砰!砰!砰!八一南昌城,夜色尚沉,枪声划破天际。那不是一场普普通通的冲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第一场规模化武装斗争的开始。解放军报到了三十周年纪念日想洗一洗这场风雷,把老故事讲给后人。可是,精心准备的名单总归需要确认,递到周总理那里——他翻了几眼,竟沉默半天,想什么呢?一句话没说,气氛挺紧。会不会名单上真有说不清道不明的地方?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等他慢慢合上文件,才开口让人去改。两点意见,和名单里的两个人有关。为什么?就没人敢直接问,总理自己琢磨透了。文件又递上去了,中央同意得干脆痛快。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想想1927那会儿,气氛不妙。蒋介石早已翻脸不认人,清党杀得血流成河。大批共产党人,死了很多,有人跑路,有人还想着怎么回头复仇。没有什么比救火更紧迫。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组织定下南昌起义。细算时间,7月20号,正式决定打这一仗,约两万人马。25号开始,第十一军、二十军调动起来,指挥权先是叶挺、贺龙手里。然后周恩来赶来南昌,主抓筹备。没有什么靠得住的样板,这一仗,大家都是第一次独立领导这样的武装。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零点过几分的夜晚,枪声一响——当真是一声惊雷。起义军杀进城里城外。几千守军全歼,枪四五千,子弹七十万发,全新大炮几门。算是起步漂亮。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群众都过来了,城里热闹,庆祝大会万人空巷。报名参军的,学生占了老大一拨。有一阵子,真以为天下要变天。笑过之后,国民党很快调头反扑。党内外经验不足,大仗没打好,最后还是败了。这不意味着什么好坏,甚至有人不愿谈那一仗。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可就是这么一次失败——标准的意义。人民军队真的走到台前。谁说输就是坏事呢?有时候,站出来了就再也收不回头。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当时,领导人名单起初只有四个: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缺了谁?刘伯承没在内。这其实很悬,怎么就想漏了这样一个角色?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周恩来让补刘伯承进去。刘伯承那时名气就大了——打仗有门道。据说之前泸顺起义就是他领导的。不过在南昌起义故事里,外人都说他参与感不够,其实他就是关键人物。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党内没人有武装斗争那些“实操”经验。周恩来愁得头大,他得拉个靠谱帮手。想来想去就点中刘伯承。这人路数多、主意正,既当过北伐军头也会调动兵心。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1927年,刘伯承在武汉时间不短。见他的人特别多,朋友、同事、外人、说客,甚至武汉《民国日报》都专门报他新闻,说他有大手笔。你说影响力,他要是走夜路,不用打灯。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周恩来亲自约刘伯承见面,聊什么?很复杂——时局、对策、怎么破局。很快就决定让他去南昌协助起事。刘伯承那时军衔还不低,但不能直接走。如果被盯,局面就僵了。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他临时想了个假病请假的法子,把假的消息发到《民国日报》上,说自己生病了,接下来的事都让副军长黄慕颜顶。第二天坐船溜号,九江会合,策划大事去。当真是一步棋走得妙,这种细节,不写出来还真不知道。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到了南昌,按照周恩来指示,刘伯承去贺龙部里帮忙。两人私交早就有,一个四川出来,一个湖南长大。现场并肩作战,分析敌我部署,最后联手把作战方案写了出来。方案交到叶挺手里,他看完没多说。刘伯承储存疑虑,去问周恩来。周大笑,说:叶挺不说话,代表支持。这才真正放心。
作战部署都安排好,军事会议一开就是整宿。8月1日凌晨,枪一响,城算是守住了。刘伯承表现出彩,大家都认了他。干脆,任命为参谋团团长。事实上,中国共产党第一位参谋长就是这么来的。后来周恩来回忆,说刘伯承还起初不愿意干参谋长。极力劝才答应。就凭这个,你说他算不算领导人?漏了都说不过去。
周恩来加了刘伯承,其实挺自然。但也存疑——南昌起义关头,刘伯承未必真是绝对核心。怎么说也不能一刀切吧?只是事后光环变大了。
还没完,名单还得再微调。周恩来要贺龙排在朱德之前。按理说,新中国十大元帅,朱德第一,贺龙才第五。为什么?名单顺序不重要吗?其实,很多时候顺序反映态度。
理由倒也直接。南昌起义那会儿,贺龙是总指挥、二十军军长,朱德则只担任第九军副军长。论那个时刻,贺龙的兵权、影响、决心都大于朱德。建国后第一号元帅令也给过贺龙,这事情说难也不难,就是合情合理。
贺龙怎么出来的?算不上教科书模型。1917年,俩人提着菜刀就攻进县里拉队伍,拼命就是拼命。不服不行,这人胆子大,闹革命不怕死,后来队伍做大,打护国、上北伐,一路是最猛的那波。共产党缺少重兵,贺龙的二十军加入后才彻底底气硬起来。
贺龙性格奇怪,话少人真。表面就是不起眼大老粗,实际一肚子主意,什么场面都敢闯。谁请都不答应。连蒋介石、汪精卫都派人跟他谈,给高官许大位。贺龙摆摆手说不做,结果直接投共产党。你说不出是为啥,他自己也说:刀搁脖子上也要革命。
那年什么局势?各方拉他,汪精卫手下还专门安了自己人进去盯着贺龙。他却坚持带着部队投奔革命。关键时刻,周恩来去谈,他一句话:你让我怎么干我就怎么干!有点戏剧性也有点草率。
筹备期间,张国焘还想反对武装起义,贺龙跟他吵,桌子都拍。道理很简单,此时不是你死就是我亡。谁也不想做“机会主义”。队伍状况,二十军三师六团,总兵力将近两万——起义核心力量。说一句,没有贺龙,不会有南昌起义,这样说都不为过。可有的人不服?但事实就摆在那儿。
朱德那时候,地位没贺龙重,起义贡献虽大但没有压倒性。周恩来把贺龙排前面,朱德也没说什么。看起来简单,背后其实是党内一种高度默契。倒回去看,有些决定很随意,有些决定却是历史必要。
1957年,这个名单最后敲下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每个人名字后都有血有肉。谁比谁强?有时候很难说,但起码故事有了新讲法。
如果再多问几句,到底该怎么排列这些名字?是不是所有贡献都能一眼分清?也许谁都说不准。年年八一纪念,台上台下的情绪也不同,又有几个人还在计较这顺序?反倒是,这份名单成了大家挂念的功绩本子,里面混着公心和私念。
说穿了,人有光鲜一面,也有不完美的一边,列个名单纠结到今天,有时也说不出所以然。
故事只是故事,枪声还在记忆里回响。至于那些名字怎样排序,或许没答案也没关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