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有些人打了一辈子仗,最后却因为一个决定,被人记了一辈子的过。
刘畴西这个名字,知道的人不多,但要说起方志敏怎么被捕的,多少人都能说上一段。
可真相往往藏在细节里,不信你往下看。
1935年冬天,南方山林深处,风很冷,消息更冷。
红十军团刚刚在赣东北集结完,就要往皖南去。
这不是一次简单的转移,是奔着抗日去的。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头上是中央的命令,脚下是泥泞的山路,前后左右都是敌人的包围圈。
军团仨主要领导,方志敏是主席,粟裕是参谋长,刘畴西当军团长。
这个搭配,从纸面上看挺稳妥。
方志敏是文能写书、武能带兵的全才,粟裕年轻,有冲劲,刘畴西是老资格,打过南昌起义,留过学,左胳膊都没了还继续上前线,苏区里人送外号“独臂将军”。
可就是这支队伍,在皖南怀玉山那一仗,被十几倍敌军围住,几乎全军覆没。
方志敏、刘畴西先后被俘,粟裕带着一小拨人突围成功。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多年以后,粟裕说起这事,还是心里堵得慌。
问题出在哪?关键就在那一夜。
粟裕那拨人是先头部队,伤员多,武器差,但路上走得快。
他急得像火烧眉毛一样,知道敌人正在收网。
他沿途处理了几次险情,脑子转得快,带的人也拼。
可后头的刘畴西,带着主力部队,走得慢。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粟裕不放心,方志敏也着急,多次发信催促刘部赶紧走,不要停。
刘畴西怎么回应的?那天晚上,他下令部队休整。
他觉得兵累了,得歇一歇。
这一下就出事了。
方志敏听说后,急得不行,亲自带人回头去找刘畴西。
粟裕想劝,被方志敏拦住,说你级别不够,他听不进去。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结果刘畴西还是坚持原计划,部队就在那一夜,被敌人包了饺子。
第二天一早,天刚亮,四面八方全是敌人。
红十军团主力被困怀玉山,硬是拼了一整天,血战到底,死伤无数。
方志敏和刘畴西都没能突出去,几天后被分别抓走。
还是那年,南昌监狱里,两人挨着坐上了敌人的拍照留证机器。
那张戴着脚镣的黑白照片,今天依旧挂在烈士纪念馆里。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照片上方志敏站得直,刘畴西也没低头。
被捕那一刻,他们没动摇。
可几十年后,一篇文章出来,说方志敏被捕,是刘畴西故意配合敌人,说他是叛徒。
这话传到了粟裕耳朵里,他一下就火了。
粟裕不是不记恨刘畴西当年误事,但这帽子扣上去,他接受不了。
他清楚,战场上可以犯错,但不能冤枉一个死在敌人手上的人。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这会儿,刘畴西的家人也找到了粟裕,说生活困难,想看看能不能帮一帮。
粟裕没推脱,写了一份长信给中央,把刘畴西一生的履历、功劳、牺牲都列得明明白白。
他没回避刘的判断失误,但也清楚地写了,刘畴西不是背叛,是硬拼到底才落入敌手的。
后来中央发了文件,给了刘畴西烈士的待遇。
这事才算有了个说法。
再说说刘畴西这个人。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湖南人,出身农家,年轻时考上了师范,再进黄埔军校,后来还出国学了军事。
打仗时左臂被炸断,照样上战场。
从南昌起义开始,一路干到军团长。
他不是那种一呼百应的将军,但在苏区,确实是个有威望的人。
最后那场战斗,刘畴西也没躲。
他带头冲锋,右臂也受了重伤,身边的警卫一个个倒下,他还在坚持。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当时方志敏那边也在突围,两人相差一个小时被俘。
敌人想让他们招供,都没成功。
刘畴西在狱中那句“脖子伸硬些,挨他一刀”,是从同狱战友口中传出来的。
他死的时候才三十多岁,命短,事却没少做。
粟裕后来公开提过几次,那场仗打得惨,但不是一个人能决定全局的。
刘畴西有错,但不该背这个锅。
他也没少帮刘家人解决问题,尽了情分。
1980年代那几年,很多当年的老革命开始陆续被平反,很多模糊的档案被翻出重查。
这就包括了刘畴西。
南昌烈士陵园里,后来多了块墓碑,上面刻着“刘畴西 烈士”。
再往边上看,就是方志敏的纪念碑。
他们最后还是埋在了一起。
参考资料:
《粟裕回忆录》人民出版社
江西省地方志《怀玉山战役纪实》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历史资料汇编》
《红军十军团史料汇编》军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