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云规范
2025 年夏天,清华大学教务处的一纸名单,让建筑学院的走廊格外安静 ——26 名本科生用转专业的选择,为这个曾经的 “状元摇篮” 写下注脚。
这份 172 人的转专业清单里,建筑学院以两倍于第二名土木系的转出量领跑,而计算机学院以 22 个 “新成员” 成为最大赢家,一场关于专业冷热的代际对话正在上演。
数据背后的 “用脚投票”
建筑学院的 26 名转出学生中,5 人去了机械工程系,3 人投奔电子工程,甚至有 1 人跨到法学院。这个选择看似意外,实则暗藏逻辑:机械系近年深耕的智能装备、机器人方向,与建筑生的空间设计能力形成互补,而计算机学院的高门槛(报录比超 1:2)让部分学生选择曲线救国。
反观土木系,12 名转出者中仅有 1 人留在本大类,更多人转向人工智能、金融科技等交叉领域,印证了 “传统工科遇冷,新质生产力吃香” 的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建筑学院今年零转入的尴尬,与 2015 年 “转进需面试 + 作品集” 的火爆形成反差。一位 19 级学长回忆:“那时熬夜做模型是常态,现在学弟学妹更关心’毕业能进华为吗’。”
这种转变,折射出房地产黄金时代落幕 ——2024 年建筑行业应届生起薪同比下降 18%,而新能源车企校招薪资普遍上涨 30%。
05后的选择逻辑:从 “情怀” 到 “生存”
“不是不喜欢设计,而是 AI 画图更快,甲方更懂省钱了。” 一位转去机械系的建筑生坦言。比起前辈们的 “建筑理想”,00 后更在意 “专业的生存半径”。

土木系虽然转出 12 人,但仍有 1 名建筑生逆向转入,瞄准的是系里新开的 “智能建造” 方向 —— 这个与计算机、机器人交叉的领域,毕业生可同时拿到建筑设计院和科技公司的 offer。
这种选择也受政策影响:清华 2025 年推行 “本博贯通 + 交叉辅修”,允许建筑生兼修计算机学分。但数据显示,真正利用政策的学生不足 15%,更多人选择 “用转专业彻底转身”。一位教务老师透露:“往年转专业面试,学生谈理想;今年更多人问’贵系毕业生去华为的比例’。”
冷门专业的 “自救指南”
面对流失,建筑学院并非毫无动作。2024 年新增的 “建筑人工智能” 硕士方向,调剂分数线直降 20 分,甚至允许跨考计算机的学生调剂。
土木系则联合车辆学院开设 “智能交通” 专班,去年该方向毕业生平均薪资达 32 万,比传统土木岗高出 60%。这些改革初见成效 —— 今年土木系破天荒接收了 1 名建筑转学生,正是冲这个专班而来。
但更深层的变革在校园外:当 “城市更新” 取代 “新城扩张”,当 “碳中和” 重塑建筑标准,传统工科正在经历 “老树发新芽” 的阵痛。
正如清华建筑学院官网悄然删掉的 “建筑大师摇篮” 标语,如今更强调 “城乡可持续发展”—— 这或许才是对转专业潮最好的回应:不是专业不行了,而是需要迭代的,从来不止是课程。
没有永远的热门,只有迭代的选择
2025 年的转专业名单,不是建筑土木的 “葬礼”,而是一代人对时代的回应。当 05后用代码代替画笔,用算法重构空间,他们未必是放弃了情怀,而是在寻找更适配的舞台。
正如清华允许大一新生三次转专业的政策 —— 这个时代的专业选择,从来不是单选题,而是动态调整的成长实验。毕竟,在 AI 能画施工图的今天,会思考的大脑,才是永远的 “热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