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迪厄1930年出生于法国偏远的外省,与许多声名卓著的法国学者,如涂尔干、萨特、列维斯特劳斯、福柯和德里达一样,布迪厄也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院。作为法国最富有声望的科学机构法兰西学院的社会学教授,他自称“在学术界从未有过宾至如归的感觉”,他“不喜欢自己身上的知识分子成分”。
布迪厄其人
在过去三十年中,布迪厄撰写了大量著作,主要有《再生产:一种教育系统理论的要点》(1970)《实践理论大纲》(1977)《区隔》(1979)《实践感》(1980)《学术人》(1984)《国家精英》(1989)《语言和符号权力》(1991)《反思社会学导引》(1992)《帕斯卡式的沉思》(1997)等。布迪厄的这些著作,已经跻身于战后时代最具想象力和最富有成果的社会理论和经验研究之列。
他的著作包含了百科全书式的内容,完全不拘泥于学科的界限,兼及非常广泛的专业化研究领域,从对农民、艺术、失业、教育、法律、科学的研究到对亲缘群体、阶级、宗教、政治、体育、语言、居住状态、知识分子及国家的分析。他还将不同的社会学体裁糅合在一起,从细致入微的人类学描述到统计模型、再到抽象的元理论和哲学论述。“所有这些都从许多方面对社会科学现行的学科分工和已被接受的思维方式提出了挑战。”
实践理论:习性与场域
为了超越社会物理和社会现象学的二元对立,布迪厄提出综合结构主义和建构主义的社会实践理论。实践是结构和行动之间辩证关系的产物。实践并非客观决定的,它们也并非自由意志的产物。
布迪厄将自己的理论取向名之为“建构主义者的结构主义”,或结构主义者的建构主义。“社会学的目的在于揭示构成社会空间的不同社会人群的最深层的结构,以及倾向于确保社会空间的再生产或者变革的’机制’。”布迪厄认为客观社会结构独立于行动者的意识和意志。布迪厄的理论关键有以下几点:
社会学总论是社会实践,分论是客观结构与心智结构的关系,或场域与习性的关系,或事物与身体的关系,我们需要在社会实在的决定论和社会实在的建构论的实践关系中把握社会世界;
布迪厄以“社会实践和社会表象”并举,并非社会实践是无表象的,而是想强调社会表象“不只是反映社会关系,还有助于构建这些关系,因此,在一定限度内,人们就可以通过改变世界的表象来改变世界。”围绕着表象发展的“符号权力”“象征暴力”等分析构成布迪厄社会批判的主要篇章。
布迪厄以“心智结构”“身体结构”“习性”“关注原则”“划分原则”等概念表述传统二元论中主观主义一极的行动者概念。将身体带回社会分析,是布迪厄对尼采、海德格尔、福柯等的主体哲学祛魅努力的继承,并有新的贡献。他认为:身体是一个记号,
布迪厄更偏向于结构论,他认为,对社会世界的感知和建构是为结构所塑造的,并受结构的制约。布迪厄反复告诫人们牢记一个事实:行动者并没有构造他们在任何建构工作中所使用的范畴,因为建构行为无意识的主观结构是和客观结构一起经过一个长期而缓慢的无意识过程而得来的。
对于习性的解释
布迪厄将“习性”作为一种具有特定逻辑的实践活动的方法提出的,“习性是深刻地存在于性情倾向系统中的、作为一种技艺存在的生成性能力,是完完全全从实践操持意义上说的。习性的分类进而指向社会人群的分类,而且正是社会类别及其实践塑造了行动者的不同习性。对于习性,有以下关键点:

习性是社会世界之结构内化的产物。习性是阶级结构的客观划分,如年龄群体、性别和社会阶级等;
习性是其结构化作用的结构即人们借以应对社会世界的精神或认知的结构。人们被赋予一系列内化的图式,以便感知、关注、理解、欣赏、评价和应对社会世界。
习性是历史的产物,具有组织实践的生成性能力。习性是社会系统的身体化结构,即外在性的内在化。
习性是活化的制度和制度的人格化。如马克思所说的“长子”是土地继承制度的人格化,“资本家”是资本的人格化。
习性是选择性感知原则,“习性”是有选择地感知能够对其起到肯定和强化作用而不是改变作用的征象。
关于场域的解释
如果说习性的讨论倾向于社会建构论或社会表象论,则场域的议题则主要集中于社会结构论或社会空间论。在布迪厄看来,场域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在高度分化的社会里,社会世界是由大量具有相对自主性的社会小世界构成。这些社会小世界就是具有自身逻辑和必然性的客观关系的空间。关于场域,有以下要点:
场域是一种游戏。布迪厄将场域比做一种游戏,卷入游戏的游戏者无论采取什么策略,都同意游戏是值得参加的。无论什么时候,都是游戏者之间力量关系的状况在决定某个场域的结构。而游戏者的地位取决于各自牌的总数,也取决于这把牌的组成情况。社会游戏的牌就是不同种类的资本如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符号的资本。
场域是一个争夺的空间。作为各种力量位置之间客观关系的结构,场域是这些位置的占据者所寻求的各种策略的根本基础和引导力量。
场域分析的三个环节。首先,分析于权力场域相对的场域位置;其次,在同一场域中,必须勾画出行动者或机构所占据的位置之间的客观关系结构;最后是分析行动者的习性。
场域与习性的双向关系。习性和场域首先是制约关系,场域形塑着习性,习性成了某个场域固有的必然属性体现在身体上的产物。另一方面,习性有助于把场域构建成一个充满意义的世界。
布迪厄始终不懈地运用社会学,力求在作品中清洗那些对社会学产生影响的社会决定性因素。布迪厄的工作导引或邀请读者尝试一种反思性的思考,“力求使更多人拿起反抗符号支配的武器。”布迪厄理论丰富,成为了众多社会学者借鉴和引用的对象。
资料来源:于海:《西方社会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上海,2011年。