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壮与辉煌——费列洛夫特种炮兵连

以БМ-13-16为代表的这类机动式火箭炮系统,无疑是一种划时代的炮兵技术装备,它与苏联乃至当时世界上任何国家炮兵的传统装备都是截然不同的——能够在7~10秒钟内,将车上携带的全部火箭弹打光(每一枚132毫米火箭弹威力相当于一枚152毫米榴弹),而且4辆发射车就能将4.5吨的高爆弹药投送到8.5千米之远,并覆盖一块面积达40,000平方米的广阔地域(相当于72门152或是122毫米口径以下身管火炮的火力覆盖面积,火箭炮散布大精度差的技术缺陷,也因此得到了相当程度的弥补)。此前,人类历史上还从未出现过这样一种炮兵技术装备。也正是通过这种技术装备,苏联炮兵第一次获得了一种能够有效实施战场机动的火力支援手段(由于采用了机动底盘,不但能够迅速占领发射阵地,而且能够在敌方反击火力发动之前,转移到下一个发射阵地)。然而,尽管早在1939年即进行了小批量生产,但由于定型中的种种不顺,红军炮兵部队在战争爆发前还没有获得任何一辆 БМ-13-16(或是 БМ-8-24)发射车,甚至对这种技术装备的存在也是一无所知——生产出的全部46辆БМ-13-16发射车全部留在工厂和研究机构用于测试,结果在战争爆发后,无论是火箭炮的生产,还是实战部队的组建都是十分仓促的。

1941年6月28号(也就是战争爆发后的第6天,БМ-13-16定型前的2天),苏联国防委员会正式下令,由莫斯科军区卫戍部队炮兵司令部抽调人员组建一个试验性的特种火箭炮连,并在最短的时间内开赴前线。接到命令后,莫斯科军区卫戍部队炮兵司令部任命36岁的伊万·安德烈耶维奇·费列洛夫大尉为这个特种炮兵连连长,利用从试验基地接收的7辆基于ZIS-5V卡车的预生产型БМ-13-16(以当时苏联的标准而言,ZIS-5军用卡车的可靠性强、维修便利、耐低温性好,可以使用不同牌号的汽油,具有较好的作战保障能力。其发动机为6缸化油器式,带有蓄电池点火系统。该车还配备干式双片离合器、4档变速箱、双级主传动器以及机械传动式刹车装置),开始组建自己的炮兵连,成员都是从捷尔任斯基炮兵学校的党团员中挑选的。1941年6月30日当天(这一天 БМ-13-16与 БМ-8-24才被宣布正式定型),2辆 БМ-13-16开到了部队驻地,第二天特种炮兵连正式成立。由于战事紧迫,全连仅仅接受了一个星期的应急训练,在只掌握了基本操作方法的情况下,就被编入由西部特别军区改编而来的西方方面军拉上了前线,准备用于支援斯摩棱斯克方向的作战。不过,对于苏联此时面临的前线局势却是混乱而绝望的。客观来说,尽管经历了大清洗的削弱和苏芬战争的挫折,但1941年的苏联红军却正处于恢复的转型期间,如果这个转型能够顺利完成,那么德军的进攻能否取胜,就很难讲了,如果这个转型根本没有进行,那么德军的进攻无疑仍将获得胜利,但苏军的损失可能没有那么大,而德军却可能会付出更大的代价。用一位英国历史学家的话说∶战争前夜的苏军是一台功能强大,但还未组装完成的机器。这也是为什么希特勒急于动手,而斯大林竭力避免在1941年交战的原因。然而,历史却吝啬地不肯给予我们如此想象的自由,德军的攻势正好是在苏军处于最脆弱的阶段发动的!

☆ 以ZIS-5或是GAZ-AA为代表,这类卡车的越野机动能力与战场生存性是不值一提的

☆ ZIS-5及ZIS-5V虽然可以作为БМ-13-16自行火箭炮系统的备选底盘,但从性能上来看,由于越野能力较弱,并非特别理想

就是在这样的一种极度不稳定的状况下,战争爆发了。众多苏军指战员在混乱中被德军的装甲洪流冲垮、淹没。随之而去的还有高达数百万的苏联红军官兵。历史告诉我们,苏联红军在1941年6月22日开战当天起持续几星期的时间,都在进行仓促和混乱的抵抗。红军统帅部不顾被突然袭击的不利情况,倔强地以进攻来回应进攻。把整个军、整个集团军甚至数个集团军以进攻者的姿态送入德军的装甲铁钳中,一个一个被“夹碎”。这一莽撞而愚蠢的进攻行动,等于变相增大了德军装甲部队突入自己侧翼的纵深。德军装甲突击部队肯定惊讶地发现,苏军正在主动地把自己暴露的侧翼和后方送到德军部队的脚下。当时绝大多数机械化军部署在后方,而战争刚刚开始,德国空军就几乎摧毁了苏军的通信系统,在联络渠道不畅的情况下,要完成分散驻扎的各个部队的集结几乎不可能,而在前线紧急的形势下,大多数机械化军都是以各部分别前进的方式向前线开拔。一路上他们饱受德国飞机的轰炸,而挤满道路的难民给行军带来困难。雪上加霜的是随着部队的前进,旧坦克因为机械上不可靠,新坦克因为操作不当纷纷抛锚,能抵达前线的坦克数量不超过50%。即使这些坦克也只能逐次投入战场。结果战争初期,在这类自杀性反突击行动中,由巴甫洛夫大将指挥的西南方面军已经在比亚威斯托克突出部-明斯克一线作战失利,如果斯摩棱斯克这个重要的枢纽再丢失,被德军夺取西德维纳河与第聂伯河之间的地带,那么也就意味着通往莫斯科的大门将向侵略者敞开(斯摩棱斯克,斯摩棱斯克州首府。该城被滚滚的第聂伯河河水分成南北两个城区,南部为老城区,大约占整个城市总面积的70%,北部则为新兴的工业区。斯摩棱斯克西南靠近白俄罗斯,东北距离莫斯科不到400千米,连接明斯克与莫斯科的铁路就从城区通过,使该城成为苏联西部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早在1812年沙俄军队就曾与拿破仑大军交战于此)。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要将第一个仓促组建的特种火箭炮连拉到斯摩棱斯克前线也就不难理解了。

☆ 与GAZ-AAA一样,两吨半的ZIS-6在苏联国产卡车中,作为132毫米、82毫米乃至更大口径自行火箭炮系统的底盘是较为合适的

经过5天的火车和摩托化行军,费列洛夫大尉的特种火箭炮连(只有7辆 БМ-13-16和3,000发炮弹,并不满编)于1941年7月13日,赶到斯摩棱斯克前线的莫吉廖夫。此时,鉴于西方方面军在比亚威斯托克突出部的战斗已经全部失败,所以苏联红军统帅部从1941年6月底起,开始将战略第二梯队沿西德维纳河和第聂伯河中游从克拉斯拉瓦到洛耶夫展开,任务是固守这一地区,不让德国军队突向莫斯科。为此除现有西方方面军残存部队外,由大本营预备队开来的第22、第19、第20、第16、第21集团军也编入了西方方面军,并由铁木辛哥元帅接替巴甫洛夫大将指挥。但是在重新整编后的西方方面军部队中,只有24个师占领了阵地。而且在交战开始前,他们未来得及建立稳定的纵深防御。预备第24、第28集团军(19个师)在纵深内主要地区以东210~240千米,从涅利多沃到布良斯克的正面上展开。而在1941年7月8日,德国军队统帅部给西方方面军正面的“中央”集团军群规定的任务则是:合围防守西德维纳河和第聂伯河地区的苏联红军集群,攻占奥尔沙、斯摩棱斯克、维捷布斯克,为自己开辟一条通往莫斯科的捷径。战至1941年7月13日,双方在斯摩棱斯克附近陷入胶着状态,德国军队快速兵团推进了约200千米,合围了莫吉廖夫,并夺取了奥尔沙、斯摩棱斯克、叶利尼亚、克里切夫。苏联红军第19、第16、第20集团军在斯摩棱斯克陷入德国军队战役合围。不过红军第13集团军(残部)一部兵力也突过了索日河,其余兵力在击退德国军队的多次坦克冲击后,还守住了莫吉廖夫。同时,苏联红军第21集团军还在西方方面军左翼向博布鲁伊斯克方向实施进攻,解放了罗加乔夫市和日洛宾市,并将德第2集团军主力长时间牵制于第聂伯河和别列津纳河之间的地带。费列洛夫大尉的特种火箭炮连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仓促投入了斯摩棱斯克的战斗。

☆ GAZ-AA的战时简化型GAZ-MM,也被用作БМ-13-16发射车底盘

先是在1941年7月14日下午2:30,根据第13集团军司令部的直接命令,费列洛夫大尉指挥全连的7辆 БМ-13-16沿奥尔沙河一字展开放列(一说是5辆),向河对岸刚被德军占领的奥尔沙火车站进行了一次齐射(一共打出了112枚132毫米火箭弹),奏响了苏联火箭炮在卫国战争中的首次轰鸣!此时,刚刚占领奥尔沙火车站的德军第5步兵师主力及第2装甲集群一部正在火车站内休整,大量坦克和装甲车辆拥挤在火车站四周,一路颠簸的坦克手钻出闷罐般的舱门,步兵们也卸下沉重的武器装备,聚集在路旁用餐、休息,这些士兵们悠闲地坐着躺着,有的在闲聊,有的聚在一起抽着烟。一些坦克和装甲车辆则在等待补充燃料、维护保养。同时德军还在利用刚缴获的为数不多的苏联宽轨列车,抓紧将后方的补给物资运往这个靠近前线的供应站(此处虽然离前线不过十几千米,但德军士兵和后勤人员一点也不慌张,因为德军已经掌握了绝对的战区制空权,加之车站附近部属了重炮部队,即使有苏联火炮敢于冒险向车站射击,也会被迅速消灭)。然而,这种平静很快被打破了。突然间传来阵阵巨大且可怕的声音,听起来就像空气被某种东西撕裂开,不知从哪里飞来无数重型炮弹,打得德军死的死、伤的伤。炸毁的坦克歪歪扭扭趴在地上,有的燃起熊熊烈火,引起连锁爆炸,德国兵惊慌失措四处逃窜,车站内四处都是血迹和残肢,侥幸未死的德国士兵惊呼着四散寻找掩体,德军第5步兵师遭到了惨重的损失。在后来该师向上级发送的报告中曾这样描述БМ-13-16的威力(尽管在很长时间内,德国人都没有搞清苏联人究竟是用了哪种炮兵武器实施的这次袭击。按常理推断,这种规模的炮击至少是炮兵团甚至是师一级别的,然而后来的空中侦查却显示,在奥尔沙河对岸除了几辆正在高速后撤的ZIS-5卡车外,并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苏联炮兵):所到之处“钢铁在熔化,大地在燃烧……”。

首次参战就旗开得胜的费列洛夫连并没有恋战,为了保存这些宝贵的技术装备,费列洛夫带领全连躲过了德军的空中侦察,撤出了阵地,向后方转移……1941年7月17日,利用苏联红军第21集团军在博布鲁伊斯克和日洛宾发起最后一次反冲击的机会,费列洛夫连又跟随第13集团军(残部)成功地冲出了包围圈,转战斯摩棱斯克东南方向。客观来说,虽然费列洛夫连的БМ-13-16在奥尔沙打出了些名堂,然而一次战斗的胜利显然不足以改变战局。事实上,在费列洛夫连从包围圈中突围的1941年7月17日这一天,对于苏联红军来说整个斯摩棱斯克战役的走向已经十分黯淡了。此时,德军战线已经向苏联东部推出了约200千米,不但在斯摩棱斯克地区将红军第16、19、20集团军包入囊中,而且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群还在向斯摩棱斯克以东70千米的叶利尼亚城实施不间断突击,进攻的矛尖已经直指该城背后的莫斯科了!也正因为如此,叶利尼亚城的得失已经不仅仅关系到斯摩棱斯克战役的作战成功与否,更关系到莫斯科的安危。幸运的是,由于古德里安贪功心切,在斯摩棱斯克与莫斯科的公路上还留有一个缺口没被封闭,这就使此时的战场上形成了一个相当奇特的局面:一方面,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群先遣分队正在向叶利尼亚狂奔,形成了一个面向莫斯科的突出部;另一方面,在这个突出部内部,红军第21、13集团军残部却利用正向那个古德里安为他们留下的唯一一个缺口前进,从后面追赶第2装甲集群先遣分队,企图以反包围的形式,来阻止或至少扰乱德军迅速占领叶利尼亚城的战役企图,为莫斯科方向的防御部署争取时间。就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作为叶利尼亚反向突出部内西方方面军的一张王牌,建制完整的费列洛夫特种炮兵连被寄予厚望(从1941年7月13日到达前线以来,该连仅在突袭中损失了5辆弹药车),与红军第21、13集团军残部一起向叶利尼亚奔去……虽然叶利尼亚最后仍在1941年7月20日沦陷,然而在此过程中,费列洛夫特种炮兵连的БМ-13-16却累积发射约2100多枚火箭弹,有力支援了红军部队的防御作战,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德军的进攻势头,并且有效打击了德军士兵的士气。

☆ 发射后正在进行重新装填的БМ-13-16

☆ 战场上只要经过适当的伪装,火箭炮发射车很容易被当成是普通卡车而被放过

可惜的是,随着叶利尼亚城的失守,红军在斯摩棱斯克战役中基本败局已定。虽然在德军占领叶利尼亚城的当天,斯大林即强硬地命令西方方面军司令铁木辛哥一定要在最近几日发动反攻,同时为了尽可能筹集反攻力量,红军统帅部将第29、30、24及从总预备队中抽出的第28集团军共17个师调给了铁木辛哥。在得到了加强之后,西方方面军开始了反击,7月23日至25日,红军动用5个战役集群,16个步兵、骑兵师以及1个机械化军加一个坦克师的兵力,在别雷、亚尔采沃和罗斯拉夫之间向德军发起了反击。德军第10装甲师、党卫队“帝国”师以及“大日耳曼”摩托化部兵团在红军一波接一波的攻势力之下处境越来越困难。与此同时,在包围圈中的苏军也开始发动了反击,被前后夹击的德军不得不双线作战疲于应付。可是,红军的反击虽然声势浩大,也对德军造成了不小的压力,但是,其兵力却还没有强大到可以压制德军,加上仓促发动反击,通信工具缺乏,各部队逐一投入战斗,既没有配合,也谈不上协同,失败也就不可避免。终于,到了7月28日,德军封闭了斯摩棱斯克东南近40千米的缺口,并击退了苏军的反击。然而在缺口封闭之前,费列洛夫特种炮兵连却凭借7辆БМ-13-16的强大火力,将剩余的全部弹药打出后,带领全连和邻近的部分红军部队冲出了包围圈,回到了己方战线。

57、悲壮与辉煌——费列洛夫特种炮兵连

德军在斯摩棱斯克战役的胜利让莫斯科门户大开,一场更大规模的“台风”也在酝酿当中,所以作为一支重要的打击力量,建制仍然基本完整的费列洛夫连的故事仍在继续(突围过程中,除了几辆弹药车因故障原因被费列洛夫连自行销毁外,全部7辆БМ-13-16发射车都保存了下来)。以德国军队的标准来说,斯摩棱斯克战役在1941年8月4日就结束了,但按苏联的标准这个会战要一直持续到1941年9月10日。在此期间,斯大林和苏联最高统帅部所犯的一系列重大错误之一是,当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群南下,霍特的第3装甲集群第39摩托化军开始北上时,斯大林拒绝听从朱可夫放弃基辅的意见,同时他认为由于德国装甲部队离开中部战场,这给了苏联红军一个反击的机会。他似乎无法理解,以当时苏联红军的能力,根本无法击破已经掘壕固守的德国军队,于是从1941年8月中旬直到9月10日,苏联红军对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发动了多次反击,结果除了极少数以外,大部分苏联红军的反击都失败了,致使苏联红军遭到重大损失。在1941年7月10日到9月10日之间,苏联红军在斯摩棱斯克战役中共损失了344,926人,其中阵亡和失踪214,017人,受伤130,909人,损失坦克1,348辆,各种火炮9,885门(含迫击炮),飞机903架。这给以后的战局带来重大影响,当德国军队发动“台风”行动时,他们面对的是一支精疲力竭的苏联红军,苏联红军的坦克等重武器遭到了重大损失,并且来不及完成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不过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当时唯一一支具备丰富实战经验的БМ-13-16火箭炮部队(更多的后续部队正在组建中),费列洛夫特种炮兵连在斯摩棱斯克与莫斯科之间进行的机动游击战,其意义也就显得难能可贵了——这不仅仅体现在战术上,更体现在对敌人士气的打击上(由于火箭炮威力巨大,覆盖区域大,导致德军士兵一旦被攻击,根本没有机会躲避,普通炮兵进行炮击时,老兵凭借对炮弹落点的判断,一般还能进行躲避。主要是针对炮弹破空的声音,加上火箭弹在空中还有种独特的发射声音,这都造成了基层德军士兵的巨大心理恐惧)。

☆ 与传统的火炮相比,БМ-13-16无疑是一种“反传统”的炮兵装备

☆ 战场上的红军火箭炮炮兵

战至1941年10月6日,已经连续作战近2个月的费列洛夫特种炮兵连,迎来了其战斗历程中的另一个辉煌。此时,德军在基本肃清了包围圈内的苏联红军残部,并稍事休整后,于1941年9月30日正式揭开了“台风”计划的序幕——目标直指莫斯科!古德里安以3个装甲师为前锋,在极其狭窄的正面上,向布良斯克方面军之叶尔马可夫战役集群的侧翼发起了凌厉攻势,当天就撕开了苏军防线,向前猛进了90多千米,直指叶廖缅科司令部驻地布良斯克。10月2日,中路和北路德军主力的攻击同时从斯摩棱斯克的南北两面发动。苏军没有意识到德军会将主要攻势突然转向中线,在德军的闪电式攻击下,苏军精心组织的维亚兹马防线当即被冲垮。当天,德军楔入苏军防线15~30千米。10月3日,苏军发起反击,企图堵住德军打开的缺口,但未获成功。德军继续向苏军防御纵深推进,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群深入布良斯克后方200千米,攻占了奥廖尔,其左翼第47装甲军突然从这里调头向北,准备从后方包围布良斯克方面军,霍特的第3装甲集群也开始向维亚兹马的北面逼近。也就是在这一天,希特勒兴高采烈地在柏林体育馆发表了他一生中最能煽动人心的讲演。他先是勾画了德国在欧洲的核心地位,声言第三帝国英勇顽强的军队正从胜利走向胜利。他说如果人们谈论闪电战,历史上还未曾有过这样的进军,但是历史上还真有过几次闪电般的撤退,他嘲弄般地谈起了英军在敦刻尔克的大撤退,称与英军的大撤退相比,德军的速度的确相形见绌。在谈到苏联时,他声称:“……在我们的军队后方已经有了一块领土,比1933年的德国大一倍。今天我可以毫无保留地宣告,东方的敌人已经被打倒,永远站不起来了……”

☆ 正在从弹药车上卸下的M-13 132毫米火箭弹

苏联红军统帅部此时虽未察觉到德军正在形成又一个巨大的包围圈(准备围歼布良斯克方面军的全部和西方方面军的一部,为攻占莫斯科扫清最后一道障碍),但为了阻止德军进攻,歼灭和消耗德军,争取时间集中预备队,为反攻创造条件,正不断从预备队方面军中抽调出独立的“精锐部队”,派往前线,以阻击和延缓德军的进攻矛头,支援布良斯克方面军作战——在这些部队中,由卡图科夫上校(1953年晋升为苏联元帅)指挥的独立坦克第4旅即属其中之一。1941年10月4日,独立坦克第4旅奉命从莫斯科郊区出发,沿铁路前往姆岑斯克。在经过10月4日夜和10月5日晨的两次小规模接触后,通过巧妙的设伏,独立坦克第4旅在先后击毁古德里安装甲集群先遣队14辆坦克(缴获一辆半履带装甲人员输送车),并探明德军后续部队的虚实后,果断在1941年10月5日夜向第一军人村方向转移,准备在姆岑斯克至奥廖尔公路两侧重新布置阵地,企图伏击德军即将到来的后续装甲机械化纵队。10月6日早晨经侦发现,德军150辆坦克向姆岑斯克方向开进。德军进入防御地带时展开战斗队形,从行进间发起进攻,约50辆坦克突入苏军防御地带,防守该处的一个反坦克连损失惨重。德军以为已经突破了苏军的防御,便大胆地向前推进,随即落入苏军的伏击圈,德军伤亡惨重,狼狈而逃。经过12小时的激战,坦克第4旅消灭德军坦克43辆、步兵500人。

☆ 每一发火箭弹,都是射向敌人的复仇之箭

不过,虽然卡图科夫上校已经按照手头的兵力,进行了周密的部署,并在白天的战斗中重创敌军,然而该旅实质上只是一支临时组建的部队,不但兵力单薄、指战员军事素质差,装备也较为低劣,而德军装甲集群虽受挫折,但正在1000米之外重新集结,准备重新发起进攻,这不得不使卡图科夫对接下来的战斗有些担心——此时的独立第4坦克旅经过3天连续的战斗,不但遭受了一些损失,而且弹药已经消耗大半(虽然在之前的战斗中,独立坦克第4旅表现不错,然而这个拿来阻击德军的临时坦克旅其实成立还不到两星期。全旅编成两个梯队,第一梯队为摩步营、反坦克炮营和配属的内务部34团混成营,第二梯队是坦克4团,主要用于设伏和反冲击。不过坦克多数是旧式的BT-5/7,只有少量的T-34/76,而配属步兵除了内务部34团混成营拥有部分意志坚定的老兵外,摩步营要么是收容的散兵、预备役,要么干脆就是新兵蛋子。他们穿着可笑的肥大军装,个个眼神如兔子般惊慌,背上的莫辛纳甘步枪若是换成草叉,更像是集体农庄的社员。更要命的是,除了已经在战斗中被严重削弱的反坦克炮营外,整个旅没有任何纵深支援炮兵。要用这种部队为莫斯科防御作战的部署赢得时间,这个任务,即使对于后来以足智多谋著称的卡图科夫来讲,也是个难题)。有意思的是,就在卡图科夫一筹莫展时,正在进行“机动游击”战而“游荡”到阵地附近的费列洛夫特种炮兵连却令这位坦克兵上校眼前一亮。

☆ 红军炮兵军官与其火箭炮发射车

虽然在当时,费列洛夫特种炮兵连装备的БМ-13-16 132毫米多联装自行火箭炮仍属机密装备,不但德国人对此一无所知,就是在红军内部,绝大部分基层部队对此也所知不多。不过,由于奥尔沙火车站的一战成名,“喀秋莎”的大名还是在红军内部的一定范围内不胫而走,卡图科夫便对此有所耳闻(之所以将БМ-13-16称为“喀秋莎”,其实是一个巧合。作为一种机密装备,即便是首先装备该型武器的费列洛夫连官兵,也不知道其真实型号,只是根据其发射架上的“K”字,实际上是沃罗涅日“共产国际”工厂的首字母,发挥想象力,以“喀秋莎”这个苏联姑娘最普遍的名字加以命名,岂料这个绰号后来竟不胫而走,成了苏联一切型号火箭炮的统称,而这些火箭炮的真正制式编号,反倒很少有人能记起)。也正因为如此,当费列洛夫连的“ZIS-5卡车”来到眼前时,被卡图科夫当机立断地“扣”了下来。仓促编成的独立坦克第4旅缺乏支援炮兵,无法对正在1,000米外进行重新集结的德军进行炮火打击的问题,被费列洛夫连火箭炮的到来彻底解决了。在经过不长时间的交涉后,1941年10月6日晚,根据卡图科夫的意图,费列洛夫大尉指挥全连在姆岑斯克至奥廖尔公路东侧的第4坦克团阵地后方约1,500米处展开,在不到15分钟的时间内,对4千米外的德军集结地实施了2次齐射。224枚132毫米火箭弹带着凄厉的嘶鸣落到了德军中间,不仅正在补充燃料、弹药的坦克、半履带装甲人员输送车、弹药车、修理车、加油车燃烧了起来,正在休整的步兵们更是遭了殃,大量的断肢残臂飞上了天空,侥幸没死的士兵也在抱着脑袋惊恐地哀嚎,一切都被复仇的烈焰钢雨覆盖了。

事实上,费列洛夫连的这两次齐射,不单单是在战术上对正在集结中的德军装甲集群造成了损失,更重要的是,仅仅7辆БМ-13-16也足以使德军产生误判——德军前进指挥部一度认为,他们刚刚遭到的是一个或两个苏联炮兵师的炮击,所以对面的苏联红军至少是集团军规模!正是这种误判,使德军前进指挥部下令暂缓进攻,卡图科夫的独立坦克第4旅则利用这一机会,撤至工人新村东北侧,重新布防。遗憾的是,1941年10月6日的战斗,已经是费列洛夫特种炮兵连最后的辉煌了。由于弹药和油料基本耗尽,实施完炮击后,费列洛夫与卡图科夫分手,带领全连向后方补给处撤去。1941年10月7日夜,正在行军的费列洛夫连在布嘎特伊村不幸与一股渗透的德军先头部队遭遇。虽然在费列洛夫大尉的指挥下,炮兵连全体指战员沉着应战,炮手们迅速架起火箭炮,包括司机在内的其他人员则拿起步枪和手榴弹,拼死挡住德军的冲锋,为火箭炮的发射争取时间……在打光了全部火箭弹后,为了不让“喀秋莎”的秘密落到敌人手里,费列洛夫大尉忍痛下令彻底炸毁全部7门БМ-13-16火箭炮。不幸的是,由于发射火箭弹和销毁火箭炮耽误了宝贵的时间,炮兵连被包围……最终,在残酷的突围作战中,包括连长费列洛夫大尉在内的绝大部分炮兵连官兵壮烈牺牲。红军的第一个火箭炮单位就这样悲壮地结束了战斗历程……

☆ 仅仅7辆БМ-13-16也足以使德军产生了误判——德军前进指挥部一度认为,他们刚刚遭到的是一个或两个苏联炮兵师的炮击

☆ 采用ZIS-6卡车底盘的БМ-13-16

不过,一个“费列洛夫连”倒了下去,成千上万个“费列洛夫连”站了起来(费列洛夫被追授一级卫国战争勋章,家乡和奥尔沙的几条大街被命名为费列洛夫街。1995年6月21日,根据俄罗斯总统叶利钦签署的第619号总统令,费列洛夫被追授俄罗斯联邦英雄称号)。或许令费列洛夫大尉的英灵最感到欣慰的是,正是由于他指挥的这个试验火箭炮兵连在不到3个月时间里的出色表现,令红军最高统帅部特别是斯大林本人意识到了火箭炮的战场价值所在,于是作为前线需要的重要技术装备,对于БМ-13-16与БМ-8-24的全力生产和列装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