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2-伴淀粉样物质样沉积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携带新型OCLN::PRKCI基因融合的病例报告
致编辑:
世界卫生组织(WHO)第5版内分泌及神经内分泌肿瘤分类中,甲状腺乳头状癌(PTC)被分为13种亚型。PTC的分子特征以BRAF p.V600E突变为主,而携带基因融合的PTC较为罕见。目前已报道的基因融合涉及RET、NTRK、ALK、BRAF、PPARG、THADA、LTK、MET和FGFR2等基因。本文首次报道一例具有独特形态学特征且携带新型OCLN::PRKCI基因融合的PTC病例。
患者为61岁男性,长期服用锂剂治疗,因其他影像学检查偶然发现甲状腺结节。细针穿刺活检诊断为甲状腺乳头状癌,遂行全甲状腺切除术。大体检查显示左叶甲状腺内见一2.9×2.2×2.1 cm的灰粉色结节,边界清晰。
镜下观察,肿瘤由薄层纤维包膜与周围非肿瘤性甲状腺组织分隔(图1A),未见包膜浸润。肿瘤性滤泡内无胶质,周围环绕致密无细胞性嗜酸性物质,低倍镜下类似淀粉样结节沉积(图1B)。嗜酸性物质可压迫(图1C)、扩张(图1D)或分支形成复杂滤泡结构(图1E)。肿瘤细胞胞质淡嗜酸性,部分区域可见胞质致密嗜酸性(图1F)。未见复杂乳头状结构,但存在PTC的核特征(如罕见核内假包涵体)(图2A、B)。未发现特定PTC亚型、核分裂活跃、肿瘤坏死或脉管侵犯。刚果红染色阴性。
免疫组化显示肿瘤细胞表达PAX8、TTF1(图2C)和甲状腺球蛋白(图2D),而Pan-TRK(弱阳性)、嗜铬粒蛋白、HBME1(大部分阴性)及BRAF V600E均阴性。RNA测序发现OCLN::PRKCI(ex4:ex7)融合(702条支持读数)及互惠性PRKCI::OCLN(ex6:ex5)融合(109条支持读数)(图3)。该框内融合可产生融合蛋白,推测OCLN-PRKCI蛋白为驱动癌蛋白(需进一步功能验证)。
图1. 伴淀粉样物质样沉积的甲状腺乳头状癌形态学特征。
A:肿瘤通过薄层纤维包膜与周围非肿瘤性甲状腺组织分界清晰。
B:局部水肿区域。
C–E:滤泡内无胶质,被致密无细胞的嗜酸性物质包裹,表现为受压(C)
扩张(D)或分支形成复杂排列(E)。
F:胞质富含致密嗜酸性物质的肿瘤细胞。
图1分析(形态学特征)
纤维包膜与边界清晰性(A):薄层纤维包膜提示肿瘤可能为包裹型PTC亚型,需与滤泡性肿瘤鉴别。未发现破坏性包膜浸润,支持低侵袭性生物学行为。
临床意义:包裹型PTC通常预后较好,但需警惕微浸润的可能。
淀粉样物质样沉积(C-E):嗜酸性无细胞物质环绕滤泡,形似淀粉样沉积,但刚果红染色阴性排除了甲状腺髓样癌(淀粉样物质为降钙素原纤维沉积)。
机制推测:可能为异常分泌的甲状腺源性蛋白(如甲状腺球蛋白降解产物)或细胞外基质重塑的产物。
滤泡结构变异(C-E):滤泡受压、扩张及分支排列可能与OCLN::PRKCI融合导致的细胞极性改变有关。OCLN参与紧密连接,其功能破坏可能影响滤泡形态。
胞质特征(F):致密嗜酸性胞质可能反映线粒体丰富或代谢活跃状态,需结合电镜或酶学染色进一步验证。
图2. 核特征及免疫组化结果。
A–B:细胞核增大(与周围正常甲状腺滤泡相比)、苍白,核膜不规则,核仁偏位分布,偶见核内假包涵体(箭头)。
C:TTF1(SPT24抗体染色阳性)。
D:甲状腺球蛋白阳性表达。
图2分析(核特征与免疫表型)
PTC经典核特征(A-B):核膜不规则、核淡染及核内假包涵体是PTC诊断的金标准,支持本例为PTC而非其他甲状腺肿瘤(如滤泡癌或髓样癌)。
免疫组化标志物(C-D):TTF1/甲状腺球蛋白阳性:证实肿瘤的甲状腺滤泡上皮起源,排除转移性癌或髓样癌(后者TTF1阴性)。
Pan-TRK/HBME1阴性:提示无NTRK基因融合或经典PTC的微绒毛表面标志,支持本例为罕见基因融合亚型。
图3. OCLN::PRKCI基因融合结构示意图。
OCLN::PRKCI融合包含OCLN蛋白的N端(1-296号氨基酸,外显子1-4)与PRKCI蛋白的C端(199-596号氨基酸,外显子7-18)。互惠性PRKCI::OCLN融合包含PRKCI蛋白的N端(1-195号氨基酸,外显子1-6)与OCLN蛋白C端300号氨基酸后的区域(外显子5-9)。嵌合蛋白示意图改编自ProteinPaint数据库。

图3分析(基因融合结构)
OCLN::PRKCI融合的功能影响:
PRKCI激酶域的保留:PRKCI的C端包含催化结构域(exons 7-18),其与OCLN的N端融合可能导致激酶活性持续激活,驱动下游信号通路(如NF-κB或RAS-MAPK)。
OCLN功能破坏:OCLN的C端(参与细胞间连接)缺失可能削弱细胞极性,促进肿瘤细胞侵袭性。
互惠性融合(PRKCI::OCLN)的意义:可能产生截短型蛋白或无功能产物,但需功能实验验证其是否具有致癌协同效应。
与已知融合的对比(如FNDC3B::PRKCI):PRKCI断点位于第7内含子(近本例exon 7),提示该基因的特定区域(如激酶域上游调控区)可能为融合热点。
总结:
诊断线索:本例形态学复杂(淀粉样物质样沉积+滤泡变异),需依赖分子检测明确罕见融合基因。
治疗提示:PRKCI抑制剂(如Auranofin)或靶向RAS-MAPK通路的药物可能具有潜在疗效。
研究方向:需建立OCLN::PRKCI融合的细胞/动物模型,验证其致癌性及信号调控机制。
蛋白激酶C iota(PRKCI)是非典型蛋白激酶家族成员,参与RAS致癌信号传导,其下游通路影响肿瘤侵袭、生长和存活。PRKCI过表达/扩增可能成为治疗靶点。PRKCI融合此前见于宫颈、肝、乳腺、结肠和肾的恶性肿瘤。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OCLN)编码的膜蛋白参与细胞间连接,其表达下调与肿瘤预后不良相关。OCLN融合见于肝、胃、膀胱、前列腺、子宫和肺的恶性肿瘤,但二者在甲状腺中均未见报道,且OCLN::PRKCI融合为首次报道。值得注意的是,Hep3B细胞中发现的FNDC3B::PRKCI融合的PRKCI断点位于第7内含子,与本例断点位置相近。
本病例需与甲状腺髓样癌鉴别,但滤泡结构、PTC核特征及免疫表型(TTF1/甲状腺球蛋白阳性)可明确诊断。此外,肿瘤间质与滤泡关系密切,不同于透明变梁状肿瘤或纤维化相关PTC。患者术后6个月无复发。需更多病例研究以明确此类肿瘤的生物学行为。
分析与讨论:
1. 病例的独特性
这是首例报道携带OCLN::PRKCI基因融合的甲状腺乳头状癌病例,扩展了PTC的分子遗传学谱系。该融合基因的发现提示甲状腺癌中可能存在新的致癌驱动机制。
2. 分子机制与潜在意义
PRKCI:作为非典型蛋白激酶C家族成员,PRKCI通过激活RAS-MAPK、NF-κB等通路促进肿瘤增殖和侵袭。其融合可能导致激酶结构域持续激活,驱动肿瘤发生。
OCLN:作为紧密连接蛋白,OCLN功能异常可能破坏细胞极性,促进肿瘤转移。其N端与PRKCI的C端激酶结构域融合,可能通过异常信号传导促进致癌表型。
治疗潜力:PRKCI抑制剂(如Auranofin)已在其他肿瘤中开展研究,本病例或为靶向治疗提供方向。
3. 病理诊断与鉴别
淀粉样物质样沉积:需与甲状腺髓样癌(刚果红阳性)鉴别,但本例免疫表型(TTF1/甲状腺球蛋白阳性)及滤泡结构支持PTC诊断。
透明变梁状肿瘤:本例无梁状排列及显著核沟,间质与滤泡关系更密切,可排除。
4. 临床启示
诊断挑战:罕见基因融合病例的形态学变异可能误导诊断,需结合分子检测明确。
预后评估:患者短期无复发,但需长期随访及更多病例验证该亚型的生物学行为。
5. 研究展望
功能实验验证OCLN::PRKCI融合的致癌性。
探索PRKCI抑制剂在甲状腺癌中的应用潜力。
建立甲状腺癌基因融合筛查流程,优化分子分型。
总结:
本病例首次报道了OCLN::PRKCI基因融合的甲状腺乳头状癌,其独特的形态学及分子特征为PTC的分子机制和靶向治疗提供了新视角。未来需扩大研究以明确其临床意义及治疗靶点价值。
Whaley RD, Pitel BA, Hofich CD, Al-Kateb H, Halling KC, Erickson LA. 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with amyloid-like deposition harboring a novel OCLN::PRKCI gene fusion. Hum Pathol. 2025 May 10:105785. doi: 10.1016/j.humpath.2025.105785.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40354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