红:人还真不少,面积好大啊。
小白:那个字是自己造的吧。
小七:𠊎(亻+厓)拼音ái,在客家话中是第一人称“我”的代称,是典型的客家方言词汇。客家是汉族一个颇具特色的民系。客家话作为汉语七大方言之一,保留了大量的中原古音,是沟通各个客家民系的一条重要纽带。
看这个迁徙图。客家人先后经历了五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第一次迁移自“永嘉之乱”(307-312年)始,经“五胡乱华”(史称五胡十六国,历时136年)及南北对立(历时约270年)至隋朝统一止,中原战乱不断,民不聊生。
为躲避战乱,汉人相继由中原迁徙至鄂豫南部及皖赣沿长江两岸,以至赣江上下游,部分已到达闽粤交界山区,史称“衣冠南渡”。这次迁徙并没有给历史发展带来特别深刻的影响,因为迁徙人数不多,规模也不大,多数是为躲避战乱而自发南迁的流民,所到之处也大多是一些“南蛮之地”。
最大的影响是 “侨制郡县”、“土段”“给客制度”的产生。这些客家先民仍然保留大部分中原文化习俗。这也定下客家人以后迁徙融合的基调:语言统一,习俗犹留,最大限度保留自己的文化习俗传统。
第二次迁移是唐朝发生“安史之乱”(755-763年)、“黄巢民变”(875-884年),给人们带来了极其深重和残酷的灾难。加上五代十国的割据纷争和长江流域的灾荒频繁发生,种种原因共同促成了第二次大迁徙。迫使在前一阶段从黄河流域的河南等地迁到长江流域聚居的客家先民,再度大举南迁,最终到达闽、赣、粤结合部,成为客家的第一批先民,定居开村,繁衍生息。
这次无论从规模还是历时上都远超第一次,在侨民带来技术的条件下,南方经济迅速发展,最终导致经济中心逐渐南移。在客家人族谱上,还记载了有一些人来到了福建宁化石壁定居。由于中原及浙闽赣的多次战乱均未波及宁化,这里便成了客家先民的“避难乐土”,在客家民系形成历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是后来梅州客属的主要来源地。全球80%的客家人与石壁有关,故有“北有大槐树,南有石壁村”之说。

第三次迁徙在1127-1644年间,北宋国力软弱加之消极政治,对外军事软弱导致无数次战争失败,而战争失败所需支付的大量赔款又加诸人民赋税之上。北宋灭亡后,百万居民随着宋高宗南渡,来到了临安,建立了南宋。另一部分居民不愿随高宗南渡,选择来到了大庾峪,到了南雄、韶州,或是路过洪、吉等州,最终来到了汀州定居。
南宋末期,元兵继续南下,文天祥起兵抗元,带领义军来到梅州,客家儿女纷纷跟随文天祥来到梅州,在闽赣附近与元军交战。先前居住在这里的客家人也向梅州、惠州一带迁徙,这时的户籍有主客之分,迁入的移民为客籍,从这以后,再迁入这里的人大多以’客家人’自称。在几百年的历史演变中,中原的居民为了躲避战乱,寻得一处安宁之地,辗转流离,最终来到了赣南边一带。客家人从此逐渐形成了稳定的民系,始终保持自己的民系特色,并在之后不断发展壮大。
从影响上来看,这次迁徙之后,客家人的长距离南迁宣告结束而进入另外一种迁徙形态:即从客家大本营向外发展。而在大本营内部的人口流动中,客家民系走过了孕育、形成、完善的路程。至此,客家民系正式形成。而且,这次迁徙使南北方人口比例发生了变化,南方人口第一次超过北方。
第一个有确切记载到海外的客家人,是南宋末年广东梅县松口的卓谋。1277年元兵攻打南宋,文天祥等率兵抗元,当时松口卓姓800壮丁,自愿参战。因敌我力量悬殊,宋军败走潮州,乘船逃退,舟沉崖山。卓谋幸免于难,召集生存者,结队乘坐木船,漂泊南洋,至婆罗洲(今印尼加里曼丹)定居,开垦荒地,创立家园。不到20年,把荒芜的岛屿开垦成富庶的宝岛。现在婆罗洲北岸仍有中国式城堡的遗址,相传是卓谋等人当年留下的遗迹。
第四次迁移在1645-1853年间。明朝永乐年间,从浙江、江西、安徽迁入汀州大量居民,一是避差役,二是顶军、奉命屯田的军士。汀州的客家人,经过明朝一代休养生息,人口剧增。明末政治腐败,武官屠戮无辜百姓,致使官逼民反。当时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尤其是“闯王”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被誉为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一次农民起义,波及了大半个中国主战场在北方黄河流域。
紧接着清军南下,又带来一场血雨腥风。清兵进至福建和广东时,客家节义之士出面号召群众举义反清,失败后被迫散居各地。有随郑成功到台湾的;有向粤北、粤中、粤西搬迁的;有的到了广西、湖南、四川。
后来张献忠农民起义失败后,四川一带遭兵火之灾,田园荒芜,地广人稀。康熙下诏命农民迁往四川开垦良田,即为人们熟知的“移湖广,填四川”,这可以看做是明末大迁徙的延续。康熙为了争取南方的民心,赐给每个男子8两银子、妇女儿童4两银子。朱德、郭沫若、韩素音的祖先,都是当时由广东、福建迁到四川的客家人。
第五次迁移是清末1866年以后,清咸丰、同治年间,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以客家人为基本队伍,转战南方十余年。之后天京陷落,起义军受到剿杀,当地百姓纷纷逃匿。动乱使得他们开始了又一次的大迁徙,分别迁到海南、广西,甚至飘洋过海去谋生。下南洋即是海外迁徙的真实写照。当时恰逢帝国主义侵华,还有一些客家人被诱骗为劳工,漂洋过海来到了马来西亚、美国等地。
在此期间,粤中地区发生了持续12年的土客械斗。这是客家历史上影响较大的“广东西路”事件。清政府为解决土客之争,特划出台山赤溪地区以安置客家人。后因赤溪地域过小,且为贫瘠地区,难以容纳大量客家人。政府动员部分客家人外迁,于是又开始了迁徙之旅,大部分走南路,分居在高州、雷州、钦州和廉州等地,特别以信宜、徐闻居多。少数则横渡琼州海峡抵达海南岛的崖县、安定、陵水和三亚等地,和乾隆时期从惠州迁来的同宗子弟生活在一起。
五次大迁徙历经一千七百多年,苦难与辉煌并进,生生不息,是“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影响或选择下的适者”。其实在历史的各个时期,都有中原的居民选择南迁,不过是在动荡年代,迁徙的人数激增,被载入史册。来到闽赣一带后,中原文化与当地文化也在不断碰撞融合,逐渐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客家文化’。如今,客家的后裔遍布中国18个省,190多个县市,在世界的5大洲80多个国家,都有客家人生活的痕迹。
当初为了躲避战乱,客家人千辛万苦,辗转来到了南方,因为住在沿海地区,一些勇敢勤劳的客家人继续向海外探索。有人说,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在近代的一些重要革命中,也有很多客家人的影子,甚至有一些学者认为’客家精神,便是中国革命的精神’。
大红:都是被迫迁徙的。
小七:那肯定的,谁没事喜欢跑来跑去。而且,那时也不允许你到处跑,去哪都得有路引啊、过所等文书,然后还需要携带锅碗瓢盆、衣物、药物、笔墨等生活必需品。按现在来说,就是搬一个家,很不容易的。
小白:当年玄奘去印度没有通关文书,就是偷渡。
小七:是的。他一男的,又是和尚,出行简单些,见有寺庙或道观啥的就能住。一家老小迁徙,那带的东西要多几倍。
大红:那相当于迁徙也是他们的根文化。一旦不合适了,立马挪地方。结果越挪越活,越知道怎么更好地生存发展。
小七:嗯。慢慢迁徙就成为它们的基因了。所以他们非常不得了啊,根上好,所以呢到现在一直很优秀。无论是女德也好,还是出去闯世界,都能够做出很好的成绩。而且很多就是那种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都这种特点,特别符合观音菩萨的千手千眼特征。
到处转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