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本文之前,您可以选择点击关注,成为我们的铁粉,这样您就能在第一时间收到我们最新的文章推送,免费了解党史热点、领袖的过往等相关内容。
1940年,百团大战的第一阶段正在紧张进行,作为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的工作繁忙异常。他日以继夜地投入工作,几乎没有时间休息,也无暇顾及刚刚出生不久的女儿和妻子。因此,妻子刘志兰带着女儿回到了延安。
左权虽然一生征战沙场,终于有了一个安定的家庭,但由于战争形势的紧张,他与亲人被迫分离。在这漫长的战斗岁月里,书信成为了他唯一能够表达思念的方式。在短短的三个月里,他写了整整十一封信。
这些信中有一句话总让人感动落泪,在最后一封信中,左权写道:“若时局有变,就把女儿送人。”没有人知道,当左权写下这句话时,他的心情是怎样的复杂与沉重。
对于许多抗战老兵来说,太行山拥有特殊的情感,而左权也不例外。在这里,左权不仅保卫着祖国的河山,还收获了深厚的友情和爱情。
太行山条件十分艰苦,八路军的各级指挥官和士兵在伙食上并没有差别,大家都是一起吃大灶。彭德怀和左权,都是来自湖南的同志,在吃饭和日常习惯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两人建立了非常深厚的友谊。
左权和彭德怀都爱吃鱼,只要有机会,左权总是会先让给彭德怀。而彭德怀也时刻惦记着左权,他知道左权喜欢抽烟,每当他手上有烟时,便会第一时间送到左权那里。
在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后,左权很快也迎来了爱情。
1937年,刘志兰带着14岁的弟弟来到延安,她为了投身抗日救国的事业,毅然加入了革命。她长得美丽,且有一定文化素养,写得一手好字,迅速被安排从事宣传工作。
1939年,刘志兰随中央巡视团前往太行山视察,并代表中央妇委会发表讲话。她的优秀表现引起了朱老总夫妇的注意,他们想到了一直未婚的左权,并决定撮合这两个人。
由于左权一直专注于工作,直到那时,他已经34岁,仍然单身,并未曾考虑过婚姻问题。朱老总夫妇十分关心他的婚事。
刘志兰是一个性格高傲的人,她并不想草率地进入婚姻,即使对方是八路军副总参谋长。但是,她还是出于对朱老总的尊重,同左权见了面。尽管两人的年龄差距较大,刘志兰心中总有些许不安,但随着相处,她发现左权是一个值得依靠的人,于是同意了这桩婚事。
两个月后,左权和刘志兰在山西潞城的北村举行了婚礼。那个时候,大多数婚姻都是先结婚后培养感情,婚后,刘志兰感到非常幸福,尽管他们的工作都非常繁忙,能够在每周的周末见面成了唯一的奢侈。
1940年,刘志兰生下了一个女儿,左权得知后急忙从前线赶回,把妻子和女儿接到八路军总部。在那段时间里,他们享受了短暂而珍贵的家庭生活。
35岁才迎来第一个孩子的左权,自然是欣喜万分。他找来好友彭德怀,希望他为女儿起个名字。彭德怀思索片刻,说:“刘伯承的儿子叫太行,你的孩子就叫太北吧!”
太行山分为南区和北区,左权对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给女儿取这个名字,也正是他内心的寄托。
左权是著名的“烟枪”,常常一根接一根地抽烟,他曾说这样有助于睡眠。在结婚之前,他大部分工资都用来买烟,但有了女儿后,他把烟放在了第二位,所有的收入都用来给女儿购买奶粉和营养品。
尽管左权深爱着妻子和女儿,恨不得能永远陪伴在他们身边,但战事的紧张并不允许他这样做。他们一家三口共度了三个月甜美的时光,但随着百团大战的爆发,左权不得不将妻女送回延安。
在离别之际,刘志兰和女儿留下了一张合影。那是他们一家三口唯一的合影,照片中,左权、刘志兰和小女儿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谁也没想到,这将成为他们唯一的家庭合影。
百团大战虽然取得了显著胜利,但日军紧接着发动了惨绝人寰的“大扫荡”。为了掩护战士突围,左权在战斗中中枪倒地,再也没有站起来。
左权牺牲时,女儿左太北只有两岁,她唯一留下的关于父亲的记忆,便是那张两年前拍的合影。
左太北是捧着这张合影长大的,关于父亲的记忆也只能通过母亲或其他长辈的叙述来了解。她一直以为父亲留给她的唯一遗物就是这张照片,但其实,父亲还留下了十一封书信。
1982年,左权牺牲40周年,刘志兰从箱子底拿出了那一叠信件,递给了女儿,说:“这是你父亲留给你的唯一财富,这些信。”左太北拿起信封,既熟悉又陌生,她一封封拆开,开始读那些信,渐渐明白了什么是家庭,什么是亲人的关爱。

读着这些信,左太北的泪水止不住地流淌,原来在她很小的时候,父亲对她深深的爱已经融入了这些文字。
从左权与妻子和女儿分离的那一刻起,他便通过书信将自己深深的思念传递出去。在三个月的时间里,他写了十一封家书。
1940年11月12日,左权写下了第一封信,告诉妻子分离的目的在于为更好的未来,并表达了自己对女儿的无限思念。
在信中,左权还写道:“虽然我在前线,我一定会尽全力照顾你们母女。”
至于如何照顾,他没有明言。但作为一名驰骋沙场的将军,面对的是无尽的战斗和危险,他愿意承担一切,为妻女提供最安全的后方。
1941年9月24日,左权写下了第四封家书。他猜测女儿可能已经开始学会说话,他渴望听到女儿叫自己“爸爸”,希望能牵着女儿的手,陪她一起嬉戏。
左权对这个家有着无比珍视的感情,每当有空闲时,他便会去延安看望妻女。刘志兰一人带着孩子,还要忙于工作,常常抱怨丈夫太久没有来看她们。这时,左权便会放下将军的姿态,帮忙照看孩子,洗净尿布,尽可能地在琐事中关心妻女。
他放下军官的威严,尽可能地展现出最温柔的父爱与丈夫的关怀。因此,当他英勇牺牲后,刘志兰写下了充满深情的文字:“想到你那份眷念,我心中愈加愧疚。”
1942年5月22日,左权写下了第十一封家书,也是最后一封家书。信中内容十分特殊,左权的笔触中不再是以往的深情,而是充满了深深的嘱托:“虽然我如此深爱太北,但若时局有变,你可以毫不犹豫地处理太北的问题,送她走,不必顾及我的感受。”
没有人能够想象左权此时的心境。敌军的“大扫荡”让他感到深深的不安,但他依然挂念妻女的安全,忍痛割爱,希望妻子能在艰难的环境中作出最明智的决定。
为了革命,左权离开家乡,永远没有回去,他为国捐躯,也为家人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左权牺牲后,刘志兰收到了这封信,她在看信的过程中忍不住泣不成声,泪如雨下,几乎所有同学都不敢上前劝慰她。接下来的日子里,刘志兰精神恍惚,总觉得左权依然活着,信件还会继续寄来。她一次又一次地翻找信件,最终才渐渐明白,左权已经永远离开了她。
左权的死,也让彭德怀深受打击。这个一直坚强、少有泪水的老将军,在得知左权牺牲的消息后泪流满面,呼喊着:“左权!左权!你不能死!”
尽管父亲早逝,左太北依然从那些书信中感受到了父亲那浓烈的爱。她为自己的父亲是抗日英雄而感到无比自豪。
为了遵守平台规则,您需要与我更多互动(点赞、评论、转发)才能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击关注,成为铁粉后每天第一时间收到最新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