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30年,陈赓曾经在沈阳一带进行过一些调查工作,当时主要负责情报的收集。一次,他在敌人的追捕下,躲进了赵唯的家里避难。时光荏苒,当陈赓再度回忆起那个曾经为他提供过庇护的赵唯时,已经有些模糊了赵唯的面容和声音。时隔多年,两人意外地在哈尔滨军工学院重新相遇。得知赵唯由于一些原因未能恢复党籍时,陈赓欣喜若狂地说道:“怪不得,第一次见到你时,我就觉得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在陈赓的努力推动下,赵唯的党籍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恢复党籍后的赵唯特意找到陈赓,激动地告诉他:“我有个好消息要和你分享,我的党籍恢复了,而且从1927年开始计算!”与过去严肃的态度不同,这时的赵唯显得格外轻松和愉悦。

作为哈尔滨军工学院的创始人,陈赓在创办这所学校时,格外注重吸引优秀的人才和知识分子。他不仅关注学术,也不惜为了解决一些特殊情况,放过那些曾经被判处死刑的人。他深知,人才对于学校的未来至关重要。

新中国成立后,国际形势逐渐复杂,冷战的对抗日益加剧,朝鲜战争的爆发让党中央意识到:“必须完成国防现代化的建设,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军事干部。”为了应对这种形势,哈尔滨军工学院的建立成为了国家的当务之急。在朝鲜战场指挥中国人民志愿军作战的陈赓,也受命回国承担这项重大任务。

当时的条件相当艰苦,学校既没有合适的校址,也没有教学设施,甚至连合格的师资都很难找到。然而,陈赓充满信心地表示:“革命的一切都能从无到有,创办哈军工也同样可以做到!”不久后,哈军工迅速发展起来,成了现代化的学术基地,教学楼、宿舍和实验室等一应设施陆续建设完成。连钱学森都惊叹道:“三年时间,竟然能建成如此先进且宏伟的大学,拥有如此多的尖端学科,简直是一个奇迹!”

哈军工最突出的成就,是培养了大量的军事和科技精英,为新中国的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陈赓始终坚持尊重和信任人才,凭借这一理念,哈军工吸引了无数有志之士。在创办哈军工的初期,陈赓就特别重视吸引资深教授和专家,提出了“老教授、老干部办院”的理念。

为了调动这些人的积极性,陈赓不断强调尊重知识、重视教育的重要性。他形象地比喻道:“哈军工就像一个食堂,老教授负责做饭,学员负责吃饭,而老干部负责端盘子。”他鼓励革命干部靠近知识分子,形成一个紧密的合作团队。对于那些曾经在革命中立下赫赫战功的老革命,陈赓更是语重心长地提醒:“你们参加过红军,也曾是大学生,我们要铭记长征的胜利,同时也要尊重知识分子,理解他们十年寒窗的艰辛。”

此外,陈赓还通过自己的榜样力量来影响他人。他让一些老教授住进条件较好的新宿舍,而自己则依旧住在简陋的平房里。正因为陈赓的真诚,许多老教授和知识分子放弃了原本优渥的工作,纷纷加入到哈军工的建设中。

作为院长,陈赓从不摆架子,平等地对待每一位教授,彼此之间如同兄弟般亲切。每当有新教授加入时,陈赓都会亲自上门拜访。曾有一位教授感动地回忆说:“我刚到哈军工时,原本想在北京多待几天,陈院长却说不用急,还请我吃烤鸭,带我参观了北京的名胜,心里暖洋洋的,立刻就想赶往哈军工。”

对于从国外回来的知识分子,陈赓也始终表现出无条件的信任。面对一些“海归”因家庭背景而遭遇质疑时,他总是带头给予支持和帮助。许多人因此深受感动,甚至有教授在回忆中提到:“第一次见到陈赓时,我的心就被这个豪爽、真诚的将军所打动。那时我还记得他在大雪天找到我,他只说了一句’我相信你,我们一起干吧!’那一刻,我真的很感动。”

陈赓不仅注重人才的引进,还十分关心他们的成长和进步。在哈军工的管理上,他始终秉持尊重与信任的理念,不断推动学科创新,追求军事技术领域的世界领先水平。无论过去的历史如何,陈赓都愿意帮助解决问题,甚至有些曾经犯下错误的人,他也会给予机会。

52年一名弹道专家被判死刑,陈赓亲自求情,毛主席:你去请示恩来

在陈赓成为哈军工院长初期,学院接纳了上百名教授和讲师。每当有教授的背景调查表送到他手里时,他都会亲自审阅并写下意见。一天,张述祖教授走进陈赓的办公室时,无意中发现他正与保卫处副部长交谈,便准备悄悄离开。然而,陈赓察觉到了他的举动,立即叫住了他,并热情地邀请他进来。

陈赓微笑着询问:“你提到的那个弹道专家现在怎么样了?”张述祖解释说:“他是位法国留学生,在我们眼中,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宝贝。”陈赓听后十分兴奋,立刻说道:“那我们一定得把他找来!”然而,张述祖却摇头叹道:“可能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