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里这句话我比较关注:
那我们就得看看这个网站上的数据到底啥样。
其他几个城市也查了,这个口径基本上就是按照市辖区进行统计。
问题是,中国的城市市辖区太大了。
咱们打开房地产中介软件就可以看到下面这张图。
粗略地算算,北京市各个城区的价格平均下来确实也和差不多6、7万水平差不多。
可问题是,多数关心北京房价的人,会去怀柔、密云么?
这俩区到北京市内都要4、50公里了,如果按照很多海外城市做对标,这根本已经是另外一个城市了。
做个参考,北京市辖区面积是1.6万平方公里,经常有人会和东京做对比,而东京都的面积其实是,约2200平方公里。
如果计算过程中用北京市市辖区和东京都作比较(都是行政概念),那结论就差太远了。
对中国城市来说,大家真正关心的是核心城区价格,市辖区对多数就业、落户的人来说参考意义并不是很大。
另外,做股票的朋友都知道,市场里大多数股票都在10块钱以下。
上面这句话说明了什么?什么都不说明。
ST股票普遍也就1、2块钱,茅台、宁德时代、腾讯都几百,ST股票就便宜了?
便宜的股票每股净资产和盈利还差呢,对吧。
所以学习股票前几节课,都要讲PE、PB这些估值指标,如果有人跟你用股价说,A便宜、B贵,那就可以扭头就走了。
没入门。
房价收入比和租售比才是比较合理评估房价的指标,目前市面上的一些报告数据都差别很大,主要是样本和城市范围很不好界定,但这至少比给以房价绝对数量,要有价值。
作为分析人员,做选题的时候不仅仅需要找到一个有意思的数据,还要理解数据背后的逻辑。
要不然。。。。。。误导普通人,让专业人士笑话。
以上,供参考
看一个地方的房价高低、不能看绝对值,要看相对值,要看房价收入比才合理。
关于房价收入比黄奇帆市长有出名的六分之一理论:正常情况下,一个家庭用于租房的支出最好不要超过月收入的1/6,用于买房的支出不能超过职工全部工作年限收入的1/6,否则就会影响正常生活。按一个人一生工作40年左右的时间计算,用6~7年的家庭年收入买一套房是合理的。
但实际上国内绝大多数房价偏离收入太多了
对于大多数家庭别说6-7年的收入买房,哪怕20年的收入买房都远远不够,这些房价不过万的城市也一样如此。
而房价的主要构成又是地价,同样按照黄市长的理论楼面地价不应该超过周边房价的三分之一,这样才能合理控制房价,按照这个标准基本上没有几个大城市能满足的。
所以目前国内房地产的最根本问题还是地价偏高,不解决这个问题基本上所有的手段都是给癌症患者喂中药。
数据来源:
新闻要连起来看才有意思。
全国14个地区的最低工资标准高达2000元以上,值得鼓吹工资高了。
全国48个大城市房价竟然低的10000都不到,值得鼓吹房价便宜了。
这可真是盛世奇观。
李嘉诚说过”决定房地产的三要素:地段、地段、和地段”,你可以怀疑财阀的人品,但是不能质疑财阀的眼光与判断。
很多人都知道一座城市,主城区繁华地段是房价最贵的,很多人不住在主城区繁华地段相对新的房子里,不是因为不想,是因为房价贵超出承受能力。
就是这种”不是因为不想,是因为房价贵“的逻辑,让主城区繁华地段在楼市普跌的情况下获得一定支撑,因为每当跌到一个值可能就有人出来”捡漏”,抗跌能力会稍好一些,可能城郊暴跌40%,主城区繁华地段跌15%,虽然都是跌,但是幅度完全不同。
如果把整个中国地图摊开,一线城市就是主城区核心,大型二线城市就是主城区,三四五线城市就是主城区附近那些农田、荒地、新小区、几个写字楼、无人的商场混合的城郊”开发区”、”新区”、”新城”……
所以,这些城市在人口增量的困境面前,大步朝着房子比人多的方向迈进。
黑龙江很多其他城市的人想去哈尔滨,哪怕先住哈尔滨城郊。
住在哈尔滨城郊的人想去市中心例如道里区定居。
住在哈尔滨市中心人想去北京,哪怕先住北京郊区。
…………………如此一环套一环
那么这个转移持续进行并且新生儿逐渐降低,会发生什么显而易见。
最恐怖的是现在很多城市、县城的房子数量逼近人口数量,租房已经远比买房划算,我之前说过一个小城朋友把自己唯一住房160万卖掉,手握现金然后每个月700元租房,精装修、婚装任选,听说房东们还在竞相降租金。
这个新闻真的是……知道房地产很重要,但也不用这样反复炒啊,有钱人还不知道买房抄底么?
要是有钱, “房子没过万很便宜”,大家不知道买来投资和改善生活吗?
浙江最近有个楼盘,全大户型的T2,千万级的,大概几百套,当时开发商还很担心卖不完,结果来了2000多人摇。
我国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悬殊都是很深刻的现状问题。
与其反复炒作“最便宜的大城市单价不足5000”(感觉是白捡一样),倒不如把话筒递向普通人,为普通人的艰辛谋生多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