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4-这个乳腺病变的诊断是什么?
在评论区参与投票
黏液表皮样癌(Mucoepidermoid carcinoma)
分泌性癌(Secretory carcinoma)
高细胞癌伴极性反转(Tall cell ca with reversed polarity,TCCRP)
囊性高分泌癌(Cystic hypersecretory carcinoma)
最终诊断为乳腺黏液表皮样癌(mucoepidermoid carcinoma, MEC)。
乳腺MEC极其罕见(文献报道不足40例),由黏液细胞、中间型细胞和鳞状细胞混合组成,可能与分泌性癌形态相似。
分泌性癌病例:显著胞质内及细胞外分泌物质沉积,可呈现多样组织结构模式——本例展示特征性微囊状排列。
伴极向反转的高细胞癌(Tall Cell Carcinoma with Reversed Polarity, TCCRP)病例:
TCCRP表现为高柱状细胞伴核极向反转,肿瘤边界呈推挤性生长。
655-皮肤血管肿瘤伴EWSR1-NFATC2基因易位——拓展NFATC相关融合血管病变谱系
摘要:
近期研究发现一类具有NFATC相关融合基因的独特血管肿瘤亚群。尽管现有文献有限,这些病变在组织学上表现出形态多样性,具有局部复发倾向但无远处转移特征。根据国际血管异常研究学会(ISSVA)分类方案,这类肿瘤应归入”良性”或至多”局部侵袭性”/”交界性”肿瘤范畴。迄今为止,携带NFATC相关融合基因的血管肿瘤仅见于骨组织及偶发软组织病例。本文报告一例具有诊断挑战性的多灶性皮肤血管肿瘤病例,该病例检测出EWSR1::NFATC2基因易位。据我们所知,这是首例发生于皮肤的EWSR1::NFATC2基因易位型血管肿瘤的报道。
1 引言
由于血管异常病变具有广泛的临床和组织学谱系,常伴随特征重叠,需要结合准确的临床、影像学和病理学关联分析,其诊断往往极具挑战性。随着对潜在遗传学改变的深入认识,我们对此类病变的理解正在逐步深化。典型例证即为一组以NFATC相关融合为特征的血管上皮样肿瘤。迄今为止,携带NFATC1/C2融合基因的血管肿瘤仅见于骨组织及偶发软组织病例[1-4]。本文报告一例具有诊断挑战性的多灶性皮肤血管肿瘤病例,最终检测出EWSR1::NFATC2基因易位。这是首例报道以NFATC相关融合为特征的皮肤血管病变。
病例报告
患者为41岁女性,无显著既往病史,因右耳及颞部头皮反复发作的多灶性角化过度性红斑丘疹(图1A,B)转诊至我院。转诊时,这些皮损已持续存在2年以上,且曾在外院行部分切除术(共切除3处皮损)。作为转诊流程的一部分,原病理切片被重新复核(图2A-D)。在我院皮肤科门诊行新病灶活检(图2E-H)。结合临床表现,皮损最初被归类为伴卫星灶的化脓性肉芽肿[5],但组织学表现缺乏特异性。随后启动0.5%马来酸噻吗洛尔凝胶治疗,但疗效欠佳。因此,采用脉冲染料激光及Nd:YAG激光对最显著的皮损进行治疗(图1C)。遗憾的是,尽管接受激光治疗,皮损仍复发。
图1 | 皮损临床表现。(A,B)数年前初诊时的皮损表现,可见右耳及周围分布的多发性角化过度性出血性皮损。(C)经多次激光治疗后皮损现状。
为明确诊断,在转诊约5年后再次获取两处皮损活检(图2I-L)。综合所有皮损(共6处)的组织学检查发现:病变大小不一(图2A,B,E,I),边界相对清晰,无浸润性生长模式,但可见显著炎性浸润。所有皮损均呈现显著出血性改变伴广泛铁沉积(图2D),偶见微血栓形成。病变形态具有异质性:部分区域类似复合型血管内皮瘤,可见网状血管腔隙结构,内衬丰满的钉突状内皮细胞(图2F);部分区域呈血管瘤样改变,毛细血管大小血管呈模糊小叶状排列,内衬扁平内皮细胞(图2C);另可见显著上皮样内皮细胞成分(图2J)。值得注意的是,未见内皮细胞多层排列、细胞核异型性或活跃核分裂象。此外,还观察到表皮增生及成纤维细胞增生等”反应性改变”。免疫组化显示血管源性标志物CD31和ERG阳性,而淋巴管标志物D2-40阴性。值得注意的是,所有病灶血管均显示平滑肌肌动蛋白(SMA)阴性或不连续表达(图2H,L),提示周细胞层显著缺失。HHV8持续阴性,可排除卡波西肉瘤。突触素、FOS(B)及广谱细胞角蛋白染色均为阴性。基于复杂的形态学特征及免疫表型,该血管病变的分类面临挑战,需鉴别的疾病包括血管瘤变异型(如上皮样血管瘤)或低级别/”中间型”血管肿瘤(如复合型血管内皮瘤)。
图2 | 不同时期皮损组织病理学图像。(A-D)初始切除(未治疗)的三处皮损中两处的病理表现:低倍视野显示皮损大小不一(A,B;6倍,H&E染色),呈模糊小叶状排列结构(C;210倍,H&E染色),由内衬扁平(C)至轻度丰满内皮细胞(D;210倍,H&E染色)的毛细血管构成,伴广泛出血及显著铁沉积(D插图示100倍普鲁士蓝铁染色)。(E-H)转诊后行诊断性活检显示类似相对境界清楚的血管源性病变(E;6倍,H&E染色),部分区域可见网状结构样生长模式伴丰满/钉突状内皮细胞(F;200倍,H&E染色),但无非典型性、多层排列或活跃核分裂象。病变血管内皮细胞CD31阳性(G;200倍,CD31染色),D2-40阴性(未展示)。平滑肌肌动蛋白(SMA)免疫组化显示多数区域周细胞层缺失(H;200倍,SMA染色)。(I-L)转诊约4年后两处复发性皮损诊断性活检示例:低倍图像显示境界较清晰的血管源性病变(I;6倍,H&E染色),高倍视野可见广泛出血及毛细血管大小血管结构,部分区域血管形成不良伴上皮样内皮细胞(J;210倍,H&E染色)。病变血管内皮细胞CD31阳性(K;160倍,CD31染色),但周细胞层广泛缺失,间质散在梭形肌纤维母细胞(L;160倍,SMA染色)。

后续分子检测显示二代测序未发现基因突变,但Archer FusionPlex PCR检测证实存在EWSR1::NFATC2基因易位(外显子3-8 [NM_005243.4—NM_012340.5])。全身PET-CT及脑部MRI检查未发现转移性病灶(仅意外发现桥小脑角区疑似表皮样囊肿的影像学改变)。自首发皮损出现后约7-8年的随访期内,病程呈良性经过,仅表现为局部复发倾向,无远处转移证据,与现有文献报道一致。患者将继续接受Nd:YAG激光治疗残余皮损,并维持定期临床随访。
讨论
迄今为止,携带NFATC1/C2融合基因的血管肿瘤仅见于骨组织及偶发软组织病例。通过本病例报道,我们旨在丰富NFATC相关融合基因血管肿瘤的有限文献,并提示临床医生及病理学家此类病变可能以皮肤原发形式存在。
基于苏木精-伊红染色(H&E)及免疫组化结果,该病变被判定为血管源性,但因其形态学复杂性需进行广泛鉴别诊断。由于缺乏明确恶性特征(如浸润性生长、坏死、活跃核分裂象或高级别细胞核异型性),血管肉瘤可能性较低。尽管不能完全排除存在YAP1-TFE3融合变异型的可能,但病变缺乏黏液透明基质及典型血管腔隙结构,可与经典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相鉴别。病变的异质性形态(包括局灶性网状血管结构)需考虑网状血管内皮瘤或复合型血管内皮瘤,但因缺乏典型组织学特征、无淋巴管分化证据及突触素阴性(部分此类病变中可阳性),上述诊断可能性较低。部分区域上皮样内皮细胞表型提示上皮样血管瘤可能,但病变中未见嗜酸性粒细胞浸润、FOS(B)染色阴性及多数血管周细胞缺失,均不支持该诊断。
鉴于病变形态不典型、难以归类于已知皮肤血管病变、具有复发倾向以及多数血管周细胞缺失的警示性特征,我们进行了分子检测。检测结果证实存在EWSR1::NFATC2基因易位,据此将该病变归类为NFATC相关融合基因型血管肿瘤。尽管存在部分警示性组织学特征及局部复发倾向,但根据其无远处转移的生物学行为,这类具有独特分子特征的血管肿瘤应归入国际血管异常研究学会(ISSVA)分类方案中的”良性”或至多”局部侵袭性”/”交界性”肿瘤范畴。充分认识这一可能被低估的独立病种,有助于及时准确诊断、治疗及随访,同时促进对其完整临床病理谱系及确切生物学行为的深入理解。
Schurink B, van Huizen AM, Savci-Heijink CD, Kooi EJ. A Cutaneous Vascular Neoplasm With an EWSR1-NFATC2 Translocation-Contributing to the Spectrum of Vascular Lesions Characterized by NFATC-Related Fusions. J Cutan Pathol. 2025 Mar 4. doi: 10.1111/cup.14800.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40037835.
656-①增生性筋膜炎中美丽而可怕的神经节样成纤维细胞
②-像专家一样穿梭于肾上腺各层!
从球状带到网状带,轻松理解组织学分区及其激素分泌。
使用GFR记忆法(球状带-束状带-网状带),轻松牢记各层分泌的激素!
~ 背靠背排列的恶性腺体(图像上2/3区域)位于子宫肌层(图像下1/3区域)上方 ~
657-低Ki-67标记指数是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无复发生存率的一个临床有用的预测因素
背景:本研究通过结合甲状腺外侵犯(Ex)状态评估的侵袭程度和Ki-67标记指数(LI)反映的肿瘤生长速度,提出了一种针对侵袭性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新型风险分层方法。
方法:我们分析了2010至2022年间在近畿大学奈良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67例PTC患者的肿瘤复发情况。患者根据侵袭程度【阴性(Ex0)或阳性(Ex1、Ex2、Ex3)】及Ki-67 LI表达的肿瘤生长速度(低:<5% vs 高:≥5%)进行分类。研究证实了前期结论:Ki-67指数高与低的PTC患者间无病生存率(DFS)存在显著差异。
结果:联合Ex状态(阴性/阳性)和Ki-67增殖状态(低/高)分析显示,Ex阴性且Ki-67 LI低组的侵袭相关DFS率仅为1.1%,而Ex阳性且Ki-67 LI高组则高达44.1%。本研究首次证实,通过整合甲状腺癌的两个核心特征——甲状腺外侵犯状态和肿瘤生长速度——可实现对复发风险的精准分层。
结论:低肿瘤复发风险的证据可能支持对侵袭性PTC采用更保守的治疗策略,同时有助于缓解患者对肿瘤复发及死亡的焦虑。
Masui T, Yane K, Ota I, Kakudo K, Wakasa T, Koike S, Kinugawa H, Yasumatsu R, Kitahara T. Low Ki-67 labeling index is a clinically useful predictive factor for recurrence-free survival in patients with 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J Pathol Transl Med. 2025 Feb 18. doi: 10.4132/jptm.2024.11.08.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39962924.
658-①该乳腺病变的诊断是什么?
属于乳腺原发肿瘤还是转移性肿瘤?
疑难病例(无临床病史及免疫组化染色支持):
最终确诊为转移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肝细胞癌可形态学模拟多种肿瘤,包括大汗腺癌、嗜酸细胞癌及肾上腺皮质癌等。
②-乳腺转移性乳头状甲状腺癌(PTC)
转移性乳头状甲状腺癌可能表现出与原发性乳腺肿瘤(如乳腺乳头状癌)及转移性病变(如浆液性癌)相似的形态特征。需注意PAX8免疫组化染色可能干扰对浆液性癌的鉴别诊断,此时TTF1染色具有重要鉴别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